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疾病流行時的醫者身分與知識表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代武德年間(618-626),骨蒸病流行,《舊唐書》卷一九一《許胤宗傳》中記載面對骨蒸病,“諸醫無能療者。胤宗每療,無不愈?!敝笥涗洉r人與許胤宗關于這場疾疫的一段對話:
或謂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后識病。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復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于舊。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在隋代中期至唐代初期,“骨蒸/傳尸”作為一個疾病范疇逐漸成立。在后來蘇游的《玄感傳尸方》中將這個疾病范疇與之前醫籍中的“注連”連接起來。所謂“注連”,按照《釋名》的說法,即“一人死,一人復得。”但是在注連轉向骨蒸的知識變化過程中,疾病傳播的意義逐漸消減。這是一次令人驚訝的知識變化,在疾病流行的背景下,醫學著作卻逐漸將目光從疾病傳播上移開。因為許胤宗沒有撰著醫書,所以我們無法知曉他在這次知識變化中的立場如何?也無法知道,這次知識的變化及其背后的動力是否是許胤宗拒絕撰著醫書的原因之一?那么我們要如何理解這位面對疾病流行的醫者呢?
如果我們回到《舊唐書》卷一九一的許胤宗傳記的前半部分,他最初在陳朝任新蔡王外兵參軍,因用黃芪防風湯氣熏之法治療柳太后的風疾而拜義興太守。我們并不太清楚他醫學知識的來源,也不清楚他跟當時重要的醫學家族許氏家族之間的關系,不過,他以醫術獲得義興太守的方式,與南朝的醫學家族以醫求官卻不以醫為業的取向相一致。而陳為隋所滅,他卻開始擔任尚藥奉御,之后進入唐朝也很可能依然擔任醫官。這種選擇也與北奔的醫學家族的選擇相一致。但是我們并不知道他如何在隋滅陳的戰爭和隋末的變亂之中生存下來,并依然在官署中任職,我們也不知道王朝的更迭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是他的醫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顯然扮演了角色。而他也選擇成為一位醫官,這個身分選擇很可能對他在隋滅陳之后的生存至關重要。然后,傳記的敘述就進入本書導論一開頭的那個場景,他在面對疾疫的時候,需要做出一個選擇,撰著醫書以期待知識的傳遞能治療更多的病人,還是堅持醫學知識恰當的傳遞方式而拒絕撰著。他對醫學知識的分析與隋代修撰的《諸病源候論》的論述有頗多相似,既意味著他與宮廷醫學之間的密切關系,甚至暗示著他在隋代可能參與到宮廷醫學修撰的過程中。但是到了唐初,國家的權力在進一步介入醫學修撰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是這個拒絕卻是在疾病流行的背景之下。在這個時候,他成為了那個要回答什么是醫道的人。但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是醫者嗎?或者更恰當的問法是,他自己認為,他在什么樣的情景下會成為一位醫者。如果說,在前一次成為醫官的選擇,是為了生存。那么這次的選擇,與他要堅持怎樣的知識傳遞路徑相關。在這樣的過程中,醫道一步步嵌入了他的身分敘事,即使這種嵌入又彰顯出一絲倫理的反諷。當一個具有知識(特別是醫學知識)的個體在面對生命史中的變動與危機(比如疾病流行)時,他們對應的方式當然是個體性的,但是當他們嘗試以醫學知識應對和理解生活中面對的種種權力和危機時(這種應對可能是憑借自身的書寫、閱讀方式,也可以是身體),也就是他們將自身的敘事與知識相融合或者沖突的時候,這提供了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可以將對知識的歷史性理解轉化成為解讀他們敘事的一個路徑。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導論:古今之間的“醫者,意也”——醫學群體與寫作歷史(3)
引 言 “醫者,意也”與“俄羅斯套娃”式的“身分問題” (3)
第一節 跨語際的研究范式與“身分問題”的演生: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醫學群體的基本敘述模式的建立及其挑戰(7)
第二節 “醫者,意也”的歷史解讀之一:歷史性的知識表述與現代學術路徑(40)
第三節 “醫者,意也”的歷史解讀之二:如何將敘述者放回其時代(61)
第四節 路徑的展開與本書的內容結構(81)
身分·敘事·差異
第二章 “不以醫自業”與“世相傳遞”——南北朝時期徐氏家族的醫學知識與身分敘事(87)
第一節 引言(87)
第二節 “書”的意義——南北朝醫學知識傳遞的物質和文本語境(92)
第三節 “家”與知識(106)
第四節 以醫得“二千石”和以醫為業——醫者身分認同的分化(110)
第五節 北奔之后的身分轉化(114)
第六節 信仰抑或知識的博通(120)
余語 身分的轉化和知識的傳遞(127)
第三章 “在朝大醫”的敘事——隋至唐前期的醫學家族與醫學官署(131)
引 言 差異的敘事(131)
第一節 隋至唐初醫學家族的歷史及其在醫學官署中代謝的圖景(133)
第二節 令文規定與個體選擇(140)
第三節 唐代前期“伎術官”身分的成立與國家語境下醫者
身分的重構(147)
第四節 唐代太醫署內的醫學教育與醫學生自身
身分的重構(152)
第五節 醫學官署內“宗教”身分的重塑———禁咒的成立(156)
余論 當醫學家族遇到醫學官署(158)
第四章 山林、宮廷與士人文化——重訪孫思邈的傳記與身分敘事(162)
第一節 被忽視的“山林醫家”?(162)
第二節 孫思邈的最后十年———盧照鄰與孫思邈敘事的造成(166)
第三節 盧照鄰的敘述———塑造與遮蔽(168)
第四節 醫案抑或史料?———醫方中第一人稱敘述的文類與社會網絡(1177)
第五節 迷霧中的宮廷生涯(182)
第六節 山林的“造成”(187)
余 論 在朝與山林(192)
文本·權威·流動
第五章 “撰者”的意義———隋至唐前期醫學著作的權威塑造與歷史語境(197)
引 言(197)
第一節 《諸病源候論》與“撰者”的意義(200)
第二節 《新修本草》的編撰列位名表與唐初官修本草書的“制作”(219)
第三節 撰者經歷與醫經的歷史語境———以《黃帝內經太素》為中心(244)
第四節 余論:權威的邊界(262)
第六章 東都與西州——唐初的醫方文本與知識流動(269)
引 言(269)
第一節 刊刻者、供養人和觀看者———將藥方放回石窟的空間之中(273)
第二節 宮廷的療風方(280)
第三節 代勞致遠?———寫本時代方藥知識的傳遞(286)
第四節 方與書之間(293)
余 論 佛教、國家與藥方的物質載體———方藥知識流動和
“驗”的意義(297)
身體·感覺·表達
第七章 藥物的聲音——南北朝至唐前期本草音研究(303)
引 言(303)
第一節 識字與識物———讀音與意義(304)
第二節 物與名———讀音的意義(308)
第三節 涉學與獨學———南北的意義(317)
余 論(322)
第八章 味覺、文本和身分——南北朝至唐初的嘗藥禮俗與醫書中的本草味性(324)
引 言 唐代前期的御藥儀———從令文說起(324)
第一節 嘗藥關系在中古的“擴展”(326)
第二節 醫學家族的身分嬗變與藥物之味(330)
第三節 唐代御藥儀與醫者身分的分化(335)
余 論 文本、身分與被遺忘的“味覺”(342)
第九章 誰能看見五臟與經脈?——視覺經驗的塑造與唐代的《明堂圖》(347)
引 言(347)
第一節 明堂圖與五臟圖———中國古代醫學中身體圖像的
不同知識傳統(348)
第二節 五臟的另一個世界———唐宋五臟圖像的傳遞(356)
第三節 如何看到經脈與五臟如何塑造生命———醫者與
“常人”目光的歧途?(361)
余 論 歧途何在?(368)
尾 聲
第十章 尾聲:書籍秩序與為醫之體之間的“醫者之意”——寫作醫書與大醫身分敘事的浮現(373)
第一節 大醫與愚醫之間的書籍秩序(374)
第二節 被彰顯的為醫之體與被遮蔽的感官之知(382)
第三節 寫作與身分(389)
第四節 知識可以講故事嗎?———古代文本和當下醫學史的寫作(393)
參考文獻(398)
致 謝(441)

——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為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
陳昊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
定價:98.00元
-版權說明-
排版 | 尚古軒
文字 | 尚古軒
圖片 | 均來自網絡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播千年文明 奉獻傳世好書
原標題:《疾病流行時的醫者身分與知識表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