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只是打了個噴嚏,醫生為何要刺破我的耳膜?
原創 惠家明 果殼
每當辦公室里打噴嚏的聲音此起彼伏時,我都難免替自己和同學捏一把汗。其實,我擔心的不是感冒發燒,而是害怕大家的耳朵因為打噴嚏而遭殃。
耳朵和打噴嚏似乎八竿子打不著啊,有什么可擔心的?這個糟心的事情要從4年前說起。
只是打個噴嚏,耳朵卻種下禍根
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在廣州讀書的本科生。也許是被嶺南四季如夏的氣候慣壞了,到了深冬也只穿薄薄的襯衫,甚至過年回蘇州的路上還這么穿。結果一下飛機,漫天的雪花直愣愣地往臉上撲,剎那間我就知道自己“涼透”了。果不其然,一回家就每日“涕泗橫流”。
有一天,我跟家人去一個正式的宴會場合吃午飯。突然之間,我感覺到自己要打噴嚏,當著這么多人的面實在是不雅,趕緊抄起一張紙巾緊緊捏住鼻子。結果倒好,一股氣流沒能正常從鼻腔排出,直直地沖進左邊耳朵里。只聽耳朵里“嗡”的一聲,耳膜微微有些脹痛,不過幾秒鐘以后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誰知道,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一個折磨我幾個月的禍根就此埋下了。
“打噴嚏事件”過去一晚以后,左耳變得“悶悶的”,聽自己說話的聲音有細微改變。當時的我也真是心寬,把這個異常現象歸咎于鼻塞,接著照常在家看書,中午還約了高中老同學去觀前街吃牛排。
到了餐廳我就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本來很嘈雜的餐廳在我聽來竟然安靜得很。我試著把右耳捂住,再聽同學講話。好家伙,竟然一句也聽不清楚!
整個世界就像退化到了卓別林的默片時代。還沒等反應過來,我突然感覺有一只“無形的手”伸進了耳朵里,好似在用指甲尖死死地捏住耳朵里面,猛然向外拽。

瞬時間,我疼得一身冷汗,連衣領都濕透了。我趕緊閉上眼睛深呼吸,仔細回想上個學期閑來無事自學的顱面解剖學。這時,一個名詞跳進了腦海:急性中耳炎。沒錯,癥狀、起因、發病部位都對得上。這病耽誤不得,得趕緊去醫院。說時遲那時快,在劇痛的驅使下我以閃電般的速度約了一輛出租車,對著嘴里塞滿了肉的哥們兒喊道:
“別吃了,來不及解釋了,快跟我上車!”
確診,中耳炎
在我無休止的催促聲中,出租車載著我和同學一路飆車到最近的醫院。本以為這就得救了,誰知道按照醫院的分診標準,急性中耳炎就算急得火燒眉毛也得去門診排隊。好在耳鼻喉科春節的時候病人不多,我沒等兩分鐘就進了診室,不然真是要疼得打滾。
醫生大概是見慣了這樣的場面,不緊不慢地說:“你自己診斷得挺對,是急性中耳炎,你想吃藥還是輸液?”
“哪個好得快?吃藥多久能不疼?”
“輸液嘛,今明兩天就不疼了。吃藥的話,三四天吧。”
三四天?我現在疼得三四小時都活不下去了,分分鐘想要跳樓,居然還問要不要吃藥!我心里想道:別扯了,趕緊輸液吧!
就這樣,幾個同學幫我在醫院安頓下來。看著消炎藥水一滴滴流淌進靜脈,內心確實安穩了許多。連著輸液兩天以后,疼痛感沒那么強了。本以為這個病會很快好起來,但沒想到煎熬的日子還長著呢。
慢慢等,可怎么也好不了
雖說耳朵沒那么疼了,但是聽力依舊糟糕得很。我拿耳機簡易地測試了一下,電腦音量調到10以下的時候,左耳就什么也聽不見。家里人不以為然,覺得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這病就得慢慢等。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我每天都得去醫院挨針,左手被針眼扎滿了就換右手。到后來,連輸液室的護士小姐姐都認識我了。每天一進門,不等我開口,她就笑瞇瞇地說:“嘿嘿,你今天想打左手還是右手呀。”

時間一久,就覺得這樣下去可不是個事兒。自己也是個科研工作者,生病的這段時間可沒少查文獻。原來,中耳是指耳膜以內的一個結構,用手指頭夠不到,它通過一條細細的“咽鼓管”與咽喉聯通。
如果打噴嚏或擤鼻涕的時候鼻子捏得太緊,氣流就會攜帶著飛沫沖進咽鼓管,同時也把大量的細菌或病毒帶進去,造成咽鼓管腫脹發炎。這條道路“堵車”以后,中耳的氣流無法與外界流通,引發一系列可怕的連鎖反應。結果就是強烈的疼痛和聽力下降,甚至還會讓中耳因發炎或滲液出現“積水”。
關鍵在于,中耳這個部位很小,全身性輸液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很難精準打擊到病灶,導致治療周期很漫長。最讓我擔心的是,一旦急性中耳炎拖久了,就可能轉成慢性炎癥。到時候就不只是疼痛和聽力下降那么簡單了,連骨頭都會被改變。

我不禁回想起看到的經典案例:考古學家有時會挖掘到一些古代頭骨,即使成百上千年過去了,他們還能判斷出死者曾患過慢性中耳炎。因為炎癥已經從軟組織侵入了骨性組織,造成大量侵蝕小孔。在古代,缺醫少藥的死者生前會經受長期痛苦與聽力受損,不僅生活質量下降,還會被身邊人嫌棄。
一想到這兒,我就徹底坐不住了。身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還沒有紅塵做伴瀟瀟灑灑,也沒來得及策馬奔騰共享人生繁華。要是現在年紀輕輕就搞成慢性病,以后還能不能找到對象!不說了,啥也不說了,明天就是天崩地裂我也要換家醫院再看看。
醫生二話不說,就想刺破耳膜
第二天,我就跑去了另一家三甲醫院重新掛號看病。簡述病情后,老醫生二話不說,拿起一個針筒就要往我耳朵里扎。我被這陣勢嚇了一跳,趕忙問道:
“大夫,你這是干啥?”
“孩子你別緊張嘛,我只是要把你的耳膜給刺破而已。”
“哦哦,好的,嚇了一跳……等下!你說耳膜?”
這回,我著實被嚇得不輕。畢竟我覺得自己總還能搶救一下吧,為什么上來就要戳破耳膜,戳破以后豈不徹底聾了?
醫生耐心地解釋說,民間傳言和影視作品里對于耳膜功能的說法其實是偏頗的。耳膜上扎個小眼并不會導致失聰,不僅如此,這個小孔也可以自己愈合。之所以想要扎破耳膜,一是為了抽取中耳里面因為發炎而產生的積液,二是為了平衡耳膜內外的氣壓。你不是又疼又聽不清嗎?耳膜針一扎,馬上就見效,比輸液快得多。

盡管如此,我心里還是有些忌憚,最終拒絕了扎破耳膜的提議,并換了另一家醫院就診。
事實證明,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后來接診的醫生說,當時的情況沒有必要扎破耳膜。而且我的耳膜紅腫得厲害,如果刺破了恐怕短期內很難愈合,還可能招致其他更嚴重的炎癥問題。
還有辦法能讓我早點恢復正常嗎?我可不想拖成慢性中耳炎。再說現在半死不活的左耳給我的生理和社交生活都造成了影響,實在是一刻也不想等下去了。
聽了這些訴求,醫生沒多解釋,她一把捏住我的鼻子,說道:“給我閉嘴!”

什么?我心里有點火氣,暗暗想著:大夫你這就很不禮貌了,我可沒朝你嚷嚷,只是闡述病情而已啊。
還沒等我開口抱怨,醫生又說道:“現在用鼻子呼氣,要用力。”
原來這是某種療法?我也不敢細問,只能照著做。于是,我用盡了力氣猛然一呼。因為醫生把鼻子捏得非常牢,氣流沒從鼻孔出去,而是轉向沖進了咽鼓管和中耳。剎那間,耳膜轟然一響,“嘩啦啦”的耳鳴聲緊隨而來,好像耳朵里在下雨一樣。
強烈的耳鳴聲直到兩分鐘以后才逐漸消失,此時,醫生再向我左耳小聲說話,我已然能聽得非常清楚了。雖說音色還是與患病前有差別,但相比最初幾天,這絕然是天壤之別。
原來,中耳炎的起因之一是咽鼓管因發炎而阻塞了,可以用呼出的氣流強行把管道疏通。緊接著,中耳內部的氣壓得以恢復正常,耳膜不再嚴重內陷,所以聽力也可以恢復不少。

這種療法并不能徹底解決炎癥的問題,吃藥仍然是必修課。無奈,開學以后我只能和一大箱子抗生素一起回廣州上學。持續吃了一個多月以后,我覺得連正常的腸道菌群都給“大屠殺”了,每日腹瀉、胃口不佳,這才最終讓左耳徹底恢復了正常。
除了抗生素以外,我還記得醫生開了一種進口藥叫做“桃金娘油”。那種膠囊亮晶晶的特別養眼,氣味好像春天的花一樣令人陶醉。最神奇的是吃進去以后,一整天都會“口吐芬芳”,讓我感覺自己好似仙女,哦不,仙男下凡。

此次中耳炎事件以后,我打噴嚏時會異乎尋常的小心。雖然別人都說中耳炎容易復發,但是因為我當初就診及時,吃藥又很勤快,再加上平時養護得當,如今四年過去了,中耳炎的噩夢再也沒有找上門來。有時,我甚至會想不起來當初到底是左耳生的病,還是右耳。
而要說這段經歷有什么好處,那就是它可以當成我的“擋箭牌”。前女友生氣要揪我耳朵的時候,我都會嚇唬她說:
“啊啊這耳朵以前得過中耳炎,揪它會復發的!”
不過這話講多了也不管用,因為她會說:
“別騙人了,上次你還說是左耳。”
醫生點評
馮少為 | 浙江省諸暨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
文中作者對于急性中耳炎高度警覺,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這類急性中耳炎,大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可以是單純的鼻咽部致病菌經由咽鼓管逆行趁虛而入侵擾中耳腔;也可以類似作者那樣,借助外力如打噴嚏、擤鼻等,讓病原體被動地“吹”入中耳腔;甚至可以只是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部分炎性水腫持續存在,引起中耳腔積液,進而繼發中耳感染。
兒童的咽鼓管要比成人的短、寬、平直,病原體更容易逆行,所以急性中耳炎在兒童中的發病比成人要高很多。更因為兒童的中耳腔小,耳痛會比成人要明顯很多。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最終都會讓中耳里面充滿炎性液體。讓人感覺耳朵很悶,聽聲音也會變得有些遙遠(和游泳后耳道進水的感覺很像)。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中耳的積液會變多,多到可能漲破鼓膜。
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得了中耳炎,本來耳朵很痛,突然不痛了,耳道里還流出了液體,可能是鼓膜已經漲破了。
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出現的另外一種情況是,中耳積液長時間存在致使液體變得越來越黏稠,最后積液在中耳腔內結成硬塊。此時中耳的傳聲結構,就都可能被粘住,下降的聽力就會很難恢復了。
所以說,及時治療急性中耳炎是很有必要的。醫生一般會采取促進中耳積液引流的治療方法。文中提及的“桃金娘油”就是一種促進黏液排出的藥物。這類藥物可以讓黏糊糊的液體變得稀薄而易于流動,而且還能促進黏膜上的纖毛擺動運送黏液毯,可以用于化鼻涕化痰,也可以化中耳積液。
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好,中耳積液長時間沒能從咽鼓管排出,那么進行鼓膜穿刺,用針筒從耳道里抽取中耳積液,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
當然,這種有創的操作雖然對于緩解耳悶恢復聽力效果立竿見影,但如果咽鼓管沒有真正恢復通暢,中耳積液還是會重新產生的。
作者:惠家明
編輯:木易楊楊
一個AI
今天是3月3日,世界愛耳日,大家要好好愛護耳朵哦

如果你也有得病、看病的經歷愿意寫出來分享,歡迎投稿至sns@guokr.com。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原標題:《只是打了個噴嚏,醫生就要刺破我的耳膜 | 果殼病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