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貧困為什么會代際傳遞?盧邁:貧困兒童的大腦有“毒性壓力”

編者按
上個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在TEDxNingbo年度“智愈”大會上發表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消除貧困的代際傳遞,我們可以這么做”。
盧邁在演講中提出“毒性壓力”的觀點, 并引用相關研究說明:單親、長期受忽視、營養不良、遭受身體虐待、留守等情況會帶來“毒性壓力”,導致兒童大腦負責社會交往的神經元突觸連接受阻,大腦發育受到影響。這很可能是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
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從0到15歲一共有四千萬。盧邁在演講中呼吁,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他們的正常成長,為我們沒有貧困的明天來奮斗。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近年來,基金會“社會試驗”業務板塊的重點是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兒童學前教育。2018年7月, 2018年度 “WISE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評選結果揭曉,基金會的“一村一園計劃”成為6個獲獎項目之一。這是自該獎2009年設立以來首個獲獎的中國項目。
盧邁見證了中國四十年農村改革,曾在“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手下工作。1998年起,盧邁擔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在那之前,他先后在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研中心)、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今天我的介紹是關于
如何通過貧困農村地區的兒童早期發展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嘗試
我們都看到中國在脫貧攻堅中所做的努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消除絕對貧困
現在可以說指日可待

但是要想使我們的脫貧能夠可持續
我們必須從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入手
這樣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為什么這么說?
這是一個美國的兒童發展與貧困代際傳遞的研究

它說明如果在15歲以前
你的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貧困之中的話
那么你在35歲的時候
有45%的可能性
生活在貧困中
貧困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傳遞下去了
使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兒童
在長大成人以后還是繼續貧困
那么這就要從大腦的結構
大腦的發育說起
兒童在出生的時候
有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
出生以后這些神經元在迅速的
和它的周圍在形成連接
這就是神經的突觸在瘋長

以上是一段小視頻
在連接的過程中
它形成了回路
然后促進了兒童在情感在語言
在記憶在動作在各方面能力的形成
也就是中間這張圖

那么到14歲的時候
它經過一個自動的修剪過程
不用的這些部分它就會自動去掉
貧困兒童的大腦
在他發育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
我們看到它的神經元突觸連接受到了阻礙
這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足
也可能是因為關愛不夠造成
如果說在貧困地區
的家庭還有很多其他社會問題的話
那么兒童大腦的發育就會受到了阻礙
那么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
國外在這方面有一個重要的研究
說明兒童如果要是長時間的處于毒性壓力之下
它所產生的應激反應
會對大腦產生很嚴重的影響
尤其是大腦前額葉
在屬于這些行為控制方面
會產生影響
那么這些毒性壓力是怎么來的呢?

比如極度貧困
比如營養不良
還有家庭對兒童的長期忽視
藥物濫用
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酗酒吸毒
他對于兒童的虐待
都可能對兒童的大腦造成影響造成傷害
所以現在的研究說明
兒童的神經之間的連接受阻
很可能是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
那么一項美國的很重要的研究說明
三種不同的家庭
上邊是高收入中間是中等收入下邊是低收入
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們差別是不大的
就是大腦的灰質層的體積它包括面積和厚度

那么到他36個月的時
由于不同的家庭環境和養育的方式
使得三種孩子
他們的大腦的灰質層體積產生了很大的差別
最上邊那是高收入家庭的
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灰質體的體積的數量
要遠高于低收入階層的孩子
所以貧困的代際傳遞
現在有了很科學的關于腦方面的研究做支持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貧困地區的兒童和城市兒童之間的差別
這是兩張圖

左邊那是我的孫女
我的兒子和兒媳比我們這一代強的多
他們知道怎么來照顧孩子
從網絡上他們學習了這些知識
他們會給孩子在睡前讀書
會和孩子一起游戲
我這個孫女要上幼兒園以外還有四個補習班
旁邊的這個是涼山州他們的三姐妹
父親年紀已經比較大文化程度不高
母親精神有毛病
這樣孩子就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當你和他對話的時候
7歲5歲3歲的孩子都一般是茫然的
而你看他們的穿衣就可以看到
11月天氣已經很冷
而這個女孩拖著鼻子鼻涕
穿著一個綢的裙子
所以當他們這沒有受到很好的照顧的時候
他的表情是呆滯的
他和人對應的呼應的情況是很少的
而在貧困地區這樣的社會現象實在是很多的
我們在山村幼兒園13個縣上報的數據中

已經看到了51781名兒童
這些兒童40.4%是雙留守
20.5%來自精準扶貧家庭
就是說他家庭是貧困
而9.1%是來自單親家庭
5萬多的9.1
意味著將近5000個孩子。
在貧困的農村中
他們默默地呆在那里
缺少家庭的親情照顧
它產生的后果是很清楚的
我們看到我們做丹佛Ⅱ
對0到3歲兒童的一個篩查
在上海比例只有2%的兒童是屬于異常‘’

應該說是一個正常的比例
但是我們如果要是看一看在貧困地區
那么它至少是17%多的時候可能是29%
是上海8倍到15倍不正常的兒童的比例
所以我們一定要想出辦法
來幫助貧困兒童的發展
我們既然知道他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現象
我們要尋找可行的辦法

我們在2008年開始調查
2009年在青海樂都設立了山村幼兒園

現在幼兒園已經擴展到了2300多個村
累計17萬兒童從中受益
具體的做法是怎么樣的
其實也是很簡單

第一我們的資金主要不是用于磚頭
主要不是用于蓋房子
而是充分的利用在村里邊已有的
閑置教室和其他的各種公共場所
比如說村委會黨員活動室
我們甚至租用過民房
然后把這樣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適當改造
幼教老師我們不是限定一個很高的標準
我們把受過高中教育或者是中職教育
或者大專教育的青年把他們招聘進來
他只需要經過形體語言幾方面的考試
合格了就招聘進來
我們通過定期的培訓
同時由縣城的公辦園和民辦園
來幫助這些幼教老師
同時我們根據教育部的3至6歲兒童
學習和發展指南制定了課程
而且讓農村的孩子能夠在玩兒中學
他們的教學內容能夠本土化
就這樣四項簡單的要素
農村的學前教育就可以迅速的開展起來
我們到現在為止
全國59萬行政村中
只有19萬個行政村有幼兒園
而我們要做的是
每一個有十個以上孩子的行政村或者自然村
我們都要去設點讓學前教育靠近兒童
那么它的效果究竟怎么樣呢
一直有人質疑
第一質疑你能招到招不到(志愿者)
我們招到2300人
而且每一次招募都會有3到6倍的人來報名
因為它就在本鄉工作
他就服務于自己鄉親的孩子
在本鄉本土工作的這種榮譽感
很激發了他們的奉獻精神
而學習成績很好的說明了
這樣一種學前教育方式它起的效果
我們把兒童根據他學前教育的情況分了四組
因為我們從09年開始到現在的孩子
他已經上到了五年級了
那么第一組是縣城公辦園
第二組是我們山村幼兒園
第三組是其他幼兒園
第四組是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兒童

那么明顯的看到這是一年級三年級五年級
縣城幼兒園在五年級的時候
73.3%是在平均線以上
我們山村幼兒園的兒童
66.1%是在平均線以上
而沒有上過學前教育的孩子
只有19%是在平均線以上
80%的孩子是在全縣的平均線以下的
那么他們主要是來自的農村孩子太少
我們沒有到那里去設點
始終我對這樣的一批孩子
五年級有一千多個孩子他們沒能受到學前教育
心里仍然感到非常內疚
我們看到縣城公辦園它是一個上臺階
我們山村幼兒園一年級三年級五年級
也是一個上臺階兒
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
他本身是越學越困難越學越枯燥
那么他學習成績下降
而早期就導致他輟學離開學校
或者考試不及格
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所以能力產生能力
我們總共用的投資
每一個孩子
每一年只是1500到2000塊錢
它主要的用途是
支付志愿者老師的工資
而取得的效果
它是和縣城幼兒園大大縮小了差距
那么在學前教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
我們也認識到兒童的早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們采取了國際家訪項目的教材

然后把它本土化
設立了三級的縣總督導
鄉鎮督導和村一級的家訪員這種方式
我們可以看見家訪員在家里頭
教養護者怎么來照料孩子
怎么來讓他有這方面的知識
那么取得的效果
因為時間關系
我放一個短片
大家可以看一下

以上是視頻
農村的兒童正在發生改變
我們的試點證明說
這樣一套做法是可復制可推廣
經過和政府和所有志愿者家訪員共同的努力
經過所有的捐贈企業個人他們的共同努力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條路徑它的光明前景

我們看到的是項目里的孩子他們的笑臉
發生的變化發生在外在是快樂
而在內在是他們大腦正常的發育
這些孩子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
從0到15歲一共有四千萬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他們的正常成長
為我們沒有貧困的明天來奮斗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