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格蘭史︱大衛·休謨之死
“昨天下午四點鐘左右,休謨先生停止了呼吸?!?776年8月26日,大衛·休謨的醫生大衛·布萊克在寫給亞當·斯密信中寫到。一天前,也就是8月25日下午4時許,蘇格蘭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大衛·休謨在愛丁堡圣大衛街家中去世,享年65歲。

最后的四年
休謨得病,由來已久。據歐內斯特·莫斯納著(周保巍譯)《大衛·休謨傳》記載,從1772年開始,大衛·休謨的身體就開始每況愈下。壯年時期的休謨饕餮貪杯,大腹便便,生病后,他在一年內體重下降了70磅。除了體重下降外,他開始出現夜里高燒、嚴重的腹瀉和內出血。到了1776年,這種癥狀表現日益明顯。那年4月,布萊克醫生在給斯密的信中寫道:
“幾年來,他的健康狀況是一年不如一年,不過始終是小病,發展緩慢。但大約12個月前開始,病情的發展加速了。他身體不適之一是始終有高燒的感覺,主要是晚上,不過也是外源的,沒有因為發燒引起體內疼痛、精神不安或者口渴……還有一種病在傷害他的身體,我擔心難以根治,這就是腹瀉再加上腹絞痛,我以為是內出血引起的。他生來就常?;加懈篂a,發作的時間相當定期,而且還有相當長的痔瘡出膿史。不過,腹瀉是越來越頻繁了,現在每周三四天就有一次。一旦腹瀉,他便大量出血。從血色的以及腹絞痛部位來看,這出血必然起因于腸的某些較高部位。每次腹瀉、出血后,他的身體都大為虛弱,看上去就像得了一場重病?!?/span>
不僅醫生觀察到休謨病情急轉直下,休謨也知道自己恐怕來日無多。1776年1月4日,休謨寫下了個人遺囑。4月18日,也就是在他動身前往倫敦的前三天,他撰寫了《我的自傳》,在這部對自己蓋棺定論的傳記中,休謨這樣回憶道:
“1775年春,我患上了腸胃癥,那種癥候在一開始并不曾使我驚恐,不過我想它嗣后成為致命的、無法治療的病癥?,F在我料想死亡是極快的了,我倒沒有因為我的疾病受了什么痛苦;更奇怪的是,我的身體雖然很虛弱,可是我的精神從沒有一刻消沉。因此,假若要我指出我一生中哪一個時期是我最愿意重過一次的,我一定會挑出這一段晚年的時光。我的研讀仍似以往那么熱烈,我的談笑仍似以往那么快樂?!?/span>
對生死,這位哲學家看得很淡。在最后半年間,他忙著校訂自己的《英國史》、隨筆和論文,尤其是那本一直未能出版的《自然宗教對話錄》,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友人們新出版的書籍。從表象看,似乎與往年并無太多不同之處。他似乎正在安靜地等待死神降臨。
然而,倫敦的好友們不甘心這位哲人就此逝去,他們苦勸休謨前往醫療條件更好的英格蘭治療。尤其是身在倫敦的約翰·普林格爾爵士,他從1745年辭去愛丁堡大學的教職,此時已經是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他寫信給休謨勸他去倫敦,“看看我到底還能為您做什么?”
經不起這番苦勸,休謨決定開始自己的英格蘭之旅,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旅行。對于這場旅行,休謨告訴斯特拉恩,“我明天就要坐郵車去倫敦了。但是,能否順利抵達尚是一個未知數。這將是一次緩慢的旅程?!?/p>
最后的旅程
1776年4月20日,休謨開始了自己的英格蘭之旅。
出發兩天后,休謨抵達了莫佩思。在這里,他偶遇了劇作家約翰·霍姆和亞當·斯密,兩位都是為探望休謨,從英格蘭專程趕來的。三人相遇后,亞當·斯密繼續北上,照顧在蘇格蘭柯卡爾迪的母親,約翰·霍姆則陪同休謨繼續南下。一路上,休謨有說有笑,他甚至不介意拿死亡這個話題開玩笑。例如,他說自己此番去倫敦,只是為了取悅他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會讓他折壽一個星期,他們對此負有責任。休謨還淡淡地提起,自己已在卡爾頓公墓選擇了一塊墓地,從而實現他本人更希望埋在國內的夙愿。
一路上,休謨一改之前的饕餮,餐食很簡單:晚餐只是一個雞蛋,除了喝水,不沾其他飲料。只身一人時,他仍手不釋卷。人多時,他也偶爾玩會兒牌。就這樣,在10天后,他們一行抵達倫敦。
在抵達倫敦后,約翰·普林格爾對休謨進行了診療。他聲稱,休謨的病情并無大礙,只不過是腸梗阻而已,而治療的方法就是去英格蘭西南部的巴斯泡溫泉。在經過幾天的休整后,休謨一行開始向巴斯進發,開始溫泉治療之旅。另一位醫生約翰·古斯塔德博士接手了他的治療。據他診斷,休謨既不是愛丁堡醫生認定的腹絞痛,也非倫敦醫生診斷的腸梗阻,而是膽汁失調,其治療方案仍是溫泉療法。醫生的話點亮了休謨康復的希望,在寫給亞當·斯密的信中,休謨寫道:
“從您親眼看見的我的身體情況來說,或從我自己的愛丁堡的朋友們對我的身體狀況來說,你們剛才聽到我說出的‘如果能再活幾年’這樣的話,也許會很吃驚。但是,我雖然不會像我們的朋友約翰所樂觀估計的那樣活那么長,可是我感到在旅行中身體好了很多。但愿巴斯的溫泉及隨后的旅行能使我恢復健康?!?/span>
巴斯溫泉曾經撫平了千年前羅馬軍團疲憊,如今能否讓蘇格蘭哲人起死回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僅僅一個月過后,斯密在6月16日寫給休謨的信中寫道:
“聽斯特拉恩先生來信說,沒過多久,巴斯溫泉對您就不像開始那么合適了,我深感不安……我想,對您說來,巴斯溫泉也許從來沒有奏效過,您有一段時間持續見好,也許就在于您的旅行所產生的有利作用,當您開始利用時,這一有利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您之前沒有依靠它們,而是無視它們了。巴克斯頓溫泉或許對您或許會有益一些吧?”
斯密還建議,除了在溫泉治療外,休謨應該到處旅行換換空氣。每到一地,逗留的時間都不超過兩個晚上,就這樣度過夏季。
顯然,休謨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在旅行中迎來夏季的到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孱弱,病勢日漸沉重。在7月初,亞當·斯密都承認,“他的身體狀況遠沒有我想的那么好?!?/p>
休謨回到出生地愛丁堡,開始平靜地等待死亡。

最后的囑托
在英國歷史上,1776年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北美獨立戰爭風起云涌,英國本土的學術界和思想界也是大事不斷。在蘇格蘭,阿里莫勛爵和繆爾男爵相繼去世,這都讓休謨心生悲涼。
但是,也有好消息傳來。那年春天,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休謨和吉本同為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對于吉本新書,這位寫下過《英國史》的前輩評論道:
“無論是就您行文的高貴和論題的深入,還是您學識的廣博而言,我都必須給與大作同等的尊敬。而且我承認,倘不是先前曾有幸與您相識,那么,從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英格蘭人之手,誕生出這樣一部作品,將不免讓我感到些許詫異……在近乎一代人的時間里,您的同胞自甘墮落,投身于野蠻而荒謬的黨派斗爭,從而將一些風雅之學全部拋之腦后。因此,我不已不再指望他們能創作什么有價值的作品了。”
從這言辭之間,看似在贊揚吉本,其實也表達了他對英格蘭學界的失望。對于自己的蘇格蘭同胞,休謨的態度則值得玩味。三四月間,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付梓,休謨閱讀后給斯密寫信,喜悅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寫得好!真出色!親愛的斯密先生:您的著作真的讓我愛不釋手,細讀之后,我焦灼的心情一掃而空。這是一部您自己、您朋友和公眾都殷切期待的著作,它的出版是否順利一直牽動著我的心,現在我終于可以放心了。雖然要讀懂它非專心致志不可,而公眾能做到這一點的并不多,它開始能否吸引大批讀者我還是心存疑慮;但是,它有深刻的思想、完整的闡述和敏銳的見解,再加上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實例,它最終會引起公眾注意的。”
亞當·斯密和休謨被稱為18世紀蘇格蘭學術界的雙子星,這樣文壇巨擘可謂不世出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還是知交數十年的好友。在生命即將終結時,休謨想到把自己最后的心愿交給斯密完成。在1月4日的遺囑中,休謨將斯密指定為自己的遺稿管理人,把《自然宗教對話錄》以外的遺稿全權委托給斯密處理,并且希望斯密出版《自然宗教對話錄》這本書。這本書完成日久,之所以一直沒有出版,是因為好友吉爾伯特·艾利奧特爵士和其他朋友們曾警告,該書的出版肯定會招致猛烈的攻擊?,F在,休謨重病纏身,出版該書已經迫在眉睫。在委托的書信中,休謨寫道:“我們之間存在親密無間的友誼,我也完全信任他會忠實地履行我遺囑中這一部分的責任?!毙葜冞€表示,會留給斯密200英鎊,出版即付。
但斯密無意承擔這一責任。約翰·雷在《亞當·斯密傳》中分析道:“斯密反對以任何形式出版《自然宗教對話錄》,不僅有一般的理由,而且還有他個人的考慮,即擔心出版此書招致人們的攻擊,影響自己的前程?!钡弥糜巡幌氤霭娲藭?,休謨曾一度想親手出版該著作,但他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8月7日,他在遺囑中補充了如下內容:把《休謨手稿》留給斯特拉恩,要他在兩年內出版《對話錄》和其他兩篇違禁論文:《論自殺》和《論靈魂不朽》,此外還增加了一個附錄,要求兩年內如果不能出版這些論著,“版權就將歸我侄子大衛所有,他將負有他叔父臨終囑托出版這兩本書的義務,并將為此受到贊許。”
最后的囑托,就這樣交到了侄子手中。
最后的時刻
盡管對人間還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不舍,最后的一刻也終于來臨。
多虧歐內斯特·莫斯納編撰的《亞當·斯密書信集》,今天的讀者們可以根據書信還原休謨生命的最后一刻。大衛·布萊克在給斯密的信中描述道:
“星期四、五之間的晚上,他的死亡將至已呈明顯癥狀:渾身軟弱乏力,并不時嘔吐。去世前的最后幾天中,他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這種狀態,接著是實在無力支撐,便再也沒有起來過。直到最后,他始終神志清醒,沒有表現出難忍的痛楚之感。他從來沒有,哪怕是絲毫的焦躁情緒。而每有必要與周圍人交談時,他總是富有感情的。我認為寫信叫您過來是不合適的;再說我已經聽說他已在星期四或星期三著人要您別來了。已經很虛弱時要說話,他會很費力的。他泰然自若的死去,這在我們是最大的寬慰了?!?/span>
這位蘇格蘭偉大的哲人溘然去世。去世第四天,他的葬禮在愛丁堡舉行。據《大衛·休謨傳》記錄,葬禮那天,暴雨如注。按照遺囑,休謨被葬在卡爾頓墓地。遺囑還說,“可以在我墓穴之上建一座墓碑,但其靡費不可超過100鎊。墓碑上刻著我的名字和生卒年即可,其他任由后人評說?!钡@一條并沒有完全遵照。今天的人們如果前往墓園,我們看到的休謨墓碑貌似圓塔,頗為雄偉。
可有人知道,冰冷墓碑下,曾經埋葬著如此熱情的靈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