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少年全面開啟“云課堂”,如何防控近視風險?
文丨畢燕龍 邵玉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
2月28日,教育部黨組印發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通知指出,全國大中小學、幼兒園等開學時間原則上繼續推遲。要求所有教師都制作直播課、所有學生每天上網“打卡”。
疫情期間,中國教育部黨組號召全體師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個人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全面推進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以線上為載體的教學模式,使得近視防控問題陷入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我國近視患病率一直呈現低齡化趨勢,有關資料表明“小升初”、“初升高”這兩個階段屈光不正患病率發展尤其迅速。2018年我國科學家統計,中國平均年齡為18歲的人群近視患病率高達84.8%。近視危害巨大,不光是近視患者本身,任其發展將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關于家庭預防/控制近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預防近視不止于戶外,疫情期間看看窗外也能預防近視
研究表明,戶外活動減少是近視發生發展的誘因。其實這里的“戶外活動”講究的重點不是一定要去戶外,而是需要給眼部接受戶外所有的環境(自然光線、不同遠近、不同顏色物體等)對視覺的刺激。在空氣質量良好的前提下,打開窗,帶孩子看看遠處,或在陽臺上曬曬太陽,或在自家院子里運動/玩耍就能達到這里增加 “戶外活動”的要求,從而預防近視。

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大多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在疫情期間,青少年近處用眼的機會大大增加。我們看遠看近是由眼部的“睫狀肌”調節的,“睫狀肌”像個彈簧一樣,通過收縮或舒張來控制“晶狀體”變凸或變扁,從而改變光線折射角度落在視網膜上,就和照相機的原理一樣。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眼部仍處于發育狀態,長期看近處物體,導致睫狀肌一直處于收縮狀態而麻痹,類似彈簧有點生銹,暫時失去彈性,就造成了假性近視。此時若不重視,把彈簧上的銹除掉,改變生活習慣,就會發展為真性近視,彈簧永久地失去了彈性,此時眼軸也會增長,發展為軸性近視與屈光性近視并存的混合型近視,此時近視就不可逆了。因此,疫情期間,家長應該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加以監督與良性誘導。原本不近視的孩子,一旦出現視物不清、模糊時,應給孩子眼部充分休息,或做好防護措施,前去醫院散瞳驗光。

0.01%阿托品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近視的藥物。雖然該濃度的阿托品副作用較小,但仍不可忽視。1.阿托品會使瞳孔散大,產生畏光、視近模糊的副作用;2.一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瞼緣炎的情況;3.應用阿托品后出現瞳孔散大,虹膜推向周邊,容易出現堵塞前房角,阻礙房水回流,有引起眼壓升高的可能;4.由于低濃度的阿托品使用不是幾天、幾個月的時間,可能多達數年,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濫用低濃度阿托品對青少年近視的防控百害而無一利。只適用于近視快速進展,用其他手段控制效果不理想,且雙眼視功能基本正常的青少年近視患者,絕不可作為日常近視防控的常規用藥!更不可作為尚未發生近視孩子的預防用藥!

藍光是指可見光中400~500nm波段范圍的光線。除了太陽光發出藍光外,電腦、手機、LED燈等電子產品也可發出不同劑量的高能短波藍光。
藍光對人體的作用有利有弊。它既能夠維持人體正常晝夜節律,還通過刺激視桿細胞,產生人體夜視力,但長期接觸高能短波藍光,可造成眼酸痛、干癢、視疲勞,甚至頭痛、情緒煩躁等以視覺癥狀為主的一系列表現,稱為視頻終端綜合征。
特殊時期,由于網絡學習的需要,使青少年接觸電子產品的機率大大增加,孩子自我管控意識薄弱,倘若家長不加以監督及良性誘導,長期下來,對青少年的眼部是一種慢性傷害。
目前防藍光眼鏡主要采用廣譜藍光遮擋的方法,遮擋的力度參差不齊,無選擇性遮擋藍光的方法,鏡片一般顏色較黃,長期佩戴尤其是青少年佩戴容易造成色覺偏差,嚴重時可影響人體固有的內分泌調節穩態。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從事對色彩辨識能力要求不高工作的人群,可以選擇屏蔽30%以上的防藍光護目鏡;而對色彩辨識能力要求較高且需要改善視疲勞癥狀及防護藍光對視網膜損傷的人,可以選擇屏蔽20%左右的防藍光護目鏡,兼顧其保護作用及對色覺的影響。
大家在選購防藍光眼鏡時需關注防藍光眼鏡屏蔽藍光的程度。切不可認為防藍光眼鏡無用,又不可盲目選擇防藍光產品。

使用電子產品時需要注意三點。1.屏幕的亮度:一般質量較好的電子產品會根據環境自動調節亮度,過亮過暗均會造成視覺疲勞,無自動調節亮度功能的電子產品建議將亮度調節在30%-40%;2.設備的分辨率:分辨率越高,即影像越清晰,對眼部越好;3.頻閃:質量較差的電子產品屏幕會不斷地閃爍,出現明顯跳動的“花點”,即頻閃效應,頻閃過多會造成視覺疲勞、偏頭痛。

有人說投影儀對眼部的損傷較電子產品小。從光的成像原理來講,投影儀是將畫面投射在墻上或者屏幕上,光線經過漫反射后再進入人眼,相對于ipad、手機等電子產品屏幕的直射光源來說,更為柔和。因此,理論上投影儀對眼部的傷害更小,類似于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
但是從實際出發,不可一概而論。對于文字材料而言,若字體過小且不清晰,學生又需要不斷記筆記時,使用投影儀周圍環境較昏暗,此時用投影儀并無益處;而對于動畫類的學習內容,投影儀相比其他電子產品對而言對于眼睛的傷害更小。除此以外,使用投影儀的要求更高,它依賴于一面光潔的墻面或屏幕。
因此,在疫情期間,如果需要一邊動手一邊動筆時,選擇投影儀有些不切實際,而要根據網課的具體形式來選擇學習媒介。有條件的家庭可以使用投影儀來觀看視頻、動畫或聽報告等學習內容。
總結:疫情期間,云課堂的全面展開,家家戶戶的孩子用上了電子產品,此時近視防控工作工作顯得尤為艱巨與關鍵。老師和家長應“雙管齊下”,做好學生的線上誘導與線下監督。引導學生關愛眼睛,正確用眼,才能有效控制與降低青少年的近視率,使祖國的花朵們健康成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