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觀察|英國欲購買美國新型核彈頭,對美核依賴有增無減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英國同意采購美國新型核彈頭,用于核武庫更新換代。這事引起了英國公眾的關注,英國對美國核武器依賴等話題的討論也隨之增多。
英國對美核依賴由來已久
雖然英國是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后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但是英國在核武器領域對美國依賴嚴重。
早在1939年,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就對鈾原子裂變釋放能量開展研究,同一時期,德國科學家也對原子裂變釋放能量有了研究認識,為了搶在德國之前獲得依靠核裂變制成的武器——原子彈,美國和英國開展了一系列核合作。美英兩國在二戰期間簽署和達成了若干協定性文件,例如1943年的《魁北克協定》,1944年的《海德公園備忘錄》、《美英托拉斯宣言》。美英兩國在研發核武器方面的合作迅速開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英二戰時期的核合作已經出現了英國對美國依賴的苗頭。
英國本土在二戰時受到了納粹德國的直接轟炸,加之納粹德國的海上封鎖,英國科研硬件方面面臨一定困難。在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后,美國成了英國重要的核研發“大后方”,不少英國科學家參與其中,英國曾經擁有的核能研發科研設備也一并轉移到了美國。但同時,寄人籬下的英國核計劃被納入美國核計劃,這給英國戰后獨立發展核武力量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此外,美國在原子彈的研制生產過程中對英國科學家留有一定的防范,英國科學家只對原子彈的運作原理有所了解,但是無法獨立研制生產原子彈,美國成為二戰中唯一能夠獨立研發、制造、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核武器巨大的毀傷效力和威懾能力讓美國意識到核壟斷重要性。1946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麥克馬洪法》,該法又稱為《原子能發展與管制法》,8月,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該法案。該法案最核心的內容是,禁止向任何國家泄露制造核武器的信息;禁止向任何國家泄露核裂變材料的信息;未經國會參眾兩院聯合批準,美國政府不得向其他國家提供非軍用的核能信息。可以說,這個法案的內容極其嚴格,徹底封堵住了美國任何與核能有關的信息外流,美國把核技術能力緊握在了手里。1949年8月,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核武器自此加入了美蘇冷戰對抗,美國意識到有必要給歐洲盟友進行核武裝,給美蘇核對抗提供緩沖、增加與蘇聯核對抗的能力。此時美英兩國的核交流合作開始恢復,在美國的支持默許下,1952年10月3日,英國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蒙特貝洛群島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英國進入核武時代。
冷戰時美國支持英國發展核武能力,其目的就是增加美蘇核對抗中美國一方的力量砝碼。這種增加力量砝碼的考量并不是技術上的,因為就技術能力而言,英國在冷戰時期的核力量較美蘇仍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力量砝碼的增加是政治上的,即把美蘇核對抗的雙邊格局改變為多邊格局,增加利益攸關方。這樣的益處在于當蘇聯在考慮與西方陣營的核對抗時,不單要考慮美國,還要考慮英國乃至整個歐洲,這種做法增加了蘇聯與美國對抗的政治成本,給了美國更多與蘇聯陣營進行核對抗的政治運籌空間。

技術和政策領域英國緊貼美國
美國在政治和技術上的支持是英國成功成為核國家的關鍵,英國愈發依賴美國構建自身戰略威懾力量。英國的戰略威懾力量經歷過一系列削減,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開始裁減陸基戰術核武器、海基戰術核武器和空基核武器,英國的海基戰略核潛艇是英國唯一的核威懾力量。英國一共發展過兩型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決心”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已全部退役,現役的是“前衛”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核潛艇由英國設計建造,但是兩型潛艇搭載的潛射彈道導彈則由美國提供。“決心”級搭載著采購自美國的“北極星-A3”型潛射彈道導彈,“前衛”級則使用美制“三叉戟”-2D5型導彈。2006年,英國考慮對海基戰略核力量進行升級,新型“繼承者”級戰略導彈核潛艇計劃在2030年起取代“前衛”級,成為英國新的戰略威懾平臺。但是據報道,英國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依然選擇搭載美制“三叉戟”-2D5L導彈。
英國在關鍵的戰略導彈技術方面對美國存在較大依賴性,在核戰略方面也與美國有著緊密的聯系。相比美俄“三位一體”(法國“兩位一體”)戰略打擊武器體系,英國是戰略威懾力量類別最少的國家。只依靠海基戰略打擊平臺的英國普遍信奉“最低核威懾”戰略,即只要英國的核報復打擊能夠觸及對手的關鍵要害城市即可,這一戰略在冷戰時期幫助英國與美國一道威懾蘇聯等冷戰對手。“9·11”事件后,恐怖主義、美國所謂的地區“流氓”國家的威脅代替了歐洲爆發大規模戰爭的風險,英國轉而追隨美國,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戰略。

當前作為北約重要成員和美國的“特殊關系”盟友,英國參加了北約的防務體系,實際上也成為了美國戰略威懾力量的分支。美國為北約提供了延伸核威懾,北約已經擁有了美國的核保護傘,而英國的核力量為美國和北約的核作戰體系增加了靈活性。也就是當對手意圖對北約實施侵略行為時,不單要考慮美國的核戰略,也要面對北約另兩個核國家英國和法國的核能力。雖然法國核政策秉持獨立性,但是法國聲稱其核能力會為歐洲的防務安全做出貢獻。英國則參加了北約“核計劃小組”,英法又都是北約重要成員國,對手在充分考慮美國的延伸核威懾政策后,還要對英法兩國保持關注,英法兩國的核威懾能力實際上為對手增加了哪些行為不會觸發核報復的判斷模糊性,反而加強了北約的威懾效果。
在國際防止核擴散方面,英國在政策層面表現得較為積極。1963年,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國達成了《部分核禁試條約》,這一條約主要規定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但是這一條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美英和蘇聯的核壟斷地位,美英兩國在簽署條約之后的核試驗都轉為了地下核試驗。此外,英國還是除美國、蘇聯之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三個條約保存國之一。通俗的理解,條約保存國即是條約的“召集人”,如果有締約國提出條約修正案、修正意見要提交給條約保存國,保存國再召集締約國會議,討論條約的修正意見。英國條約保存國的身份,對體現英國在國際核政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英國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方面表現積極,英國簽署且批準了這一條約,對比來看,美國簽署了這一條約,但是美國國會未能批準。
但是上述條約中,英國鼻祖式的地位并不是為了讓英國能夠具有更為獨立的核政治發言權,而是進一步顯示出英國與美國密切的共同利益,美英兩國借自己是國際防止核擴散的“鼻祖人物”身份,實際上是在推行對核武器的壟斷。英國在國際核政治中一定程度上扮演著美國的代言人。自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英國成為伊核協議各方中與美國關系最緊密的國家,英國一方面與法國和德國一道啟動伊核協議爭端機制,另一方面,首相約翰遜也提出英國將退出伊核協議,追隨美國加入新制定的涉及伊朗核問題的協議。英國一面借協議規則向伊朗施壓,一面揚言追隨美國,這樣的舉動與美國當年退出伊核協議之前一面向伊朗施壓、一面威脅退出協議的舉動有異曲同工之處。英國更像是美國安插在伊核協議中的眼線,時刻幫助美國在伊核協議框架內貫徹著美國的意圖。

脫歐的英國對美依賴或更多
英國的安全防務思想呈現一種務實主義。美國的軍事技術實力給了英國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防務收益的可能;安全政策上緊跟美國、也能夠在美國的庇護下隨美國涉足世界其他地區事務,使得英國似乎又找回了當年“日不落帝國”縱橫四海的快感。近年來敘利亞、伊朗周邊海域都能看到英國軍事力量的身影,甚至一度傳出英國海軍將派航母來東亞刷存在感。美國與英國在安全防務上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英國對美國愈發地依賴。英國對美國而言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有聯合國安理會的重要一票、在世界上處于前列的軍事能力、美國干預其他地區事務的“跟班”。
隨著美俄兩國對抗態勢的加劇,英國作為美國涉足歐洲事務的跳板地位愈發重要。長期來看未來英國能有多少安全上的自主性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短期內,脫歐后的英國加強對美安全防務的依賴尤其是戰略軍事能力的依賴,對英國而言是最務實的選擇。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研究軍備控制與國家安全方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