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們為施工中的火神山醫院裝CT,設備從房頂吊進2天裝3臺
他們成功跑贏了時間,也在抗疫阻擊戰中跑遍了武漢多家醫院,還參與了多家方艙醫院的設備安裝。
2月29日,聯影工程師王弘斌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如今他們依然堅守在武漢,24小時待命,如果有需要,他們會隨時準備好,第一時間奔赴各大醫院。

由于武漢駐地工程師人員緊張,聯影公司決定從全國其他駐地招募一批“勇士志愿者”,支援前線。王弘斌聽到召集令,立馬報了名,他覺得自己有這個義務,“自己是黨員,也是聯影最早一批CT工程師。”
但此時的王弘斌身處老家新疆伊犁,正在過春節假期。他第一時間趕到了公司總部上海,他還記得,“當時武漢已經交通管制,我們幾個同事,只能坐公司安排的汽車前往武漢,一路坐了8個小時。”
剛到武漢,他也稍感忐忑,路上沒有車,人也很少,“整個城市特別安靜”。他安慰自己:“盡量把防護做好,就不必太慌張。”

讓王弘斌一直難忘的是火神山醫院的裝機任務,安裝3臺聯影的CT。火神山醫院建設時間只有10天,留給他們的時間僅48小時,而平時一臺CT設備的安裝時間是4天。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
1月30日,設備連夜運到醫院現場,而當時醫院還在施工,機房剛搭好骨架,初見雛形。現場施工粉塵綿密,身邊伴隨著工地上轟隆隆的機械聲。裝CT的多個包裝箱被用吊車,從貨車上吊裝進尚未封頂的醫院。
由于工期緊,現場環境復雜,為了保證設備能按時交付,王弘斌和他的15位同事分成了三個小組三班倒,24小時不停歇。作為組長,王弘斌最多連續工作30個小時。
為了趕進度,王弘斌甚至連換崗的間隙時間也不愿意放過。到了輪班時間,趁著接送他們的車還沒到,他就一直干,“能夠讓下一組的工程師少做一點,自己就多做一點,能讓設備安裝進度提早一秒,就盡量去提早一秒。”
就這樣,他們跑遍了武漢各大醫院安裝。后續,他們還參與了多家方艙醫院的設備安裝。

王弘斌此次安裝的CT,具備一項獨特的技術——“智能天眼”平臺。基于這一平臺,無需患者脫下口罩,即可智能識別人臉及全身位置信息,實現智能定位和擺位。
在江漢區方艙醫院內(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技師長雷子喬教授說:“以前需要我們進入掃描間,到患者身邊去定位,增加了醫務人員與患者間感染的概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隔室操作,基于天眼智能平臺實現智能定位,感染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不過,也有讓王弘斌感動的意外時刻。他記得一次工作收尾,一位40多歲的患者走了過來,和他搭話,“昨天晚上看你就在放這個設備了,裝好了嗎?” 他看著患者,立馬回答道,“馬上就好就可以使用了。” 患者伸出了大拇指, “辛苦了,給你們點贊!”

剛開始,王弘斌都不會跟家里人說在武漢的工作情況,他不想讓父母擔心,“作為子女,我肯定是報喜不報憂,這些事情我不想讓他們過多擔心。”
來到武漢支援,大家都面臨心理和身體的雙重考驗。剛到武漢時,天氣陰晴不定,“那陣子下著大雪,有的工程師就冒著大雪去調試設備。有時候工作太忙太累沒有時間回住處休息,很多人躺在工作間的椅子上,就睡著了。”
王弘斌說,和他一起來的工程師,妻子正懷孕,可他人在武漢沒法陪伴。 “他能做的就是每天工作完成之后,給家人發個視頻,報聲平安。”王弘斌回憶起來很是感動。
如今他們依然堅守在武漢。“家國有難,人人有責,如果每個人都往后退縮的話,那這個工作就沒有人干了。” 王弘斌說,他們24小時待命,如果有需要,他們會隨時準備好,第一時間奔赴各大醫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