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情沖擊下湖北省企業的經營狀況分析與政策建議
歲末年初,湖北省暴發了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其中武漢市最為嚴重。目前,雖然湖北省的疫情正不斷向積極方向發展,但是湖北省和武漢市的主要工作重心仍然在疫情防控上。
然而,隨著省內地市州封城的時間不斷延長,企業的生存問題和民眾的就業困境凸顯,復工、復產、復業問題成為企業家和工人的心頭大事。貿然復工不利于疫情防控,長期停工又會造成經濟塌陷,處理不好這兩者的矛盾將有損民計民生和武漢發展。因此,如何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的條件下,在不破壞防疫成果的前提下,設計科學、合理、系統的復工方案無疑是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面臨的又一大考。
為此,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聯合武漢市工商聯,在湖北省境內(以武漢市為主)開展了為期3天的“疫情中的企業經營狀況”問卷調查。搜集了573份企業問卷,并結合企業家訪談,深入了解湖北企業在封城期間的生存狀態和經營困難,并以此為研究的基礎,試圖為疫后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的經濟恢復和社會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總體而言,我們建議:湖北需盡快開始部署有序、分批復工的事宜,在湖北省境內統一協調,全力恢復物流,允許湖北省內員工到崗(勞動力不出省),通過科學防疫和嚴格監控,實現“防疫和發展兩手抓、兩手硬”,避免疫后出現各類風險。
下面,我們將從企業經營調查結果、有關復工的政策建議和針對民營企業的進一步救助措施三個方面展開。
一,企業經營狀況的主要調查結果
1.調研企業樣本分布具有代表性
在為期3天的問卷發放過程中,我們共搜集了573份有效問卷,其中企業規模的分布如圖1所示,大型企業占3.32%,中型企業21.29%,小型企業高達75.39%。企業性質分布如圖2所示,調研中97.38%的樣本為民營企業,2.27%為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只占0.35%。企業的行業分布如表1。可以說,問卷調查的數據搜集比較具有代表性,也符合湖北特別是武漢市的發展現狀。

長期延遲復工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目前有97.21%的企業完全停產或者部分停產,高達95.64%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經營的影響大或者非常大。圖3顯示,在不復工或者產能不恢復的情況下,57.59%的民營企業能夠堅持3個月。
對疫情結束后的發展預期不容樂觀。在問及疫情結束后的發展前景時,53.23%的企業認為比較悲觀,36.65%的企業認為比較平穩,10.12%的企業比較樂觀,見圖4。
企業撤出武漢必須引起警覺。在調研的573家企業中,有6.34%的企業選擇將在疫情結束之后撤出武漢。

3.企業面臨的多重困難
問卷對企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也進行了調研,表2顯示,有超過七成的企業存在資金緊張和經營成本上升的困境,超過五成的企業存在缺乏防疫物資、房租壓力過大和員工流失的問題,還有四成的企業反映市場已經被搶占。現金是企業的血液,七成的企業缺乏現金流,其中也不乏許多大型的民營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一些企業的訪談中,外貿企業面臨的市場搶占問題尤為突出。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的外貿工作,在全國而言表現并不突出,和經濟規模、發展排名進行比較時,可以說外貿工作是較為落后的。湖北外貿企業在全國的競爭者多、可替代性強,市場容易被其他省份企業搶占。外貿市場的開拓比本土市場成本高昂很多,一旦失去外貿市場,想收復失地難度很高。面臨無法復工導致的國際市場流失,很多出口企業的負責人痛心疾首。

雖然國家出臺了眾多支持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金融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的落地效果不太明顯。
我們對近段時間國家出臺的金融政策、稅收社保減免政策、租金減免三大政策進行了調研。圖5顯示,只有11.87%的企業獲得了銀行的金融支持,9.08%的企業申請了銀行信貸支持但是未獲得批準,還有63.53%的企業并未申請。值得注意的是,這63.53%的企業很有可能并非不缺乏資金(72.43%的企業都反映資金緊張)。相反,很有可能是這些民營企業或中小微企業根本沒有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只能轉而尋求其他的資金渠道。在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中,只有23.21%的企業貸款利率有所下調。

再看一下企業從社保優惠和租金優惠政策的受益情況。圖6顯示,66.32%的企業回答并未享受優惠,17.1%的企業能享受1-2個月的優惠,只有6.46%的企業優惠期超過4個月。有民營企業家說,雖然政府有很多稅收優惠和社保減免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對企業而言都是事后政策,遠水解不了近渴,企業沒有現金流根本無法生存。而有關政府出臺的租金減免政策,573家企業527家都表示沒有獲得租金減免,只有46家(8.03%)的企業獲得不同程度的租金減免。

綜合調研問卷和訪談的結果,可以總結出:
第一,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出現了生存困難,且企業對未來大多持悲觀態度。
第二,企業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資金緊張、人才流失、成本上升。
第三,國家出臺的一些稅收減免政策、社保優惠政策落實到民營企業身上存在困難,而且無法解決現金流缺乏的現實困境。對于很多企業而言,這些都是事后政策,企業能否熬過“冬天”尚且未知。
第四,雖然國家出臺了金融支持政策,但均是指導性意見,即使對于大型民營企業而言,疫情期間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也有相當的難度,中小民營企業更是舉步維艱。
二、有關復工的政策建議
很明顯,通過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目前生存的最大障礙是缺乏現金流。但是,絕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根本無法從銀行獲取貸款。因此,即使國家和湖北省出臺各種緩交社免繳保、公積金、減稅政策,對于無法經營的企業而言,可以說意義不大。能夠讓企業維持生存的最佳方法,是有序復工!
如果需要等待湖北省境內連續14天新增病例為0這一條件滿足才可以復工,我們可以推算企業的經營情況。考慮到截至2月28日,湖北省新增病例仍然超過400例,即使通過20天左右的努力能將新增病例減為0,再加上14天的隔離期間,最樂觀的復工時間已經到3月底。
但是,這距離湖北封城也將過去近兩個半月。根據調研的結果,停產的企業有超過五成只能存活不到3個月(圖3數據),而且這些企業中的絕大部分(圖5數據)無法得到銀行信貸支持,這就意味著3月底的復工時間(最樂觀估計)會使得近五成的民營企業或將難以生存。復工時間延遲越久,民營企業的存活率將越低,隨之而來還有可能帶來失業、貧困等社會風險。為此,我們建議,在充分保障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湖北需要拿出部分人力和物力備戰3月10日以后的復工安排,向中央爭取政策的同時,協調全省力量,聘請防疫專家,制定復工方案。即使未來的復工是分步、分批實施的,但是復工方案的制定將給企業帶來信心,讓企業看到希望。
1.企業復工難點總結
在對復工方式進行政策建議之前,需要充分了解企業復工面臨的主要困難。表3是問卷調查的結果。

第一,物流不通暢,供應鏈中斷。除了資金緊張之外,60%以上的企業都反映物流不通暢。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面臨的原材料和市場問題更加突出。訪談過程中,位于武漢光谷的一家大型高科技龍頭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幾乎可以實現無人生產,但是由于關鍵原材料來自于海外,由于國際航班的停運和國內物流受限,導致他們的產能大幅縮減。問卷中108家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有98家反映他們的進出口業務完全停滯。
第二,缺少防疫指導和防疫物資。在疫情沒有完全結束之前,只有具備防疫能力的企業才可以復工,這是復工的前提條件,但是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企業反映防疫物資不足。此外,超過94%的企業認為省市黨委和政府應該組織衛生部門進行防疫流程指導,見圖7。

第三,員工無法到崗和招工難。有接近五成的企業認為員工流失將導致企業無法恢復產能。在問卷的另一個問題中,有51.48%的企業反映員工已經流失。圖8表明,只有10.3%的企業預期后期招工不太困難。

2.關于復工的政策建議
總體原則,在保證可以控制疫情的前提下,湖北全省各地市州聯防聯動,分步驟、分批次實現企業復工。復工人員做到僅省內流動,不出湖北省,或允許只進不出(外省愿意回來的員工也可以協助回到工作崗位)。制定科學的企業復工防疫流程,嚴格監管,及時上報。
(1)衛生部門聘請防疫專家,出臺系統的企業復工防疫方案。該方案應明確省市黨委、政府、企業和職工在復工防疫工作中各自的責任,并使多方協調合作、良性互動。可靠的復工防疫方案才能消除在疫情上的后顧之憂。
(2)為企業組織防疫物資。前期社會各界捐獻了一些防疫物資,其中很多并不符合醫療用途,但可以用于工業防疫。可以將這些防疫物資以市場零售價格配送給有需要的企業,款項進入地方財政用于疫情專項資金,并定期予以公示。
(3)制定分批次復工的企業。在制訂好系統的復工防疫方案、組織好充足的企業防疫物資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特征分批次復工。原則上,高新技術產業、自動化程度高的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涉及外貿的產業優先復工,有員工宿舍、食堂的企業優先復工。但上述企業很可能是大型企業,對于中小民營企業,只要有防疫能力、能夠達到防疫標準也應該優先復工。后期,對于只要達到防疫標準的企業也均應該實現復工,做到“達標一個、復工一個”。
(4)全面恢復物流。全省需要馬上開始組織恢復物流,保障企業供應鏈的通暢。對于大型進出口企業,政府要想辦法為他們打開國際貨運通道。
(5)強化省內產業鏈的運轉效率。調查顯示,74%企業的核心供應商在湖北省內,因此在湖北省與省外物資、人源流動受限的條件下,優先發展省內產業鏈。
(6)搭建互聯網平臺接收企業復工申請和員工復工申請,簡化審批手續。政府需火速委托互聯網企業開發全省統一的企業復工申請、員工復工申請、企業疫情監控上報的三合一平臺,既可以簡化企業和員工的審批手續,又可以對復工后的企業進行有效監督。
(7)馬上開始部署企業員工(湖北境內)在社區監控體溫,連續14天體溫正常的員工簡化復工手續。企業簽訂復工防疫責任書,并通過電子平臺每日上報員工健康狀況。同時指派網格員每日進行排查。保證復工員工僅在湖北省內流動,或者只進不出(湖北)。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在湖北境內開展網絡招聘,補充流失的勞動力。
(8)組織省內客運,將符合條件的湖北境內員工送回工作崗位。加強與主要工人來源地黨委和政府的對接,確保工作安全返工、及時返工。并為返工人員提供交通、生活等補貼或者獎勵。湖北以外多個省份已經進入“搶人”模式。
以上工作均需要全省各地市州統一協調,使用統一平臺,聯防聯動,才能有效幫助企業恢復生產。
三、針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進一步救助措施
面對疫情,中央和湖北省均出臺了很多幫扶政策,但是這些政策落實到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身上實際上非常困難。表4顯示,民營企業最期待的救助措施是發放政府補貼、信貸支持和減免企業所得稅。


為此,湖北需要設計一些政策,精確幫扶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可以考慮的政策包括:
第一,全力支持和幫助中小民營企業達到疫情防疫的標準,盡快使中小民營企業復工,復工是解決困境的最重要途徑。有條件的企業鼓勵線上復工。
第二,根據2019年民營企業的交稅金額,將地方留成的部分以一定比例進行定向返還或累退式返還(交得越少的民營企業,返還的比重越高)。甚至向中央提議在更長期限內為湖北中小企業免稅。
第三,向央行申請指令性政策,大力針對湖北地區的中小民營企業發放定向貸款和貼息貸款。
第四,對于面臨困境的大型優質民營企業,地方市委、政府與地方商業銀行共同進行一對一幫扶。
第五,政府采購項目向武漢中小民營企業傾斜。
第六,給湖北和武漢市的房地產租賃企業、房地產物業公司定向免稅或直接按照面積給予補助,但是免稅和補助的前提是這些企業給民營企業免收1-3個月租金。問卷調查顯示,52%的企業反映租金壓力過大,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目前的租金減免優惠政策只針對國有物業,絕大部分企業無法享受,因此通過民營物業定向為中小企業減免租金能夠加大程度緩解企業困難。
第七,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局向供應鏈金融、擔保公司、保理公司定向發放貸款,通過這些機構的金融滴注效應,將貸款傳導到中小民營企業。指導性的金融政策,最終裁量權仍然在銀行,銀行考慮到自身風險,還是會選擇國有企業、大型企業發放貸款。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超過50%的企業尋求了銀行信貸之外的融資渠道,包括股東融資、供應商融資、應收賬款抵押、保理融資,見表5。因此,如果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大型企業可以拿到更多的貸款,就有可能使得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支持。
第八,允許民營企業與員工商議發放彈性工資,共渡難關。
第九,為有需要的中小民營企業提供法律、法規咨詢服務。疫情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合約履行,合約糾紛必然猛增,中小企業缺乏專門的法務人才和相應資金,政府可以為企業提供此項服務。

相反,只要人員僅在湖北省內流動,同樣可以將疫情控制在局部。況且,目前湖北省內的疫情已經從前期的無序暴發的狀態轉變到感染人群、疑似人群和密切接觸者應收盡收的第二階段,無論是政府還是醫療系統應對疫情都有了更多的經驗和把握,通過科學的防疫方案,達到要求的企業復工也不會使得疫情惡化。多延遲一天復工,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生存的概率就降低一些,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就更高一些。湖北需要轉變思路,在以防疫工作為主的前提下,抽調人手組織有序復工,至少逐步出臺復工的安排和部署(湖北省內武漢市以外城市可以先開始部署),明確開工標準、減少開工審批程序,能夠使企業有章可循,讓企業家看到希望、重拾信心。
(作者羅知為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教授,盛寒枝為武漢市工商聯研究室主任,李旭超為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宋敏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珍秀為武漢市工商聯副主席。致謝:武漢市漢南區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何光喜、余啟生委員、李華淵委員、陳建華委員、湖北星暉智能汽車有限公司對本文亦提供了很大幫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