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唐家弄、王家宅、談家橋、童家浜,這些老閘北俗地名,儂曉得伐?

2020-02-2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張淵源 上海老底子

例言

原閘北區(qū)位于上海中心城區(qū)北部,因位于老閘和新閘以北而得名。早在清末就已設置第一個市政建設機關閘北工程總局,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之初設置閘北區(qū),2015年與原靜安區(qū)“撤二建一”后融入新的靜安區(qū)。作為上海市區(qū)的北大門,老閘北擁有極為豐富的地名文化寶藏:老北站、蕃瓜弄、唐家弄、王家宅、談家橋、童家浜……這一回,盤點一下老閘北范圍內的老地名。

老閘

1880年時的老閘橋

位于老閘北南部,南起吳淞江,北至天潼路,東自山西北路,西迄甘肅路。系由老閘市演化得名。清嘉慶時期稱老閘市,至民初稱老閘鎮(zhèn)。民國《上??h續(xù)志》載:“同治元年建同仁保安堂于老閘鎮(zhèn)。”老閘鎮(zhèn)以老閘街為主體,該街原長500米,東接老街(今山西北路南段),西迄甘肅路,為清康熙至光緒年間糧食、地貨集散地,因租界當局建山西北路時納入老街,后建造福建北路和天潼路慎余里,又將老閘街逐段納入,余下僅存50米長的一段,被史界稱為老閘鎮(zhèn)殘體。20世紀20年代舊鎮(zhèn)與城市已融為一體,區(qū)片形成,后逐漸為道路地名所代替,即以稱呼老閘街為主。原老閘街40號曾為閘北區(qū)公所所在地,現(xiàn)建筑與街道均已湮沒無跡。

1980年代的老閘街

新閘

1916年建成的新閘橋

位于老閘北南部。大致范圍為南起吳淞江,北至新疆路、共和路,東起西藏北路,西迄原長安西路。以吳淞江上原有新閘得名,清代中葉由市集演化成的區(qū)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吳淞江金家灣(今烏鎮(zhèn)路橋西側)建新閘,并建浮橋,此為吳淞江上第一座浮橋,成為嘉定、太倉、寶山諸縣陸路通上海的要道,后在新閘南北形成市集,清嘉慶時稱新閘市(嘉慶《上??h志·市鎮(zhèn)》)。新閘以北的老街位于今曲阜西路和原長安路東段,是糧食、建材、地貨、柴草集散地。光復路鹽庫處原來是清政府所設的官鹽堂,上海地區(qū)民用食鹽在此供應。老街上還有錢恒泰米店、恒昌碾米廠、張振泰醬園、竹木行等商肆和榨油作坊。吳淞、江灣、真如、大場、上海諸鎮(zhèn)商販來此貿易。光緒廿六年(1900年)閘北開辟商埠后,新閘市逐漸城市化,稱新閘鎮(zhèn),地境筑道路,將老街東段納入庫倫路(今曲阜西路和烏鎮(zhèn)路),中段納入大統(tǒng)路、長安路,西段納入光復路。大統(tǒng)路與光復路交接處成為米行米店集中地,光復路成為竹木行集中的一條街,有42家竹木行,還有四行倉庫,長安路有繅絲廠14家。舊鎮(zhèn)與城市已無可分辨,區(qū)片形成。宣統(tǒng)時期仍稱新閘鎮(zhèn)。1916年跨吳淞江建成跨河鋼橋即以新閘命名為新閘橋,后以道路名稱逐漸代替舊鎮(zhèn)名?,F(xiàn)曲阜西路和長安路東段均已拆遷。

新閘老街遺存——曲阜西路(2009年)

閘北

位于老閘北中部以南的廣大區(qū)域。大致范圍為東自河南北路、東寶興路,西至吳淞江、滬太路,南起吳淞江,北至柳營路??滴跏荒辏?672年),吳淞江原二壩處建石閘(后廢),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在舊閘西三里新石閘俗稱老閘、新閘,兩閘以北地區(qū)在1900年始出現(xiàn)“閘北”之名稱,民國年間“閘北”也稱“滬北”,如1916年設立有滬北工巡捐局等機構。1949年后,“閘北”一直是閘北區(qū)的代稱。20世紀20年代,境內工商繁榮,寶山路和大統(tǒng)路一帶已成為兩大繁榮中心。30年代兩度遭到日軍炮火破壞,后地境內形成大片棚戶區(qū)。1949年后,改造了部分棚簡屋地區(qū),新建火車站、道路、橋梁和高層、多層商業(yè)與住宅建筑群。至80年代,仍有大量里坊弄和棚戶簡屋,居民較為密集?,F(xiàn)已隨舊區(qū)改造成為蘇河灣開發(fā)的核心區(qū)域。

1916年設立在閘北的滬北工巡捐局

唐家弄

1947年地圖中的唐家弄一帶

位于老閘北南部偏東。大致范圍為東起山西北路,西至浙江北路,南自蘇州河,北至七浦路一帶。以天潼路(原東唐家弄)為軸心,兩側分布著老唐家弄、新唐家弄、西唐家弄、北唐家弄等7條總弄、28條支弄和14條舊里坊弄,占地0.1平方公里。地境原是農田、荒地。約在1860年前后,唐姓商人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始建住宅,稱唐家弄。1880~1910年間,其四周陸續(xù)新建一些里弄,漸分老、新、東、南、西、北唐家弄,于是“唐家弄”成為指稱這一大片地域的習稱地名。光緒九年(1883年)巨商徐鴻逵曾在今天潼路814弄處建徐園(又名雙清別墅),是境內著名園林。20世紀初,唐家弄一帶已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居民聚居地。至30年代,唐家弄改建為天潼路,逐漸成為商業(yè)街,境內有茶廠12家,還有舊鐵業(yè)同業(yè)公會(在七浦路161號)、石粉業(yè)同業(yè)公會(在原福建北路20弄9號)、冶銀公所(原泰豐里內),以及河北大戲院、天潼大戲院。眾多的企事業(yè)單位雖有具體地址,而均習稱在唐家弄。

徐園門樓遺存(2011年)

80年代,境內主要居民住房仍為二層石庫門樓房,沿街設有商店,有前衛(wèi)食品店、浙江煙酒店、五十一糧店、競成南貨店、福建北路菜場等。如今,唐家弄地區(qū)已經被列入“蘇河灣經濟開發(fā)區(qū)”,舊區(qū)改造后將以全新的面貌示人。

唐家弄一帶知名里弄泰安里和慎余里(2011年)

北市場

舊時北福建路(今福建北路)一帶的米業(yè)市場

位于老閘北南部。大致在吳淞江北岸、滬寧鐵路、西藏北路、長安路西段之間。是20世紀30年代本市兩大米市之一。清末,新閘橋北吳淞江沿岸及大統(tǒng)路已有米行,米店十余家,規(guī)模不大,還兼營稻草。民初,閘北設市后,市場興盛,人口增多,米行日益發(fā)展。1921年后成立北市米業(yè)公會,會址在長安路63號。至20年代米行已增至數(shù)十家。當時為米行運輸?shù)莫気喰≤?,僅新閘橋北一帶,日有五六百輛之多??谷諔?zhàn)爭初期,米業(yè)北市場曾遷往租界內青蓮閣茶樓交易,不久仍返原處。北市場更加興旺,其范圍向北延伸,光復路中段、長安路東段米行比較集中。還有在附近道路上亦開設米行,如恒豐路、恒通路、烏鎮(zhèn)路、華盛路、共和路、漢中路均有米行、米店,全境共100余家,日成交量上萬石。北市場名聞全市,日銷量高于南市場,區(qū)片形成。米行初創(chuàng)時,最早為常錫邦開設的錢恒泰,業(yè)主錢允利(曾任閘北市市長)。其他尚有德盛、協(xié)義恒、恒德豐等米行,經營蘇、錫、常粳米。也有安徽幫開設的米行,以經營安徽秈米。資金濃厚,規(guī)模較大的米行,發(fā)展成碾米廠,從代銷擴大到自采,加工,批發(fā)業(yè)務,如振興、中和、晉昌等碾米廠。日偽時期糧食實行統(tǒng)制,市場起了變化,經營批發(fā)業(yè)務的米行全部倒閉,僅存另售商號。北市場的地名隨之消失?,F(xiàn)今有以北市場名稱所設居委會和住宅小區(qū)。

1980年代地圖中以北市場命名的居委會

三層樓

1980年代地圖中的三層樓居委會轄區(qū)周邊

位于老閘北南部。大致范圍東起康吉路,西至長安路,南自普濟路,北達天目西路。三層樓建筑屬原四安里一部分。這里原是一片荒地。1930年在恒豐路裕通路西側建三層樓房43幢,是閘北匪南部唯一的三層高建筑,標志性強,建成后附近居民即稱之為“三層樓”。底層為店面,當時有七家商店,經營中藥、京貨、豆腐、理發(fā)、酒菜。區(qū)片西部有益豐搪瓷廠等數(shù)家工廠和通濟渡口,南部為繅絲廠集中地,北靠鐵路麥根路貨棧。裕通路口有菜場,也是閘北早期的一個繁榮地段。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境內大部分建筑被毀,唯獨三層樓房完整無損。淪陷后,難民在周圍廢墟上建棚屋,居民再度聚集,“三層樓”遂成為附近一帶地域的習稱地名??箲?zhàn)勝利后,居民劇增,附近一些工廠復業(yè),公共汽車設站即名“三層樓”。1949年后,附近增設兩所中學,一所小學,恒豐路上建立了一些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側旁有裕民菜場及農貿集市,三層樓靠街面有照相館、藥店、百貨店、飯店等等。習稱沿用至今,所在居委會即以習稱命名。

三層樓修繕前后

蕃瓜弄

蕃瓜弄棚戶舊貌

位于老閘北南部。在天目中路與大統(tǒng)路交會處東北。以原俗稱里弄名命名。該地19世紀末有自然村姚家宅橋,后形成區(qū)片。在20世紀20年代時,曾有致富里等12條舊式里弄和海昌公所、通和布廠等;橋南有條小街,商店頗多??箲?zhàn)時期建筑物全部被毀,后江淮難民來此聚居,并種南瓜(俗稱蕃瓜)為食。當時,曾產有一特大南瓜,莖蔓卷曲似龍須,果面瘤狀似龍眼,人稱蕃瓜龍,因視為吉祥物遂以其諧音稱該聚居地為蕃瓜弄。1965年建成多層住宅樓,是本市第一批改造棚戶區(qū)所建的居民住宅樓群,也是本市第一個五層樓房的新村。共拆除棚屋1679戶;新建樓房57幢,占地6.05公頃,建筑面積69000平方米,居住面積36761平方米。村內遍植花木,設小學、托兒所各1所;北部保留有棚屋殘跡,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旁設外賓接待室。村外沿大統(tǒng)路有銀行、書店和食品店、理發(fā)店等;靠天目中路為綠化地帶,鋪花磚,置石凳,并有滑梯、爬梯等兒童游樂設施。東側近南北高架路天目路立交(轉盤);西側有大統(tǒng)路非機動車下立交。

剛落成的蕃瓜弄新村住宅

北站

滬寧鐵路北站舊影

位于老閘北東南部。大致范圍南起海寧路,北迄中興路,東自河南北路、武進路(西端)、羅浮路、寶通路、寶山路、東寶興路,西抵浙江北路、會文路。滬寧、滬杭鐵路橫貫中部。面積約0.8平方千米。曾是本市陸上交通樞紐和本區(qū)的商業(yè)中心所在地。1909年滬寧鐵路通車設車站后逐漸形成。得名于滬寧鐵路上海北火車站之簡稱。1898年至1909年,淞滬鐵路、滬寧鐵路先后設上海北火車站于寶山路兩側,地境轉向城市化,區(qū)片逐漸形成。1916年,滬寧、滬杭甬鐵路兩線接軌,上海北站成為上海陸上交通樞紐。當時區(qū)片范圍大致為南至安慶路,北至寶興路、寶通路、永興路,東至羅浮路、河南北路、武進路,西至浙江北路、王家宅。1931年前,寶山路上為旅客提供“吃、住、帶”的中小店鋪林立,特別是東南部,有較大的協(xié)大祥綢布店、德隆煙草公司、寶華樓酒菜館、聚商館酒樓等;河南路上有銀樓、參茸行等;天目東路南側及浙江北路上有托運、報關行21家和不少小旅店;滬北公共汽車公司、華商公共汽車公司和錫滬長途汽車公司等3個運輸單位在附近設站,其站名均稱“北站”;租界內有3條電車路線,于界路(今天目東路)設站,其站名亦稱“北站”。北站的名稱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指稱。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北站被日軍炸毀,戰(zhàn)后重建。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虬江路以北大部分又化為灰燼,區(qū)片北境縮小,其范圍南越安慶路,北臨中興路,西近會文路。1949年后,區(qū)片隨著上海北站客運量激升而擴大,天目東路、寶山路、虬江路、鴻興路形成一組為旅客服務的商業(yè)街,俗稱“北站一條街”,商店多有直接以“北站”命名的,區(qū)片地域中心建置北站街道。1987年底起,新建的鐵路上海站代替上海北站后,地境便不如以往繁榮,但區(qū)片習稱已久,居民仍稱此處為北站或老北站,地名沿用至今。

1980年代北站一帶鳥瞰

王家宅

位于老閘北東南部。大致范圍在王家宅路兩側和東端,系北站區(qū)片內的小區(qū)片。太平天國時期形成王家宅自然村,居民以種菜和手藝為業(yè),居住平房。1898年淞滬鐵路通車后,村莊擴大,有王、張、周、李、梅五大姓居住。1909年滬寧鐵路通車,上海北站建立后,眾多工商人士競購土地,興辦各種企業(yè),這一帶逐漸形成小工業(yè)區(qū)和居民密集的聚居區(qū),各單位都以王家宅作為唯一通訊地址,如延緒山莊、南海邑館、廣肇醫(yī)院、精武體育會以及仁和雪茄煙廠、福茂肥皂廠、科學儀器廠、震旦制藥廠、恒泰廠等。1916年,雖然虬江路、交通路、王家宅路、會館路、民德路等都已開辟,但當時的湖州會館、天主堂和康愛布廠、森和風琴廠、大綸絲廠、保昌總茶廠等仍以王家宅作地址,因廣泛使用,“王家宅”漸成這一地域的俗稱,境內建成老式里弄近20條,居民大增,農民都進入鐵路、碼頭和各個工廠做工。在人們交往中,地名使用頻率極高。20世紀30年代因遭日軍兩次破壞,成為棚戶區(qū)。1949年后,區(qū)片面貌有較大變化,東南部均為上海鐵路局和上海鐵路分局所使用。民德路兩側為上海鐵路分局及其列車段、工務段,并有局東村、局南村、局西村、局北村等鐵路職工住宅樓;北部虬江路上有鐵道醫(yī)院門診部和一幢14層高樓。由于鐵路名聲蓋過“王家宅”,現(xiàn)區(qū)片指稱范圍已縮至王家宅路兩側的舊住宅區(qū)及周邊一帶,地名沿用至今。

王家宅路老宅(2011年)

大洋橋

位于老閘北西南部。大致范圍為東起恒豐北路,西傍交通西路,南自交通路,北靠中華新路。1905年滬寧鐵路開始筑上海至南翔段時,建彭越浦上鋼架鐵橋,俗稱“大洋橋”。1918年此橋北側又建一石橋,名普善橋,但因離大鐵橋很近也被稱作“大洋橋”。這里是交通要道,逐漸形成市集,人們便指稱這一地區(qū)為“大洋橋”。20世紀30年代時,居民不斷增多,在此建簡屋、草棚。1949年后,居住條件有所改觀,彭越浦西岸普陀區(qū)境內有部分新建居民住宅樓,稱大洋新村。如今,彭越浦東岸一帶簡屋,包括地梨港路沿街已悉數(shù)拆除,新建高層居住區(qū)將陸續(xù)建起,地貌將發(fā)生巨變。

今日大洋橋一帶

嚴家閣

嚴家閣一帶嚴氏家族墓葬分布示意圖和嚴南野墓志銘拓片

位于老閘北東南部。亦稱嚴家角。大致范圍在東起東寶興路,西至和田路,南自中華新路,北達青云路。明初有湖州嚴姓商人在此定居墾荒,經過嚴姓子孫代代經營,至明嘉靖年間,形成規(guī)模相當大的自然村,稱嚴家角。清末民初,這一帶修筑有和田路、嚴家閣路(今芷江中路)、止園路和天通庵路等,商人到此置地設廠開店,東南部有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國光制片公司;西部設止園、粵商花園(今市傳染病醫(yī)院)。20世紀20年代,北部設新中動力機械廠、上海大學、肇和中學等,中部建光明新村、寶華里等十余條里弄。居民多數(shù)成為職工,有的外出開店設廠,部分仍以種菜為業(yè)。30年代日軍兩次入侵,境域大部分遭炮火炸毀,大量嚴姓居民外遷。1949年后,境內面貌改觀,嚴家角老居民點外圍新建筑年有遞增。60年代前后,設有芷江中學、上海市十七中學、上海眼鏡二廠、上海機床電鍍廠、上海玻璃器皿二廠、華東電子儀器廠等;西部建止園新村等大片新住宅,區(qū)片范圍縮小至現(xiàn)今規(guī)?!,F(xiàn)境內居民區(qū)住宅是多層樓房與簡屋平房相間,居民仍習稱此地為嚴家閣或嚴家角,其間有以此命名的嚴家閣菜市場。

今日嚴家閣菜市場

談家橋

位于老閘北中南部。大致范圍東自普善路,西及滬太路,南起中山北路,北至張家橋。面積約15公頃。談家橋在彭越浦上,東、西原跨寶山縣的江灣、彭浦兩鄉(xiāng)。清末民初,除橋西有談宅、談家觀音堂宅(后觀音堂)外,只有大片荒地和一些農田。1916年東部開設同茂絲廠,建市房三、四十幢;翌年修筑華同路,通至華盛路,于是鋪戶、居民漸多,頓成江灣鄉(xiāng)重要村集,并因橋得名。1920年,因彭越浦及陸路可通市區(qū),源大制革廠設在北面,德和絲廠等在東南,廠商接踵而至,談家橋的指稱范圍擴大,遂成區(qū)片。至1930年后,以浜東小集鎮(zhèn)為中心,范圍已大致為東跨普善路,西沿彭越浦,南抵中山北路,北距談家橋約150米,南北略長,面積約6公頃,并漸越過橋西,向浜西談宅擴展。當時普善路東有江淮公所墳山,談宅以西為耶穌教信徒園。1937年抗戰(zhàn)時期,浜東部分廠房、住宅被日軍炸毀,浜西談宅全被燒光。后人們重建家園,浜西簡柵屋與浜東鋪戶自然聯(lián)成一個小集鎮(zhèn)。西部農民散居,前觀音堂、中觀音堂和后觀音堂居民日多。

1980年代的談家橋(徐喜先攝)

1949年后,因四鄰居民、農民購買生活用品只有到百貨、南貨、油醬等商店集中的談家橋最方便,區(qū)片范圍向西延伸,中心地段在浜東、浜西,商店約20家。1957年,建成市民新村112幢二三層住宅樓,上海交通大學及上海團校教職員工家屬遷入;中部沿談家橋路,浜東沿普善路,西邊沿滬太路,南面沿中山北路又建起6條里弄及簡樓、簡屋650間,多為附近工廠職工住房,居民大增。1959年以后,形成為一個近1000戶居民的住宅區(qū),中、前、后觀音堂湮沒。談家橋居委會(包括市民新村及滬太路599弄)成立后,區(qū)片又向西延伸至滬太路。進入80年代后,市城建局、市公交公司、市政工程局、市政開發(fā)公司等多家單位陸續(xù)在此建造多層住宅,形成今日以居住為主,各種配套設施齊全的成熟社區(qū)。

今日談家橋地區(qū)

唐家沙

1980年代地圖中的唐家沙居委會轄區(qū)

位于老閘北中部。大致范圍東起北寶興路,西至平型關路以西,南自柳營路,北抵洛川東路以北,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清末民初,原象儀港折南流的小河浜上有座唐家石橋,附近有10多戶農民散居,為唐家沙自然村。20世紀40年代期間,地境內開設一些工廠和商店,逐漸成為這一帶較熱鬧的地方,于是人們便指稱這里為“唐家沙”。1958年境內成立唐家沙居委會。1965年,填浜筑平型關路,增建住宅樓房,人們以平型關路分界,東邊稱東唐家沙,西邊稱西唐家沙。1979年后,歷年征用農田建新住宅樓計120棟,人口大增。境內除有少量商屋外,大多是多層混合結構住宅樓房,另有上海東海燈具廠、上海玻璃廠技校、興利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中國農業(yè)銀行、利群食品店等。現(xiàn)地境為居住區(qū),多為多層樓房。

童家浜

1980年代地圖中的童家浜一帶

位于老閘北中部。延長中路的共和新路至普善路兩側一帶,南面可抵老滬太路。清末有五六家童姓菜農聚居于浜側,水浜以姓得名,稱童家浜,后又習稱其村為童家浜。1919年筑老滬太路后,路南稱南童家浜,路北稱北童家浜,周圍多為荒地。1949年后,荒地上大都建起工廠,用地達三分之二。后南童家浜村落漸演化為集住地,有簡屋約110間,境內有2個工廠和倉庫、車場、露天場地等。1982年3月,為建造公房和辟通延長路,征用童家浜土地,小區(qū)分南北兩塊,南塊于1983~1988年建成六層住宅26幢,五層住宅2幢,托兒所1座,建筑面積7.04萬平方米(現(xiàn)延鐵小區(qū));北塊于1985年5月~1987年12月建成六層住宅12幢,幼兒園1座,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現(xiàn)延長中路451弄),小區(qū)內辟有花壇綠地,沿老滬太路和延長中路兩側有商店30余家。1987年,沿洛川東路建有六層住宅8幢。近年來,新建有新弘國際公寓等居住區(qū)。境內沿延長中路商業(yè)設施聚集,公交站點亦以童家浜命名,居民仍習稱此處為童家浜,臨共和新路口的大型三甲綜合醫(yī)院第十人民醫(yī)院(原鐵路局中心醫(yī)院)為這一帶的老地標。

1990年代童家浜一帶地標——鐵路局中心醫(yī)院(今第十人民醫(yī)院)

彭浦(廟頭)

1948年地圖中的彭浦集鎮(zhèn)和彭王廟舊影

位于老閘北中部。大致在西瀕彭越浦,南接原彭浦路(老滬太路萬榮路西側)的區(qū)域。因在彭王廟地,曾稱彭王廟鎮(zhèn),俗稱廟頭。占地1.5公頃。彭王廟即彭越廟,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明代附近已有農民聚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大場、江灣、真如分出建鎮(zhèn),稱彭王廟鎮(zhèn),俗稱廟頭。以后,因地跨彭越浦,遂轉稱彭浦鎮(zhèn)。光緒末年鎮(zhèn)中筑石路,自彭壽橋(在原鎮(zhèn)南,久已坍圮)至金鉤橋(在鎮(zhèn)北,曾名正和橋附橋),共用墓石石板298片。至1916年,與江灣、大場、真如合稱寶山縣四大鎮(zhèn),雖為最小,南北一街不及半里,但有商鋪十五、六家,市況尚佳。南鄰近閘北,為瀏河、羅店、大場等鎮(zhèn)至滬之孔道,當時有人口1000多。后因市場南移,滬太路、老滬太路暢通上海,鎮(zhèn)中商業(yè)逐漸衰落。1927年劃歸上海特別市,在抗日戰(zhàn)爭前后至1949年前,一直是彭浦鄉(xiāng)機關駐地。

1980年代地圖中彭浦鎮(zhèn)周邊一帶

1959年隨北郊區(qū)劃歸閘北區(qū)。原鎮(zhèn)中大街(廟南)僅寬兩米余,小店四家,原有平房多已改建成樓房。鎮(zhèn)中原有彭王廟殘址,今已不存。東南原有彭聯(lián)路,東北可通原聯(lián)義山莊(今鼓風機廠處),現(xiàn)尚有部分道路舊基;南首原彭浦路已湮沒于高層居住區(qū)內。地境變化較大。

1980年代的彭浦鎮(zhèn)市容(徐喜先攝)

聯(lián)義山莊

1956年地圖中的聯(lián)義山莊

位于老閘北中部。東起共和新路,西達萬榮路,南自靈石路,北至永和路。占地約26.6公頃,是過去本市規(guī)模較大的著名山莊。約1916年前后,廣東人林鎰泉購農田10余畝筑花園,營造私家墳地,人稱林家花園。以后由粵商聯(lián)合會接辦,四周擴地至26.66余公頃,定名聯(lián)義山莊,成為專供營葬廣東人的公墓。最大墳墓可占地一畝多,據(jù)說需費數(shù)千銀元??谷諔?zhàn)爭前逝世的著名電影明星阮玲玉即安葬于此。山莊大門朝東,兩旁圍墻高約三米;門口有座螞蟻橋(亦名田雞橋。橋下即螞蟻浜,亦稱田雞浜),接通外界。山莊內有專人負責看守、打掃,布置環(huán)境,雖是墓葬叢叢,而花草滿道,樹木成蔭,一片蔥綠??箲?zhàn)期間日軍侵占,山莊荒蕪,1949年后又恢復舊觀。

聯(lián)義山莊內舊影

1958年后劃為彭浦工業(yè)區(qū)用地,至1966年遭大規(guī)模破壞,大部分成農田。后陸續(xù)興建為工廠等單位。如今,上海鼓風機廠、共和新路郵政支局、和新飯店等都在山莊的舊址上。原上海鼓風機廠大門口橋梁即螞蟻橋。此外,今彭江路西段尚存原山莊舊建筑一棟。

現(xiàn)上海鼓風機廠南側聯(lián)義山莊建筑遺存

參考資料丨《閘北區(qū)地名志》《閘北區(qū)志》《百年蘇河灣》《百變上?!贰睹篮贸鞘械陌倌曜冞w——明信片上看上海》

本期編輯丨張淵源

來源:圖溯上海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唐家弄、王家宅、談家橋、童家浜……這些老閘北俗地名,儂曉得伐?》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宣威市| 大厂| 潞城市| 恩施市| 河西区| 黔西县| 蓝田县| 五家渠市| 平陆县| 含山县| 峡江县| 茶陵县| 乐昌市| 武陟县| 郯城县| 鸡西市| 邢台市| 凉山| 新晃| 永仁县| 蓬安县| 清新县| 西平县| 靖州| 衡南县| 辽源市| 云林县| 盐边县| 驻马店市| 满城县| 佛坪县| 开平市| 峨山| 余庆县| 仪征市| 观塘区| 南漳县| 阿瓦提县| 铜鼓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