- +1
觀光君帶你去旅行:品讀唐代白居易《春風》,走進山西太原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我們吟詠這些詩詞,就像在與歷史對話。讓我們放下紛擾的一切,靜靜地讀一首詩詞,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白居易《春風》,一起走進他的老家太原。太原,簡稱“并(bīng)”,別稱并州、龍城,古稱晉陽,是山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有著“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太原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從城中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關注觀光君,更多精彩等待您......

春風先發苑中梅,
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里,
亦道春風為我來。
——唐代:白居易《春風》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譯文】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里競開的薺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賞析】
此詩把花朵描繪成為富有感情的生命,尤其是鄉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創造了一種“神似美”。并通過將薺菜這個可愛的小生靈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論,說明了春天是無私的:對花而言,春風過處,不管是園中名卉還是村頭野花,都不會錯過春風帶給自己的花信;而春風也從不厚此薄彼,使它們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走進山西太原】
太原,簡稱“并(bīng)”,別稱并州、龍城,古稱晉陽,是山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有著“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太原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從城中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自商周以來太原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先后有陶唐、北唐、晉、晉陽、太原郡、代國、并州、太原國、龍山、太原府、北都、北京、西京、龍城、太原路、冀寧路、陽曲、太原市等名稱。太原在歷史上曾為九朝古都,在從周朝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許多古建筑。太原處于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沖突的中心地帶。

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相傳唐堯和大禹曾建都于晉陽。西漢初年,漢文帝劉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國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稱為潛龍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晉王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并以“晉”作為國號。前秦、北魏、東魏、北齊曾定都于晉陽或以晉陽為實際中心。北齊高祖高歡稱太原為霸城。隋煬帝楊廣即位前曾為晉王。隋末,李淵為唐國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晉陽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稱作為國號。太原成為唐朝的龍興之地,被唐太宗譽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為晉王,而同樣來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則天則成為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為晉王。

太原曾是晉商故里,作為中國最早的商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成為晉商最鼎盛時期,并成為中國四大商幫之首,一直稱雄中國商界500年之久。晉商家族有別于一般的官紳家族,其是具備商業烙印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晉商在中國歷史上首創了“票號”。“票號”是中國古代一種商人通商的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甚至遍布了世界上多個地區。

太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鑼鼓藝術(太原鑼鼓)、晉劇、蓮花落、風火流星、老陳醋制作技藝、月餅傳統制作技藝(郭杜林晉式月餅)、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中醫養生(藥膳八珍湯(頭腦))、廟會(晉祠廟會)、磚雕(山西民居磚雕)、清徐彩門樓抬閣(徐溝背鐵棍)等,其中蓮花落,風火流星,老陳醋制作,六味齋醬肉,清徐彩門樓是太原獨有的(無其他申報單位)。全國月餅制作技藝也只有太原和安琪廣東月餅兩家。

太原文物古跡有晉祠園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廟、晉陽古城遺址以及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龍山石窟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0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7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森林公園3處。太原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演出、國際性的展會等一應俱全。晉劇被譽為山西的“省粹”,起源于清代咸豐年間,青年宮、太原市文廣中心等都常有傳統的晉劇演出。

面食的出現最遲在漢代之前。漢代,凡面制的食品統稱為“餅”。山西人被稱為“老西兒”由來已久,除了山西是在太行山西邊以外,這個名字里還有醋味。古時候,“醋”被稱為“醯”,醯與西同音,山西人便有了“老西兒”的稱謂。山西人愛吃醋,面食離不開醋,炒菜、做湯處處離不了醋。

太原的面食有拉面、削面、撥面、搟面、揪片、剔尖、燜面、栲栳佬、撥魚、貓耳朵、擦擱斗、沾片子、饸撈等。制法有搟、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料理工藝上,又可分為蒸制、煮制、烹制。澆頭鹵料精細考究,“醋調和”與“澆兩樣”最具特色。

太原小吃代表有清和元頭腦、羊雜割、過油肉、楊記灌腸、面皮、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孟封餅、醪糟、小米粥、老豆腐、認一力蒸餃、老鼠窟元宵、魚羊包、徐溝灌腸等。

版權聲明:本文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僅供學習交流,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網絡,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