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寶寶看到食物就搖頭噘嘴,該怎么辦?
文丨丁惠玲(上海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
在平時親友聚會晤面時,常會聽到他們訴苦:我家寶寶總是不想吃飯,甚至看到食物或奶粉就搖頭噘嘴,不肯吃,如果強喂則哭吵惡心,嚴重時還會嘔吐。每當進餐時間到臨,全家一齊上陣,又是哄又是喂,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寶寶還是不領情。怎么辦啊?
這也是我們門診上最常見的病癥——小兒厭食癥。具體表現為:嬰兒期(<1周歲)的小寶寶,見奶不貪,吮奶量日漸減少,或抗拒飲奶;幼兒期(1—3周歲)時只喜飲奶粉,不肯吃米面及菜泥、魚肉等輔食;學齡前期(3—6周歲)有的兒童只喜喝各種飲料、果汁、零食及糖果,不肯吃正常的飯菜。
寶寶不肯進食的原因有多種多樣:
1.全身性疾病影響:各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
2.藥物影響:如抗菌素、磺胺類,維生素A或D過量均可導致厭食。
3.微量元素鋅的缺乏,及某些內分泌素不足也能出現厭食。
4.氣候變化影響:如夏天氣溫高濕度大,使人體消化液及胃酸分泌減少,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也隨之下降。
5.神經性厭食:①較多見的是寶寶離開親人, 家庭環境變化, 或進托兒所幼兒園時, 對新環境不適應, 不愉快,情緒低落, 沒有食欲,不肯進食。②其次是家長教育走入誤區,過分關注寶寶的進食,當寶寶不想吃飯時就訓斥恐嚇,強迫喂食, 更引起寶寶反感, 哭鬧, 而抗拒進食;也有些爸媽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孩子整天忙于學習, 沒有玩樂的時間,不但使他厭學, 而且情緒低落,更使食欲減退。③頑固性神經性厭食,是較少見的,發生在個別年長些女孩身上,常因刻意減肥,或情志抑壓,郁郁寡歡, 而致長期厭食。
6.喂養不當,飲食失節:這是現代社會小兒厭食的最突出最多見的病因。家長呵護過度,不斷精細喂養,惟恐營養不夠;尤其是奶粉及各種奶制品不斷增多,使寶寶消化道超負荷地運轉,無法正常消化,反使食欲下降。正常兒童每隔3-4小時胃內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會產生食欲。如果進食不定時,飯前吃零食冷飲或水果,胃內充滿食物,血糖就不下降,也就不會有饑餓感,不思進食。
7 .食物過敏:普通人群中高達45%的人會對某些食物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嬰兒與兒童的發生率更高,雞蛋及牛奶的不耐受率極高,表現最多的是反復腹痛,其次是慢性腹瀉、厭食、便秘 、口腔潰瘍、惡心嘔吐。
小兒厭食癥以1—6歲小兒為多見,城市發病率高。其發病原因雖有多種,據目前資科分析,以喂養不當,飲食失節造成厭食的患兒最多:①嬰兒期:常因缺少或沒有母乳喂養,改由人工喂養,未定時,不定量,奶粉喂養次多量過;寶寶消化吸收的功能尚弱,導致乳食積滯于胃腸道,出現口臭、肚膨氣脹、哭吵、汗多或大便粘稠臭穢、或干結不暢、或便秘等癥狀。爸媽卻不明原由,仍按時強喂,寶寶肚脹更嚴重,只是不斷哭吵,最后拒飲奶粉,甚至嘔吐乳液。②到6月齡時卻未及時添加輔食,也不減少奶量。很多家長生怕寶寶營養不足,認為奶粉配方佳,營養高,任由寶寶一味嗜飲奶粉,到1周歲時仍拒吃米面、菜肉類食物,寶寶偏食挑食的結果,導致營養不均衡。日久后體重不增,消瘦,導致貧血、佝僂病。③幼兒期(1—3周歲)因之前的喂養不當,某些孩子雖已長出牙齒,卻不肯咀嚼,嗜飲奶粉、飲料、濃湯、糖果、零食及油炸食品。這些高糖、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超量供給,使幼兒難以消化吸收,導致寶寶飲食內積,日久化熱,出現口臭腹脹,心情煩躁不寧,從而對正常飯菜沒有胃口,不想吃。造成幼兒營養不均衡,形體發育兩極化,有的孩子消瘦如豆芽狀,有的肥胖超重成胖暾。
長期厭食的后果:厭食日久,寶寶攝食量少,體重身高增長緩慢,形體日見消瘦,面色少華,繼發貧血、營養不良及佝僂病等。同時因氣血不足,抗病力降低,寶寶很容易感冒發熱,引發呼吸道疾病。體檢發現:長期厭食兒中體重身高低于同齡健康兒一個標淮差以上的竟占80﹪左右, 兼有貧血占36.2%,缺鋅占48%, 缺鈣占72%。
小兒厭食癥的診斷:①食欲減退,不思進食,或厭惡進食;②食量明顯少于同齡正常兒童的三分之一左右;③厭食病程超過2個月;④體檢沒有發現消化道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治療方法:
一、一般療法
1.有消化道及全身性疾病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2.藥物引起的停用引起胃腸反應的藥物。
3.缺鋅兒需要補充鋅。
4.夏無氣候炎熱,適當通風降低室溫,飲食清淡,容易消化,也可選擇進食米仁、扁豆、冬瓜、山藥等化濕健脾邦助消化的食品。
5.對神經性厭食,首先要消除引起寶寶不悅的各種精神刺激因素。家長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常和孩子一起游戲,使孩子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緒,才能正常進食。
6.喂養不當,飲食失節造成厭食,重視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6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采用純母乳喂養。6月齡后可適量添加奶粉,細心觀察寶寶飲奶的數量和速度,根據寶寶飲奶狀況正常,發育良好,之后再順序添加米面等輔食。先加單一品種,逐漸由易消化的糊狀食物,進展到厚稠的葷素搭配的稀飯或面條,切忌操之過急。同時要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定時定量按頓進食,飯前2小時不吃飲料,零食,以免血糖升高,影響正餐食欲;飯后可吃水果;午睡起來可以集中吃些糕點或糖果。要經常變換食品花色品種,讓寶寶在輕松愉快中進餐。即使寶寶有時進食不乖,也不必著急,30分鐘后拿走食物,但不能用奶制品或零食來補充,一頓沒吃好,下頓餓了自然會吃,不必多慮。千萬不要恐嚇威脅寶寶進食,更不能強迫進食,也不要哄騙逗玩地勉強寶寶進食,一頓餐喂了一二小時,影響了下一餐,還會養成寶寶邊玩邊吃和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
7.有食物過敏的盡量回避過敏的食物,可按照過敏程度選擇禁吃、輪吃、少吃。
二、中醫辨證治療
濕食積滯型:消導化滯,運脾燥濕:保和丸
脾胃氣虛型:益氣健脾,助運醒脾:異功散
胃陰不足型:酸甘化陰,養胃生津:養胃湯
營衛不和型:調和營衛,運脾醒胃:桂枝湯
肝胃不和型:疏肝理氣,降逆和胃:四逆散
蟲積傷脾型:驅蟲化積,健脾開胃:化蟲丸
三、厭食食療法
1.紅棗9只去核,橘皮5克,粳米50克,共置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稀粥,早晨空腹進食,連服1周。有健脾養血,消食行氣功效。適用于病后不思飲食,面黃少華,神疲無力患兒。
2.焦黃鍋巴50克,谷芽30克,麥芽30克,加清水適量煮30分鐘,取汁加少量食鹽或蜂蜜調味飲用。具有健脾消食化積的功效。適用于傷食積滯,舌苔薄膩,納呆厭食患兒。
3.金橘500克,切片,與500克白糖混勻,裝瓶蜜蜂2周(現售的糖金橘亦可),每次取25克,開水泡飲,連用1周。具有健脾消食,生津理氣功效。適用于脾虛,胃痛,噯氣胸悶,口渴不思進食的厭食兒。
4.胡蘿卜250克,洗凈水煎,加入適量紅糖,取汁代茶飲壅。具有健脾消食,行氣生津功效。適用食積于內,口臭胸悶,形瘦乏力厭食兒。
5.鮮酸梅150克洗凈,溫開水泡軟去核,加白糖50克,同搗成漿,沖入雪梨汁100毫升,加涼開水500毫升。每次飲15~30毫升,日4次。具有生津解渴安蛔,促進消化作用。適合胃酸不足,舌紅少苔,口渴,面有蟲斑厭食兒。
四、針刺“四縫”穴位法
用75%酒精棉球常規局部消毒患兒掌面手括后,以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四縫”穴,深約1.5毫米,擠出清液或粘液,直至見血,再以干棉球拭干,壓迫止血即完成一次。每周針刺1~2次,3~6次為一個療程。小兒厭食病程越長,癥情越重,擠出液體越多越稠,反之則液體少而清?!八目p”穴位于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第一與第二關節橫紋中央露白處。點刺“四縫”穴可清熱除煩、通暢百脈,調和臟腑,多用于治療奶癆、疳證等疾病。
五、捏脊法:具有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在捏脊前先在患兒背部輕輕揉幾遍,以使患兒肌肉放松,隨之用右手拇指沿督脈自大椎穴滑向長強穴,2-3遍為度。此時再開始自下而上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要做到隨捏、隨提、隨放、隨向前推進。一般捏3-5遍,即結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