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醫大奸殺案,偵破為何那么難?
時隔28年,又一不法之徒落網。
1992年3月20日晚,就讀南京醫科大學的女生林伶忽然失蹤。3月24日,警方在學校一號樓天井中的一個窨井蓋里,發現了一具頭朝下塞入井中的女尸,正是失蹤女生林伶。警方在尸體內發現精液,并保留了DNA樣本。
正是這存放28年的DNA樣本將警方引向了那個不知面貌,不知所終的兇手。
經得起等待的DNA測序技術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基因測序技術就成了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金鑰匙,全人類的相似基因超過99.5%,恰恰是這不到0.5%差異,給了我們千差萬別的體貌特征,也給了基因測序技術大展宏圖的機會。1977年2月,基于化學降解的DNA測序法問世,成為第一個被廣泛采用的DNA測序技術,但是它測序時間長。1977年12月,用時更短的Sanger測序法出現,一次測序只需幾十分鐘,經過不斷改良,其錯誤率低至十萬分之一,然而如何改良都無法改變它成本高的特點。
隨著微流控技術和光電微制造等新領域的加入,二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技術誕生,并克服了Sanger測序法成本過高的缺點。在2011年,把一個人全基因組的測序成本降到1萬美元。
也不便宜啊......雖然價格昂貴,但從DNA鑒定技術進入刑事偵查領域的一刻起,它就成了警方鐘情的辦案神器,只是28年前的南京警方根本用不起這個神器。當然,沒有神器也能辦案,只是累點、慢點、困難點。南醫大案件的受害人是在校大學生,接觸的人員極多:親友、同級同學、前輩、后輩、老師、學校員工......警方為破案,只能開展連續數月之久的大規模走訪調查,對數千條線索逐一核查,走訪排查人數超過1.5萬。在沒有視頻監控系統輔助的28年前,要警方通過傳統手段找出案犯,就是在做海底撈針的工作。就像日劇《輪到你了》女主說的大實話:警察辦案都先從熟人開始調查,尋找殺人動機。
當兇手和死者沒關聯,甚至互不認識,就很難抓到兇手。一籌莫展的警方依舊保存了尸體內的嫌疑人DNA樣本。2016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測序儀創造了600美元完成個人全基因組測序的低成本新紀錄,并計劃在2020年將該成本降至300美元。但時隔多年,當初的DNA樣本等得起嗎?此處不得不提,DNA檢測技術一個巨大的優點——保質期長。
為保證法醫物證的準確性,研究人員專門用強奸案現場提取的,在干燥室溫條件下保存了14~32年的48個陰道拭子進行了實驗分析,幾乎所有樣品(97.9%)中都確定出了等位基因,完成了基因比對。而DNA測序分型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在強奸受害者體內提取的DNA樣本中,大部分還是女性的體液,男性的體液樣本不只不純,存量還可能很少。用常染色體STR分型系統檢測這種混合體液時,只有在男性體液成分達到1/50~1/10時,才能確定男性身份。而用Y染色體STR分型系統檢驗時,即使男性體液成分只有1/2000,也能確定男性身份。
而Y染色體STR分型的本事也不止這些。
大義滅親的祖傳染色體
再先進的DNA比對技術,僅有現場采集的樣本,沒有嫌疑人的DNA做對比,警方也無法破案。
28年前,南京警方花了好幾個月都找不到的嫌疑人是怎么冒出來的?靠至親的“舉報”。
這個至親不是人,而是每個男性都擁有的“祖傳”Y染色體。
除了小概率的基因突變,Y染色體基本可以做到代代相傳,通過Y染色體也能準確的聯系到爺爺、爸爸、兒子、孫子、兄弟等父系血親。
2010年11月5日,沛縣一男子麻某俠因其它案件被警方盤查,并采集了遺留現場的血樣。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局法醫中心和沛縣公安局刑警大隊DNA實驗室發現,麻某俠的DNA數據與28年前南醫大命案死者體內提取的嫌疑人DNA數據高度吻合,可以確定南醫大命案的嫌疑人與麻某俠為近親。
一旦圈定目標范圍,警方的偵破效率就大幅提升了。通過對麻某俠的家庭系統排查,警方迅速圈定了十幾位符合年齡的男性親屬,并連夜進行比對排查,最終確定了既符合作案嫌疑人年齡,又在南京定居50多年的麻某鋼。
2月23日早六點,警方在麻某鋼家中將其抓獲。經鑒定,麻某鋼DNA與南醫大命案死者體內提取的嫌疑人DNA數據完全一致。麻某剛也對強奸、殺害南京醫科大學女大學生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歷時28年的重大案件,在現代科技手段的協助下僅用幾天時間就破案了。
無獨有偶,白銀連環殺人案中警方提取了23萬枚指紋,對10萬人進行系統排查,都沒能找到頭緒,要不是高承勇的遠房堂叔因另一樁案子被錄了 DNA,平日里“遵紀守法”的高承勇可能至今還逍遙法外。
當然,即使是同一條Y染色體的傳人,與罪犯血緣關系越遠,家庭成員越多,需要排查梳理的嫌疑人數量也越多。但比起綜合排查相關人員的年齡、外形條件、作案動機、不在場證明等線索,通過Y染色體排查家族成員更簡單,也更高效。
對于警方而言,在案發現場提取DNA并不難,但在茫茫人海中準確揪出犯罪嫌疑人做基因測序就不容易了,畢竟基因測序的成本不低。
那么,Y染色體STR分型系統是如何讓親戚“找上門”來“大義滅親”的呢?
事半功倍的DNA數據庫
犯罪學研究發現,性犯罪和嚴重的暴力犯罪具有極強的重復性和連環性。
弗吉尼亞州通過對11所監獄服刑人員的調查發現,22.7%的人在釋放三年內會再犯暴力性犯罪。
如果將服刑人員的DNA數據整合建成數據庫,發生刑事案件發生時,偵查人員可以通過將犯罪現場提取的DNA樣本與DNA數據庫的數據進行比對,從而迅速鎖定犯罪嫌疑人,提高辦案效率。這種方式也對有案底的刑滿釋放人員也起到了震懾、警示的作用,能抑制其繼續犯案。
即使沒有比對出犯罪嫌疑人,還可以像南醫大案件這樣,將不同案發現場收集到的樣本數據進行比對,從中發現關聯線索,提高辦案效率。
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還可以將比對過程智能化,進一步提升DNA鑒定效率。
自1995年英國建立第一個國家法庭科學DNA數據庫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紛紛建立起自己的DNA數據庫,中國也是其中之一。
和大部分國家一樣,在中國,只有罪犯和犯罪嫌疑人的DNA錄入數據庫,白銀連環殺人案中高承勇的清白案底還是會讓他變成“海底針”,不是所有“海底針”的親戚都會“自投羅網”。
也許我們的DNA數據庫還可以再廣泛一些,既能讓廣大公安干警擺脫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窘境,又能早日破案還受害者一個公道,更要把對法律的敬畏安入人心。
畢竟,Y染色體STR分型系統再好,也不能全靠案犯的親戚大義滅親吧。
(原題為《南醫大奸殺案,偵破為何那么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