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端的思想史作品,都是思想家的“產業” | 書評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體現的是古代思想家對于優良的政治生活的追求,它關注的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關心的主題,比如什么樣的社會生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生活,什么樣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社會政治生活究竟如何才能在道德上來得正當。以往時代思想家思考過的這些問題,現代人仍然在思考。并且,對于古人曾經回答過的這些問題,我們在如今這個時代,仍然需要給出自己的答案。誰也沒法機械照搬前人,或者西方。而理解中國以往幾千年里思想家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我們回答這些重大議題的前提。這就是了解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基本的價值所在。
高端的思想史作品,都是思想家的“產業”。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修訂版)》三卷本,展現了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劉澤華先生數十年的思想創造成果,匯集了劉澤華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等諸多領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所得。雖然初版在1996年,但該書在主題設定、內容選擇、體例編排等方面都充滿新意,對啟發學界未來研究依然有重大幫助,同時也可作為一般文史愛好者了解中國政治思想數千年演變大勢的入門和進階讀物。

《中國政治思想史》,主編:劉澤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
一、和其他政治思想史著作有什么不同?
本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特別強調要在“思想與社會的互動”中把握思想和思想史的脈絡。所以,書里提煉、歸納的,都是那些影響了具體政治實踐的、有普遍意義的政治觀念。乍一看好像這沒什么,本來不就該這樣研究么?其實并不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在近一百年的發展里,只有到劉澤華這里,才開始以這樣的思路研究,之前從民國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都是另一種路徑。最有名的就是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如今百度搜“中國政治思想史”,跳出來最前的書還是這本,但其實這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說已經“過時”了。
包括蕭公權的這本在內,劉澤華之前的政治思想史編寫主要是兩個特點,一是“采政治學觀點”,二是“用歷史學方法”。
所謂“采政治學觀點”,是指在研究范圍上,參照西方政治學,劃定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知識邊界。但因為有政治學的學科范圍限定,所以也局限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圍。比如1981年徐大同《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把“社會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組織”“各個階級的相互關系”作為三個核心問題研究。
所謂“用歷史學方法”,是指在編寫方法上,采用傳統史學的研究和敘事方式。形式上有點像二十四史里的“列傳”體,最后成書也往往就變成了依照年代排列的思想家的觀點羅列。
但問題是,這是參照西方學術標準劃定的。對中國并不完全適用。比如,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會把政治、哲學、歷史、文化、藝術等放在一起思考。這是一種整合式的思維方式,這決定了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圍,也必須對其有通盤的考量。完全按現代學科分類生硬切割之后再研究,是不恰當的。但在劉澤華以前,研究者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要去突破這個邊界。這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
這導致了劉澤華以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雖然可以告訴讀者每個思想家說了什么或主張什么,但是卻不能告訴讀者思想家為什么這么說以及為什么要提出這個觀點,更別說告訴讀者各個時代思想家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了。
說是政治思想史,但是卻不能告訴讀者思想的前因后果、起源結局、前后影響,那實在是巨大的遺憾。劉澤華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彌補的就是這一遺憾。
該書在學術界而言,是打開了原先研究路徑的新思路,在普通讀者而言,是打開了了解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變遷的新世界。該書除了能告訴你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有哪些,還能告訴你為什么是這些。讀歷史最奧妙的地方就在于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學術界開始稱跟著劉澤華展開研究的這一批政治思想史學者為“劉澤華學派”,或者叫“南開學派”(因為劉澤華為南開大學教授)。
二、一根主線,三大特點
以往許多中國政治思想史敘事,往往給人頭緒繁多、線索紛亂的感覺,這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研究思路上的原因外,還和研究者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有關。沒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就很難形成串聯的思想史敘事主線。書中篇章各談各的,彼此間十分割裂。
劉澤華以一根主線把全書貫穿了起來,這根主線就是“王權主義”思想。“王權主義”思想是劉澤華學派最核心的觀點。
“王權主義”思想,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政治權力支配社會”,政治和政治關系成為古代中國的“主角”,并且支配著幾乎所有其他的領域。這種現實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便是把行政權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歸宿。因此,在意識形態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別的地位,以至成為了核心部分。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思想,不僅離不開政治,而且通過不同的道路,最后幾乎都歸結為政治。
劉澤華把“王權主義”思想作為主線貫穿到幾千年的政治思想史演變當中。而王權既然是支配力量,那就一定有被支配力量。兩者間的來回交鋒、博弈、妥協,形成了一局局驚險刺激的中國古代版“權力的游戲”。
比如《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的秦漢部分,從敘述秦漢之際的制度變遷和觀念演化開始,逐漸展開解析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時代怎樣一點點結束,歷史如何一步步走進“王權支配”的新時代,社會思想活動在這一環境下又是怎樣一步步走上“御用化”的道路。再比如統治集團如何通過反思秦代政治,展開統治策略的調整,朝堂和民間的高級知識精英們又怎么通過自我調適,轉換政治思維,逐漸接受統治集團對社會思想的各種改造,等等。這一部分,按各章節的安排,內容始終圍繞王朝統治思想的確立和儒學意識的官方化、形態化這一主題,環環相扣,你來我往。把王權支配,體制制約,儒生的掙扎、調適、迎合,以及同時產生的思想活動的變遷、斗爭、妥協,一一呈現出來,邏輯線索清晰,思想交鋒激烈,真讀懂的讀者,一定會大呼過癮,有種看燒腦神劇的酣暢感。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除了“王權主義”思想這根主線,本書整體各部分的編寫模式也非常有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突出了問題導向。即便是對思想家的個案講解,也是圍繞對某一時期政治思潮或政治思想演變的趨向展開的。一邊是先講該時期政治思想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考察思想的演進過程,揪出這個過程中的邏輯線索。讓你知道為什么政治思想會這樣演變,統治集團的政治思想是怎樣的、時代主題為什么會開始崛起,又為什么最后會衰落。這種編寫方法,徹底改變了原來政治思想史只見個案不見整體,用羅列個別思想家思想替代一個時期政治思想全貌的弊端。
第二方面,大量增加了評述統治集團政治思想的篇幅。政治思想史而不談論當時主政者的思想,是很奇怪的。故而本書對統治集團的政治思想傾注了大量筆墨。比如《隋唐宋元明清卷》中講隋唐時期,由經學的統一講到儒家經典的注疏欽定,講唐開國時期的“君道理論”,討論了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等皇帝的統治思想。之所以要講這個,就是為了讓你一開卷就把當時整個社會的官方思想氛圍搞明白,而后再帶你一點點深入到個體思想家的思想里,你對這個思想家的某些思想觀點的來龍去脈,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你對全社會思想氛圍的理解也會更全面。
第三方面,極大地修正了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主角錯位的問題,讓真正的政治思想家占主要分量。什么是主角錯位呢?因為在劉澤華以前,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對象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哲學史影響,所以選人標準幾乎是按照哲學史來的,收的都是哲學史上厲害的人。結果一些在政治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反而沒被選入。這個問題在本書里也得到了解決。比如《隋唐宋元明清卷》的明代部分,仔細介紹了朱元璋、宋濂、方孝孺、邱濬、張居正等人,這些人物在以往的政治思想史著作里幾乎是不提的。這其實顯然不合理,劉澤華在書里極大的糾正了這種不合理。
三、不僅是政治思想史,也是社會政治發展史
劉澤華原本是古代史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他始終都在試圖解答自近代以來一直纏繞中國理論界的一些重大問題。比如,中國為什么幾千年不能依靠內生資源轉變為現代文明國家?為什么民主觀念、公民意識等始終無法自發地確立?而他的“王權主義”思想,就是基于這些重大議題的思考成果,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問題的一個解答。
這個思想理論系統,不但對中國政治思想史有準確描述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而且對中國歷史中很多政治和社會現象也具有高度的解釋能力。這是已經得到了學術界高度認可的,不然也不會把劉澤華學派,或者說南開學派,又叫做“王權主義”學派了。而本書就是運用這個概念書寫的國內第一部比較完備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被認為是漢語世界真正有思想的思想史,注定會成為經典。
不僅如此,作為一部政治思想史巨著,該書還具有廣泛的社會史和政治史意義。它不僅概括性地描繪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主旨特征,梳理了它3500余年的演化歷程和邏輯線索,歸納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足以影響政治行為的觀念體系和思維模式,而且還以政治思想史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根本特征:王權主義的恢恢天網,造就了碩大無比的權力囚籠,吞噬了個體與社會的自由空間,窒息了社會自主發展的可能性,造就了普遍的相沿數千年的臣民文化,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現代化和政治發展的最大障礙。
本書雖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地位很高,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遠沒有達到艱澀難讀的程度。而因為劉澤華本人思想邏輯的嚴密性、連貫性、深刻性,遣詞造句的流暢度、嚴謹度,論到精彩處克制不住的肆意揮灑帶來的極具思辨力度的片段,也給本書的部分篇章,帶來了一些酣暢淋漓的文學色彩。當然,作為嚴謹的學術著作。文學色彩并非本書的主要特點。
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的閱讀可淺可深,是了解中國政治思想3500年演變大勢的極好的入門、進階讀物。
(本文內容與觀點根據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楊陽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孫曉春教授等學者文章整理而成)

《中國政治思想史》,主編:劉澤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