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情下的三百六十行③丨穿上警服,奮戰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原創: 唐曄 張逸丨曄問仁醫
【按】
一抹陽光
照亮一切陰暗
畢竟在疫情下,
還有很多感動暖心的瞬間,
像冬日的陽光,
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內心,
春天的腳步近了~
Always be some sunshine to light up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疫情,強行打斷了時間的連接,在隔離、空白和生死間,將日常生活的本質呈現了出來。有人說,這是一次考驗,對每行每業都是。是的,當疫情降臨時,沒有一座孤島,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在各個行業的普通人,面對災難時的私人記述,已經超越了個體經驗的意義,具有了普遍性的價值。
最近,我們連線采訪了數十位疫情下的普通人,他們也許不能代表一個行業群體,但依然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本。因為,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講述了某種可能。通過這些采訪,我們看到了關乎整個社會,大多數行業的真實狀態,非常時期,這些平凡世間百態,顯示出了真實的人性,盡管有無奈、迷茫,依然有樂觀、信念,還有力量。
01
“不能再像‘老娘舅’那樣循循善誘”
謝明萱,女,47歲。
職業:民警
地點: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五角場派出所

張逸:謝警官,您先介紹一下你自己?
謝明萱:謝謝。我是2008年12月,從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海醫院)轉業,現在是楊浦公安分局五角場派出所的一名社區民警。
張逸:疫情當下,您作為一位人民警察,應該更忙碌了吧?
謝明萱:是的。自從走進公安隊伍,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在我們的日歷中,本就沒有“國定假期”這個詞。尤其是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和我的同事們更是一直奮戰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張逸:您先后獲得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世博安保功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許多榮譽。這次疫情期間,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謝明萱:作為一名社區民警,我的工作崗位主要還是在社區,和社區工作者們一起排摸登記居民返滬信息、開展社區封閉管理工作、走訪居家隔離觀察人員,并為他們提供幫助。
張逸:目前,您每天的工作是怎樣安排的?
謝明萱:事情很多,而且事無巨細都要落實,比如:和社區家庭醫生、居委干部一起上門走訪,了解返滬居民的健康狀況,對需要隔離觀察的居民做好告知工作;值守在小區出入口,和物業工作人員、社區志愿者一起查驗人員出入證件、測量體溫;和居委干部一起為居家隔離觀察人員提供必要幫助,幫他們送送菜、取取快遞;在小區巡邏的時候,還得“順便”到小花園里轉轉,把不戴口罩還聚在一起“孵太陽”的老伯伯、老媽媽一個個勸回家……常常是早上八點半走進小區,停下來想喝口水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是午飯時間了,坐下來泡碗方便面,還沒來得及和大家聊上幾句,想預約購買口罩的居民已經來辦理登記了。
張逸:有沒有遇到困難,困難在什么地方,您又是怎樣處理的?
謝明萱:在工作中,我們遇到的最大難點,還是人員走訪和返滬信息采集登記,這也是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一個兩千多戶、房屋租售率高的老舊社區而言,想要了解掌握每戶居民的外出及返滬情況,絕非易事。
于是,從春節假期開始,我們就從以往采集的居住房屋、實有人口信息著手,開始一家家敲門、一個個電話聯系,詢問居民近期是否外出,了解何時返滬等等,后來,我們還在小區門崗增設了登記點。但總的來說,信息采集的效果還是不理想,時間、人力消耗了不少,成效不明顯。
好在,我原來就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我看來,目前這種疫情形勢下,單憑原來的入戶排查方式,效率低暫且不說,頻繁的接觸反而增加了接觸傳染的風險。于是,我就向居委會書記和主任提出,增加一些線上模式,既能拓寬采集途徑,又能避免居委干部成為“傳染源”,更為關鍵的是,可以為返滬居民提供一個全天候的報備方式。大家一拍即合,在“以房找人”的線下調查模式基礎上,增加了“掃碼填報”的《三門社區回滬信息登記》,同時,考慮到有些居民對網上填報個人信息有顧慮,我們還增加了——添加我的微信號進行一對一報備的方式。為了方便居民添加我的微信,我還關閉了微信號的隱私驗證,以便大家第一時間上報返程信息。
張逸:這段時間,有沒有讓您比較欣慰的事呢?
謝明萱:是的。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覺得不能再像“老娘舅”那樣循循善誘,取而代之的是嚴格、甚至嚴厲。讓我欣慰的是,居民們都能理解我,也能積極配合我的工作。舉個例子吧,疫情極為嚴峻的那一陣,當我把一位位老人從小花園里勸回家時,盡管他們像個孩子那樣不情愿,但還是配合地拿出口罩戴好,依依不舍地走回家了。
張逸:您自己的情緒怎樣,有沒有一些變化?
謝明萱:說實話,疫情防控工作初期,我對社區的返滬信息登記工作把握還真不大,總擔心居民會不配合,焦慮、急躁情緒溢于言表。但我沒有想到的是,自從我們制作張貼了回滬登記的二維碼后,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回到小區的居民們不顧旅途勞頓,總是第一時間掃碼登記,有的居民還主動加我的微信再次報備,讓我非常感動,也為這樣的好居民感到自豪。
張逸:這次疫情,有沒有讓自己反思一下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會做些怎樣的調整?
謝明萱:在我看來,這次疫情對我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的影響,遠不及我對自己崗位的認知變化。這個社區我接手時間不長,和我之前工作的小區很不一樣,社區面積大、戶數多、治安情況也比較復雜,但這里的居委干部普遍年輕,在這群“80后”面前,我可以算是一個“老社區”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這群年輕的社區工作者們,同樣地接地氣,在任務面前毫不含糊。每一個社區民警都希望自己分管的小區能夠平安和諧、居民能夠安居樂業,能和這樣的年輕人一起為社區奔忙,我感覺信心倍增。
張逸:疫情過后,有沒有最想做的事情?
謝明萱:這次疫情,讓我看到了我身邊的社區工作者的堅強和盡責,他們讓我感動——愛人單位復工了,社區工作又不能丟下,于是,有的打電話從老家叫來了不善家務的母親,幫忙照顧孩子;有的將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只能在工作間歇和孩子微信視頻一下,我親眼看見一位年輕的社區工作者,握著電話的手在微微顫抖,手機開著免提,電話那頭是稚嫩的聲音“媽媽,對不起,我知道你現在很忙,你可不可以有空的時候給我打個電話”,聽到這里,我的淚水差點沒忍住,忙不迭地幫忙回答,“不要緊,不要緊,媽媽現在就有空”。疫情過后,我一定要好好擁抱一下這群可親可敬的社區同事們。
不僅如此,這次疫情,還讓我看到了社區群眾的可愛,無論是那些響應政府號召在家宅了將近一個月的居民,還是實在忍不住,偷偷跑到小花園聊天解悶、又聽話地被我“趕”回家的老人們,他們對社區工作的理解配合同樣讓我感動,待到疫情過后,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我一定要陪著他們,在社區小花園里,痛痛快快“嘎三胡”。
02
“疫情結束,要好好吃一頓像樣的團圓飯”
王滬榮,男,54歲。
職業:社區民警
地點: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周家橋派出所

張逸:王警官,您是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請問,疫情對您的工作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王滬榮:對于工作,應該是覺得肩上的擔子更加重了吧。不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覺得公安干警是人民群眾堅強的后盾,是保護人民群眾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定海神針。面對疫情,我定會全力以赴。
作為一名社區民警,在防疫工作中,我主要負責口罩預約點現場秩序維護、重點人員上門檢測、社區防疫措施檢查等工作。開展此類工作,一方面,要做好自身防護。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群眾;另一方面,要學好相關防疫政策,這樣開展工作時,才能更有底氣。
張逸:聽說長寧分局周家橋路派出所,在元宵節推出了疫情防控“暖心三件套”,與大家分享一下?
王滬榮:好的。推出這個舉措,主要是考慮到,轄區內有許多獨居老人因疫情長時間待在家里,倍感孤單,為了讓這一特殊群體度過一個安全、溫馨的元宵佳節,所里“黨員突擊隊”的民警們就想為他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這才有了袋裝愛心湯圓、居委預訂口罩、反詐宣傳資料組成的“暖心三解套”。而且,為了不驚擾這些獨居老人,所里決定由各社區民警事先聯系好后,將“三件套”放置在獨居老人家門口。
張逸:在“暖心三件套”里準備這些物品,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
王滬榮: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雖然疫情讓今年春節顯得格外冷清,但少了湯圓總是讓人遺憾。送上湯圓,是希望老人們能吉祥圓滿、健康平安;許多獨居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如果按照流程去取一趟預約口罩,就太辛苦了。和居委干部商量后,我們決定把口罩也放到“三件套”里;最后,現在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形勢依然嚴峻,獨居老人又是重點人群,放置反詐宣傳手冊,是想借此提高獨居老人的防范意識。
張逸:疫情結束后,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滬榮:為妻子、兒子燒一頓飯。由于疫情的關系,我從春節前就全力投入到各項防疫工作中,陪伴家人的時間非常少。雖然他們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但是,總覺得對他們有些虧欠……希望在疫情結束后,能找個時間燒一桌妻子和兒子愛吃的菜。那個時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好好吃一頓像樣的團圓飯。
03
“危機危機,危在先而機在后”
石章強,男,44歲。
職業:品牌營銷專家、上海市政府品牌專家委員、上海品牌委秘書長
地點:上海錦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唐曄:石先生,您的公司開始復工了嗎?
石章強:是的,我們是本月10日居家復工,24日到崗正式上班。
唐曄:您是中國營銷界資深專家,服務過阿里、寶潔、東方美谷、上海電氣、如家、驢媽媽、雙鹿、英雄等許多品牌客戶,那么這次疫情之下,對您公司本身的影響怎么樣?
石章強:謝謝。我們是品牌營銷服務行業,內部訪談、外部調研、頭腦風暴等是我們日常的工作方式,同事與同事之間,或者我們與客戶之間,許多都需要面對面交流、碰撞產生火花,但是這些,目前靠電話或者互聯網還是有局限的;不僅如此,我們所輔導和服務的不少實體企業和服務企業,陷入了一種開工不是、不開工也不是的僵局中,好多都沒有復工,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商流都處于“沒流動”的狀態下,對經濟和產業是有較大的負作用。這種情況全國都一樣,整體都是受影響的。原來的節奏都被打亂以后,就會思考如何守住存量的業務,尋找增量的業務,思考變量的業務。
唐曄:您內心有焦慮嗎?
石章強:說完全沒有焦慮,那一定是假的,多少總有一點。但是,難得有這么集中的大把時間,那就靜下心認真思考我們的服務和企業的發展,對個人和企業進行回顧和總結,思考當下和未來的企業和商業如何轉型升級。最近幾天,我在相關平臺上發布了好幾篇研究成果,比如餐飲企業的存活之道、糧農生鮮企業如何模式落地、產業互聯的“三觀四鏈五流”大運營、地方城市的品牌打造和危機公關、傳統企業如何互聯網轉型等等。這種系統的專業的思考已經上升到思想和體系高度,與過去的很多實操相比——已經不只是淺層的思考了,而是漸漸變成企業的思想方法論,可以指導各個行業的實踐。
唐曄:疫情之后,您這樣的營銷咨詢行業會不會有所變化?
石章強:我認為,疫情的發生,可能會使得咨詢行業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之前咨詢更多的是看經驗,量多促成質變,經過互聯網變化發展,出現人工智能后,咨詢業也會產生不同形態的產品,一部分是繼續DIY定制服務,另一部分是衍生小咨詢、輕咨詢產品,形成工具,解決問題。我覺得,未來咨詢業會產生三個三分之一:第一類是集團型的、創新型的咨詢,依舊需要DIY定制服務,需要經驗資歷和專業方法支撐;第二類是通用型的,例如廣告、小視頻拍攝等,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腦力建設;第三類是工具型的,形成接近免費的咨詢服務。我們不要忘記,今年是小康決勝年,全民、全社會、全行業消費升級背后的變化,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不論是企業單位,還是家庭單位、個人單位,都將參與到這場變化中,所以,與很多服務型行業一樣,營銷咨詢服務業的格局調整,也是勢在必行。
唐曄:這些天,有沒有對生活的思考呢?
石章強:的確如此。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還有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平時都會說到健康重要、家庭重要,但是只要一忙起來,工作上開足馬力的話,什么都顧不上了。宅在家里這么多天,你會體會到健康不是臨時抱佛腳的事,一定是平時的積累;而且你會更關注身邊的家人,聽聽家里人的心聲,內疚于原本的忽略。說實話,之前對家庭的參與不多,最近居家隔離期間的生活狀態是“五工六一”:奶爸工、陪讀工、清潔工、搬運工、維修工,一天走一萬步、思考一小時、翻一本書、寫一篇文章、接一堆電話……
唐曄:有沒有對自己過往的生活習慣有反思呢?
石章強:是的,以前工作生活不分,作息顛倒,現在作息慢慢開始規律,盡量少熬夜,晚上12點之前睡覺,早上6點起床,鍛煉。每天一萬步倒是會一直堅持下去,已堅持了很多年了,好習慣要堅持。
唐曄:疫情過后,有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
石章強:我們之前所做的主要是泛行業服務,接下來想對精準行業做深度服務,簡單來說,之前是為很多行業服務,而現在要將服務行業范圍縮小,從咨詢到運營到投資一體化服務。我們想把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城市品牌打通,城市品牌離不開產業品牌,而產業品牌又和企業品牌離不開,一個地方要發展,這三個要素必須結合,要將這幾個連通就不能做單一的咨詢服務了,要走向運營,走向投資,這樣就可以打通深度的產業了。
唐曄:疫情是一場磨難,但是危險中總是存在機會,您覺得呢?
石章強:是的,我認為危機既然已經發生了,那么只能化被動為主動。危機危機,危在先而機在后,沉住氣,修內功,看爆發,逆轉的那一刻,就在不遠的眼前。
04
“疫情結束,要痛痛快快踢一場球”
吳溟,男,42歲
職業:重工業類制造加工業,企業主
地點:上海 寶山

唐曄:您介紹一下您和您的企業?
吳溟:謝謝,我們企業是位于上海寶山的一家重工業類型的制造加工企業,到今天已經有14年了。服務對象主要是寶鋼等大中型國有企業的重工行業。
唐曄:這次疫情,企業有沒有受到影響?
吳溟:是的。現在還沒有復工。我們單位有二十多人,年初就開始停止生產了,除了4個本市戶籍的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沒有回到上海。
唐曄:現在心情如何?
吳溟:比較復雜。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早點恢復生產,自己的生活快點回到正常的軌道上。我們原定初八初九開工,現在不行了,但工資還要照發,房租還要照付,如果繼續這樣的話,流動資金最多撐不過2個月。這可能是主要擔心的問題。重工業和輕工、餐飲業不同,停下來不容易,重新啟動也不容易。要考慮人員、原材料、圖紙,還要和客戶的施工周期配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生產狀態。現在如果復工,要達到正常產能可能還需要一個月。
唐曄:您覺得,疫情發展對您所在的制造加工業會帶來什么變化?
吳溟:事實上,除了復工延遲影響大一點,對行業本身的沖擊不會太大,畢竟屬于重工業,和百姓生活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經過此次“戰疫”,一些習慣的培養,比如廠區的消毒、人員的健康方面的投入,會逐步增加起來,會增加一些成本。
唐曄:現在宅在家里,主要干什么呢?
吳溟:打掃衛生(笑),地板打蠟、擦窗、拖地……從過年開始清掃好幾次了,每天也沒多少事情干,睜開眼睛三頓飯,快件每天拿一拿,看電視、刷手機,在跑步機上跑跑步。本來我們有一支足球隊,每周踢一場,現在已經停了好久,很想念隊友。
唐曄:聽說您給武漢捐了一批防護物資?
吳溟:是的,一個公益慈善救援組織的朋友問我,能不能搞到防霧劑——捐贈給上海出征武漢的醫療隊使用,疫區的一線醫生都要佩戴護目鏡,佩戴時間長了會產生霧氣,還不能擦,只有回到隔離以外安全區才能擦拭,很不方便。我說,我來想辦法,我通過朋友訂了一百多瓶防霧劑,親自開車送到對接的派出所,現在早已經送到上海援鄂醫療隊手里,雖然不知道是哪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用,但是我依然覺得很光榮,很愉快,作為上海市民,民盟的盟員,為前線抗疫出了綿薄之力。
唐曄:這次疫情,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有沒有什么改變,有什么感觸呢?
吳溟:這次疫情,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次經歷。這個漫長的年,家里人從來沒有那么齊整過,大家聚在一起,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的機會,很特別。不過最大的變化是,會養成戴口罩這個習慣,個人衛生方面會更注重。感觸很多,生命是脆弱的。通過這次疫情,對很多事情提出警示,尤其是公共衛生方面。不過,在這次疫情中,國家應對突發事件的種種舉措,展現了我們泱泱大國的能力和實力,這是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作為上海市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待在家里,就是不給國家添亂,除此之外,根據自身能力,再出點力就更好了。
唐曄:如果疫情結束,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吳溟:除了工作,最想做的就是回到球場,和我的兄弟們好好踢一場球,直到踢不動為止(笑)。

總有一些陽光
站好自己的崗位
為了祖國能夠早日脫離病魔
每個人都承擔起保衛我們的義務,那份心啊,太真了。
因為內心善良,他們見不得受苦受難。
因為有責任感,他們做不到袖手旁觀。
疫情下的普通人,讓我們一起度過這個特殊的春天。

謝謝你
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有你們在,我們一定能贏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