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羅中立的《父親》,是中國人逃不掉忘不了的鄉愁
時代的旁觀者
《羅中立:人民的藝術家》
中國現代藝術史家喻戶曉的作品《父親》,其創作者羅中立,卻是中國恢復高考時年齡最大的考生。如果那一次沒有考上,他也許就此與藝術無緣,也不會有機會創作出《父親》。
YT大藝術家 - 第九集:羅中立——人民的畫家
“那一夜,下著雨,我通宵未睡”
從1981年因《父親》成名,到2015年卸任四川美院院長,忙碌了35年的羅中立,終于從一個傳奇藝術人物,回到了一個自由藝術家。
1960年代,少年時期的羅中立第一次來到黃桷坪,幾經輾轉躺在四川美院附中的宿舍,因為激動而徹夜難眠。這次黃桷坪之旅開啟了一個藝術家的傳奇時代。
1948年,羅中立出生于重慶,父親常常帶兄弟倆去畫畫。少年時代,哥哥的同學在川美附中念書,為了咨詢考學的情況,羅中立從小龍坎出發,舍不得把鞋子弄臟,打著赤腳走了近兩小時,趕到黃桷坪。快到黃桷坪時,羅中立在池塘里把腳上泥巴洗干凈,穿上鞋。
“那一夜,下著雨,我通宵未睡,太激動了,我進入了川美附中,還住了下來,第一次覺得自己離藝術殿堂那么近。”

“看著校門口進進出出的人群,我感覺他們每個人頭上都有一頂光環。”羅中立坐在校門外,等了哥哥同學一整天,天黑了還沒有等到。
后來,川美有位老師的母親把羅中立帶到男生寢室,讓他住了下來。“那一夜,下著雨,我通宵未睡,太激動了,我進入了川美附中,還住了下來,第一次覺得自己離藝術殿堂那么近。”
第二天,熱心的同學還領著羅中立參觀了校園的展覽館,激發了羅中立對藝術更大的向往。
“國家館要收藏《父親》,我高興得不得了”
1964年,羅中立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川美附中。
在附中,羅中立是班上最勤奮的一個學生。那時候,滿校都是政治標語,羅中立只能偷偷翻院墻出去畫畫。
一到星期天早上,他就在食堂里買一個饅頭,吃著這一個干饅頭,出去畫一天。那個時候,學校只有一本畫冊,是日本出的一套《世界美術全集》,放在玻璃柜里面,羅中立每天圍著它轉。

那屆附中的學生就像后來的77級和78級一樣,是川美附中辦學歷史上最優秀的一屆。附中畢業后,羅中立響應國家號召,回到四川達縣大巴山生活了10年。

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羅中立,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齡最大的一名學生。那一年,他是允許參加高考的最大年齡,如果沒有考中,羅中立這一生也許與藝術無緣。
1980年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臨近,在重慶三十七八攝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漲的羅中立蝸居在川美一個10平方米的閣樓里,開始搞創作。畫出了高2米多,和偉人像一樣大的《父親》。1980年12月,吳冠中將參展作品《我的父親》改名為《父親》。


1981年,這幅畫獲得第二屆青年美展金獎。羅中立回憶說:“《父親》這張畫,中國美術館收藏,要給400塊錢我還差點兒不要。國家館收我高興得不得了,愿意送給國家。當時我的工資才31塊錢,400塊是我一年多的工資。”羅中立的名字隨之被載入史冊。


“這輩子再也不會有機會出國了,每個地方都不想漏”
然而,“一夜成名”的羅中立總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他對藝術的渴求遠遠無法在國內環境中得到滿足。
作為中國“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3年底羅中立成為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前往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學習。
“覺得這輩子再也不會有機會出國了,每個地方都不想漏過,一張張地讀畫、做記錄,那是轉型期的開始,對我來說充滿了新奇、渴望,如饑似渴。”

90年代,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因為地理原因四川美院不復80年代的輝煌,一大批中國當代藝術界最著名的藝術家選擇走出西南,前往北京。川美所在的黃桷坪日漸沒落。羅中立一直守在那里。

1997年,川渝分家,川美很多師資力量到了成都,黃角坪幾乎到了最低潮。羅中立被委以重任,重振川美。
他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公費出國留學的學生,回國后,老院長葉毓山就找他談過,經過民意選舉,1998年羅中立正式上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開啟重慶川美新時代。此時距離羅中立1977年考上川美,已經過去了20年。

在當院長之前,羅中立連組長都沒有當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很痛苦,欲哭無淚。每當精疲力盡開完會之后,他都會跑到畫室里,去聞熟悉的顏料味道。
“一進畫室,我就感到很滿足,經常畫到忘記吃飯”。盡管羅中立曾多次表示“真想明天就退休”。管理上的瑣碎讓他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顧及創作,“因為作品是需要一筆一墨畫出來的,但自從擔任這個職務后,就沒有那么多時間畫畫了”。

“不要老是往回看,我們應該多往前看”
2010年羅中立久違15年的個展開幕。他遺憾錯過了10年創作巔峰。
“這10年本來應該是我最出作品的時候,不管我的藝術經歷、或者是人生閱歷,都達到巔峰,但因為當了院長,完全沒辦法專心創作。”
在四川美術學院院任上17年,羅中立最大的創作也許不是自己的藝術,而是將川美新校區建設成中國第一個最美生態校園。
在重慶大學城規劃初期,進駐大學城的高校都給政府報了各自征地面積,但全部被縮水,唯獨川美,原本規劃700畝,后來重慶政府給美院再增加300畝,總面積達1000畝。為此羅中立立下軍令狀:“我說一定給重慶建設出一個符合美院特色的高校出來,讓它形成一個藝術標志,但前提是不要催我。”


學校保留了原住居民的生活原貌:有豬,有羊,還有以前的老房子;各種果木、水稻、紅薯、油菜……構成了川美新校區的桃花源。每到農作物收獲的季節,羅中立會抽時間和農民們一起下地勞動。
他說,新校區的建設“投入了不亞于我畫《父親》及其他代表作那樣的精力”。

17年時間,川美早已走出低谷。可是,幾十年來外界還是將焦點放在《父親》身上。對羅中立來說,《父親》已經是一種過去,一個歷史,一個已遺失的符號。
“任何一個有野心的藝術家,我覺得想法都會跟我一樣。我很理解《父親》是在那個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作品,但我覺得不要老是往回看,我們應該多往前看。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當下的創作,看到我的改變。”

2015年,羅中立終于卸任,做回一個自由藝術家。此時距離那個考上四川美術學院的時刻已經悄然過去了40年,這是屬于羅中立一個人的川美時光,見證了中國藝術界半壁江山的起伏漲落。
羅中立自己琢磨了一句座右銘,“天氣正好,下地干活”。
“天氣正好”是指今天是一個最開放、創作最自由的時代,“下地干活”是說他的身體還允許畫下去,他怕以后拿不動就畫不了了。
大藝術家?成長與探索時間
Q: 藝術對大眾的意義是什么?
A:大眾需要藝術,藝術是我們的精神養料。
Q: 如何看待自己取得的藝術成就?
A:跟自己的學校、老師,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自己的努力、閱歷都相關,一個人的成就才有高低。
Q: 你的一面是藝術,另一面是什么?
A:另一面是家庭、朋友和生活。
Q:你的人生信條是什么?
A:“天氣正好,下地干活”,這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人生的信條。
編輯?YT大藝術家
圖片源于?羅中立工作室提供
關于《大藝術家》
《大藝術家》——時代的旁觀者。
《大藝術家》第一季是由云圖傳媒制作的世界級藝術大師傳記紀錄片。第一季由云圖與小米科技聯合出品,小米NOTE2雙曲面支持實現。
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張曉剛、喻紅、丁乙、王廣義、Sean Scully、周春芽、楊福東、隋建國、羅中立、Michael Craig-Martin向年輕觀眾敞開心扉,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與人生轉折。
- E N 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