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學:好日子,一直在路上
羊腸路,石頭路,旅游路……路上風景的變化,記錄著千年古鎮鄭場臥龍村高灘組的變遷。
高灘,四面環山,群山連綿,海拔均在800米左右。“灘”在詞典里是這么解釋:河、海、湖邊水深時淹沒、水淺時露出的地方。“高灘”則是“形成歷史悠久,穩定而不易上水的灘地”,也稱“老灘”。鄭場的母親湖臥龍湖,其發源地就在高灘的龍塘和龍洞。
高灘200多戶人家坐落在山坡上或者山腳下,在我的記憶里,20世紀90年代以前,高灘就只有窄窄的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在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高灘的農民就在這羊腸小道上丈量生活的曲折,經年累月,循環往復。高灘距離鄭場足足有15公里,農用肥料、生活物資都靠肩挑背運,往返一個來回需要半天時間。我的摯友李天學曾經向我擺談起他家生活與勞作的情形:為了供孩子在外讀書,夫妻二人種了大量辣椒,白天爭分搶秒干農活干完,夜里摸黑背運生活物資和農用肥料。夜幕籠罩下的山路顯得格外坎坷,李天學只好左手握手電筒,右手拄一根竹棍,肩背百余斤貨物往家趕。光線忽明忽暗,李天學深一腳淺一腳匆匆趕路,回到家里已常常是半夜光景。
1993年5月,鄭場撤并建后,鎮政府組織動員老百姓修建鄉村公路,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修筑起近20公里長的公路。說是公路,其實就是機耕道,坡度大、彎道多、路面窄,但老百姓非常滿足,至少,在迤邐群山里響起了長安車和拖拉機的馬達聲,減輕了人力運輸之苦。公路通了,居住在高灘的農民們開始種植辣椒、烤煙,有了經濟收入。然而山里的雨水連綿不絕,這條路經常被暴風雨沖刷得遍體鱗傷,壞了修,修了又壞,周而復始。
好日子一直在路上。2016年,全域旅游的勁風吹到古鎮鄭場,政府在臥龍湖修建臥龍湖水上運動中心,并承接了貴州省第十屆全運會水上比賽項目的預賽和決賽。綏陽縣交通運輸局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將簡陋的村道升級改造為旅游公路,讓農民群眾吃上了旅游飯。就這樣,順山勢而上的機耕道截彎取直,全程縮短至11公里,路寬6米,厚度達10至15公分,平整的水泥路面,防護欄、綠化帶一應俱全。這條旅游公路,像一條玉帶將高灘與外面的世界緊緊連接起來。
高灘的鯽魚、紅豆杉等,各種“珍寶”在互聯網上得以迅速傳播。李天學最先嗅到商機,便自籌資金建起了魚塘,而且還利用自己的林地養殖了100多只山羊,辦起了農家樂,據說收入不錯。
兩三年的時間,高灘的道路不斷升級改造,就連農戶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也全部硬化,群眾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艱辛日子。我的侄兒匡榮剛2017年便在縣城按揭購上了住房,想把自己的父母親接到縣城居住,但他的父親執意不去,說:“現在我們這兒交通方便,又是旅游景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點也不比城里差,你哥哥還在這里辦起了鄉村診所,我得幫他打理打理。”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改革的春風,是脫貧攻堅的惠民政策,讓高灘的路由曲變直、由窄變寬、由軟變硬,讓高灘老百姓踏上了致富路、小康路。(文/匡興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