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此生無悔披戰甲,來世還要做警察

本文圖均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圖

《鄭州日報》2月21日報道
社長評論
生為人民奮戰
死為人民獻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17天,300米,39歲,5個人,靜止的微信步數9276……
民警去向提示牌上,指針還停留在“社區工作”……
樊樹鋒用生命將這些數字和行動永久刻在社區居民的心里,為鮮艷的黨旗增輝添彩。
我們常說,生命最寶貴之處,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深度。
生為人民奮戰!
樊樹鋒做到了。他就是那個高高擎起黨旗奮戰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的先行者。
疫情不退,警察不退。
“此生無悔披戰甲,來世還要做警察。”
樊樹鋒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他是硬漢,特警出身,干工作從不拖泥帶水,始終有股子好男兒的勇猛勁兒。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他大年初一晚上接到戰“疫”命令,當晚從老家返鄭。初二,雷霆歸位。
他是暖男,社區事務繁重瑣碎,卻始終有條不紊、心細如發,投身疫情防控工作這十幾天里,沒吃過一頓熱乎飯,沒睡過一次安穩覺,換來的是轄區內沒有一人受到感染。轄區居民為他動容,為他落淚。
他當然也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然而為了社區居民的安全,雖然家和單位只隔一條馬路、300米的距離,但在一線忙著戰“疫”的他,連著17天沒有回過家,心中的信念和頭頂的警徽告訴他,哪怕再堅守17天,也要守護好這方安寧。
他更是黨和人民的好干部,敢擔當、能負責、有辦法,轄區許多群眾的手機上至今還留著他發來的溫暖信息。
死為人民獻身!
樊樹鋒做到了。他是個普通警察,卻是有著崇高大愛的大寫的人,他去世前留下遺言,如果自己不在了,要將遺體和器官捐獻出去。如今,他的義舉將挽救三個人的生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續寫著感動中國的“一個人的籃球隊”故事,讓我們熱淚盈眶。
人民公安,挺身在前。
每一次為捍衛人民利益進行的斗爭,都會涌現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們或為國家而犧牲,或為他人的生命健康而犧牲,或為保衛公共安全而犧牲。
他們是英雄,是旗幟,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在疫情防控這場嚴峻斗爭中,樊樹鋒、鄭凱、程建陽、何建華、劉大慶……這些英雄和他們的戰友,以當仁不讓的胸襟、舍我其誰的氣概,沖鋒一線,筑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樊樹鋒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什么是赤子之心,回答了什么是責任擔當,彰顯了什么是人間大愛。
我們深知,繼續戰斗是對奉獻精神最好的傳承,戰勝疫情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面對這場疫情大戰與大考,需要我們發揚樊樹鋒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的精神,不打勝仗決不罷休;需要我們傳承樊樹鋒“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的為民情懷,用熱血書寫人生,用奮斗踐行忠誠。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只要我們勇于扛起肩上重擔,就一定能完成英雄的未竟事業,就一定能夠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全面勝利!
追記犧牲在抗疫一線的東風路公安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民警樊樹鋒
人物簡介
樊樹鋒,男,漢族,198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三級警督警銜。2005年10月參加公安工作,2016年5月調入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治安二中隊擔任白廟村社區民警,在抗疫一線奮戰17天后,因過度勞累導致顱內出血,2020年2月19日12時36分經搶救無效,離開人世。

張華經常想起丈夫樊樹鋒離開家的那一幕,憨厚的他滿臉歉意地說:“等疫情結束了,給你們補個假,好好陪陪你們。”轉身離去,樓道內的腳步聲漸行漸遠。
等再次見到丈夫的時候,他已經躺在醫院昏迷不醒,“我就在那想,只要他醒過來,哪怕是植物人,要照料一輩子,我也愿意,可他連這樣的機會都不給我。”張華淚落如雨。
2020年2月11日,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17天的社區民警樊樹鋒暈倒在工作崗位上,2月19日12時36分離開人世,年僅39歲。而在他工作的白廟村社區警務室門口民警去向提示牌上,指針還停留在“社區工作”……
家人遵從他生前愿望,將他的器官無償捐獻,他的生命將在5個人身上延續。
“節省時間唄!”
“沒事,你先回去吃飯,有事我給你電話。”2月11日中午,已過了12點,忙碌了一上午還未吃飯的樊樹鋒對輔警閆志紅說。
上午見面時,閆志紅想起有個報表還沒提交,樊樹鋒輕描淡寫回了句“交過了”。樊樹鋒起得早,經常“順手”就把屬于輔警們的報表給整理了。
樊樹鋒負責的白廟村社區包括大鋪村、小鋪村和姜砦村三個都市村莊,有8個網格9個小區900余戶2800余人,還有兩個在建工地,流動人口多,人員構成復雜。
“我們多走一步,群眾離危險就少一步。”大年初一,樊樹鋒接到返崗命令,連夜返回鄭州。大年初二一到崗,與7個輔警,兵分八路,逐戶排查,迅速摸清轄區人員情況,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2月1日,在排查一名重點人員時,電話一直聯系不上,他冒著可能被傳染的風險上門詢問,了解到該人員一直在家中,身體狀況正常,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隨著抗擊疫情工作的升級,為認真落實上級要求“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目標,除了吃飯,樊樹鋒幾乎全在轄區樓院里泡著,不折不扣地將白廟村社區900余戶2800余名居民和上級機關下發的22批65名疫情重點管控人全部摸排到位。
為了與時間賽跑,樊樹鋒常常吃碗泡面對付下,有次,他又像往常一樣打開泡面盒,同事好奇問道:“你不是不喜歡吃泡面嗎?”他憨憨一笑:“節省時間唄!”

樊樹鋒在白廟村的社區警務室里,掛滿了村民送來的錦旗 。
“冬天防火,夏天防盜。”
閆志紅認識樊樹鋒已有四年,2016年5月,樊樹鋒由特警支隊調入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治安二中隊,擔任白廟村社區民警。
剛到任,樊樹鋒就立刻著手入戶走訪,給每戶建立檔案,每次入戶走訪,樊樹鋒必帶“老三樣”——工作日志、警民聯系卡和反詐騙宣傳小冊子。
“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在工作日志上列出一天的工作計劃,哪些工作要立即落實,哪些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等,記得密密麻麻。”與他同宿舍的同事李祖化說。
同時,樊樹鋒偵查破案也是把好手。社區工作不到三年,他先后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200余名,參與偵破各類刑事、治安類案件百余起,抓獲網上逃犯8名。
2018年9月28日,文勞路12號院一夜之間連丟5輛電動車,樊樹鋒調取視頻監控,對視頻畫面逐幀回放查看,通過視頻追蹤,成功抓獲嫌疑人。
小鋪新區和姜砦九組小區是老舊小區,管理松散,樊樹鋒借鑒其他小區防范經驗,在小區出入口安裝門禁,加強巡邏防控力量,使該小區沒有發生一起被盜案件。
“冬天防火,夏天防盜。”樊樹鋒經常給閆志紅他們說,日常巡查中,看到私拉亂扯電線,樊樹鋒當即“登門拜訪”,說服居民配合工作,積極協調物業,建立充電樁。
“等疫情結束了,請我們吃頓大餐!”
“初期挨家挨戶排查,都是腿跑出來的。”閆志紅說,打開她的微信運動,同事們的步數一萬多到兩萬多司空見慣,樊樹鋒也不例外。
為阻斷疫情傳播途徑,筑牢社區疫情防控嚴密防線,樊樹鋒積極協助社區工作人員落實防控措施,加強社區管理,在各小區設置檢測點、對小區樓院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和巡查。
“他每天還把在手機上學來的衛生常識及防護常識教給大家,在各單元門把手和可視對講等易交叉感染地方增加保鮮膜、在大堂增加一次性抽紙,這些措施都是樹鋒讓弄的。”轄區群眾王勤說。
疫情暴發后,有些小區安保人員不足,樊樹鋒一方面積極向上級反映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到小區協助物業人員進行值守。
2月4日,部分居民對隔離工作有抵觸情緒,為理順大家情緒,樊樹鋒逐門逐戶耐心勸導,講明利害。2月6日,一租戶從武漢返鄭,私自撕開封條下樓取快遞。樊樹鋒趕到現場耐心勸導。
隨著社區居家隔離人員的增多,樊樹鋒建立了“返鄭人員溝通微信群”,與居家隔離人員實時溝通,采取物業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方式,解決居家隔離群眾的生活不便。
經常排查結束,已是夜色闌珊。一天,樊樹鋒帶著閆志紅幾個人結束了工作,路過一家小商店,樊樹鋒說,“大家先買點東西墊墊,我請。”幾個人開玩笑說,“還是給你省點,等疫情結束了,請我們吃頓大餐!”
“你的辮子真漂亮,誰給你梳的呀?”
張華和樊樹鋒是2008年5月初領的結婚證,準備舉辦婚禮儀式時,汶川地震發生,樊樹鋒和戰友火速趕赴災區。“回來后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安保,婚禮儀式一推遲就是半年,直到那年10月份才舉行。”張華說。
婚后,因家庭瑣事,張華也抱怨過,“你看看,孩子的作業有幾次是你簽的字?”樊樹鋒沒有辯解。此后,李祖化經常看到樊樹鋒帶女兒到宿舍寫作業,閆志紅也經常看到樊樹鋒梳著馬尾的大女兒。
“你的辮子真漂亮,誰給你梳的呀?”
“爸爸!”孩子驕傲地回答。
其實,在張華心中,樊樹鋒是個標準“暖男”,難得的閑暇時光里,他經常會陪她逛街購物,還會為兩個女兒梳頭、陪她們做游戲。
張華不會開車,也不會騎電動車,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就是樊樹鋒的專屬任務。樊樹鋒經常早上6點多就起床,為兩個女兒準備早飯,把她們送到學校。
張華想起這個團聚的除夕,下午回到老家,樊樹鋒在廚房里幫著母親包餃子,初一中午的全家宴,丈夫也在廚房里小露身手。張華心里暖暖的,覺得鼠年有個美好的開端。
“他就是我們家的天!”
“他就是我們家的天,他離去了,我們家的天就塌了!”穿過家里的窗戶,張華就能看到丈夫樊樹鋒單位的辦公樓。而透過辦公樓的窗戶,樊樹鋒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只不過相隔一條馬路,300米的距離。
300米,張華覺得離得很遠,遠到17天沒有再見到樊樹鋒一面,遠到再也見不到他一面。
疫情防控以來,樊樹鋒吃住在單位,一連十多天沒有回過家。張華說:“人家是三過家門而不入,我家樹鋒是十過家門都不入!”她也明白,丈夫是為了工作,也是怕感染了孩子和老人。
白廟村社區警務室,桌上是一株倔強的多肉植物,墻壁上掛滿了“心系群眾,破案神速”等內容的錦旗。
2月11日上午,樊樹鋒給家里打了個電話,給母親說:“這幾天忙,回不去,你照顧好自己。”給女兒說:“在家聽奶奶的話,等過段時間爸爸就回去了。”這天,樊樹鋒微信步數止于9276步。
春天來了,樊樹鋒生在草長鶯飛的春天,20多天后的3月12日,是他39歲的生日。


《鄭州日報》2月20日報道
此生無悔披戰甲
“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我犧牲了,就把我的器官捐了,讓更多的人延續生命。”樊樹鋒撂下這句話的時候,語氣文縐縐的,哥哥樊書衛聽了,也沒放在心里,認為就是一句玩笑話。
2020年2月11日,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17天后,樊樹鋒因過度勞累導致顱內出血,2020年2月19日12時36分經搶救無效,離開人世,年僅39歲。這名曾經的特警隊員,如今抗擊疫情的“勇先鋒”、轄區群眾的“暖心人”,把生命指針永遠定格在春天里。
遵其遺愿,家屬將其器官無償捐獻,這個世界將多了和樊樹鋒“血脈相通”的人。這天,節氣雨水,萬物復蘇,春天伊始。
無懼生死
——疫情第一線的“勇先鋒”
雖然是下午,但能在年三十回到老家闔家團圓,張華對于鼠年春節還是比較滿意的,結婚這么多年,丈夫樊樹鋒除了值班就是值班,鮮有機會與家人共度除夕。瞥了一眼在廚房小露身手的丈夫,張華心里暖暖的,覺得鼠年有個美好的開端。
大年初一,美好的憧憬戛然而止,忙碌在廚房的樊樹鋒電話響起:疫情所需,緊急返崗。“我那片都是都市村莊,人員流動性大,防控壓力大,必須第一時間防控!”樊樹鋒簡單向家人解釋了幾句,等不及餃子下鍋,帶著妻女返回鄭州。臨去單位前和張華約定:“等疫情結束,給你們娘仨補個假期。”
1981年出生的樊樹鋒是一名共產黨員,三級警督警銜。2005年加入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2016年來到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治安二中隊擔任白廟村社區民警。
他負責的白廟社區包括大鋪村、小鋪村和姜砦村三個都市村莊,有8個網格9個小區900余戶2800余人,還有兩個在建工地,流動人口多,人員構成復雜。“回到崗位后,樹鋒二話沒說領了任務就去轄區開展工作。”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二中隊中隊長趙希群說,樊樹鋒從特警隊出來,干工作從不拖泥帶水,有股子勇猛勁兒。

工作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
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為迅速查證落實轄區的疫情管控重點人員并摸清轄區人員情況,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樊樹鋒從大年初二開始帶著輔警,逐人入戶排查,核對信息,詢問情況。
2月1日,在排查一名疫情管控重點人員時,對方電話一直聯系不上,樊樹鋒在一遍遍撥打電話的同時,冒著可能被感染的風險上門詢問。當見到人,了解到該群眾在家且身體狀況正常后,他才放心。
2月4日,轄區開始對返程人員以及武漢返鄭人員進行隔離,部分居民對隔離工作有抵觸情緒。樊樹鋒逐門逐戶耐心勸導,講明利害,爭取大家的理解支持。
2月6日,明天世紀小區一租戶從武漢返鄭,被社區強制在家隔離14天,該租戶未經同意私自撕開封條下樓取快遞。樊樹鋒立即趕到現場,耐心勸導,該群眾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向物業工作人員道歉,并承諾配合工作,嚴格遵守隔離制度。
“敢擔當,能負責,有辦法,在他的幫助配合下,我們的工作開展得更加有序順暢。”白廟村黨委書記李國民說,為阻斷疫情傳播途徑,筑牢社區疫情防控“隔離墻”,樊樹鋒積極協助社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隔離疫情,隔離不了愛,在他的努力下,白廟社區的群眾情緒穩定,疫情防控工作扎實有效,至今未出現一起確診和疑似病例。轄區許多群眾的手機上還留著樊樹鋒發來的信息:
“身體怎么樣了?需要什么盡管給我說,一定給你辦好!”
“藥吃完了沒?快吃完了說一聲,我給你買。”
…………
誓言無悔
——立志做轄區群眾的“暖心人”
2005年,樊樹鋒從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畢業,考入鄭州市公安局,成為一名特警隊員。入警以來,先后參加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安保等重大任務。
張華和樊樹鋒是2008年5月初領的結婚證,準備舉辦婚禮儀式時,發生汶川地震,樊樹鋒按照單位安排,到汶川執勤,回來后又到北京參與2008年奧運會安保,就這樣,婚禮儀式一推遲就是半年,直到當年10月份才舉行。結婚后,家里的生活瑣事,他很少過問,張華也和他吵過。
“你看看,孩子的作業有幾個是你簽的字?”樊樹鋒沒有辯解,此后,同宿舍的李祖化經常看到樊樹鋒帶女兒到宿舍寫作業,“有時候就孩子一個人,寫著寫著趴在桌上就睡著了。”李祖化回憶。
2016年5月,樊樹鋒由特警支隊調入東風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治安二中隊擔任白廟村社區民警。每次入戶走訪,樊樹鋒必帶“老三樣”——工作日志、警民聯系卡和反詐騙宣傳小冊子。“他的工作日志跟天書一樣,密密麻麻,都是群眾關心的事。”同事劉孝章說。
為提高群眾的反詐騙意識,樊樹鋒在走訪時給居民發放反詐騙宣傳小冊子,讓群眾了解掌握詐騙嫌疑人的伎倆,提醒群眾時刻捂好自己的錢袋子。樊樹鋒的朋友圈,幾乎全是各類“安全提醒”信息。
科班出身的樊樹鋒,雖是社區民警,但偵查破案也是把好手。社區工作不到三年,他先后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200余名,參與偵破各類刑事、治安類案件百余起,抓獲網上逃犯8名。
2018年9月28日,轄區文勞路12號院一夜之間丟了5輛電動車。案件發生后,樊樹鋒立即調取案發現場周圍的視頻監控,經過一夜的蹲守,成功抓獲盜竊電動車的嫌疑人,破獲盜竊電動車案件7起,為群眾挽回了經濟損失。
為消除群眾顧慮,樊樹鋒借鑒其他小區防范經驗,多次與小區物業部門商討,在小區出入口安裝了門禁的同時,加強了巡邏防控力度,極大地增強了群眾的安全感。
大愛無聲
——唯獨虧欠家人太多
樊樹鋒的家離單位很近,隔著一條街,300多米。但妻子張華和兩個女兒卻覺得離得很遠,遠到經常是十天半月見不到他一次。大年初二離家上班,張華再也沒有見過樊樹鋒一面。
疫情防控以來,樊樹鋒吃住在單位,一連十多天沒有回過家。張華說:“人家是三過家門而不入,我家樹鋒是十過家門都不入!”

卡口執勤間隙,匆匆吃口涼飯 。
在張華眼里,樊樹鋒還算是個“大暖男”。“有空的時候,他也會陪我逛街購物,為兩個女兒梳梳頭、陪她們做游戲。”張華說,每次一家四口團聚都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時候。
在單位,樊樹鋒也是大家心中的“暖男”和鄰家大哥。每天與他朝夕相處的網格輔警都喜歡叫他一聲“樊大哥”。這一聲“大哥”體現了他的寬厚包容、熱情真誠。分局定期會有針對社區網格輔警的考核,成績直接反映出他們在社區工作的成效。每個網格輔警的成績出來后,他都會逐個項目仔細看。成績好時,他會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鼓勵大家;成績不理想時,他會和輔警逐個分析原因,研究整改措施。
“這次疫情防控,他帶著我們排查,非常認真負責,挨家挨戶都要去,他說我們多走一步,群眾就離病毒遠一些。”輔警閆志紅說,他們幾個還和樊樹鋒開玩笑說,要不要去他家排查一下,順便看看嫂子和孩子。他當時笑了笑,說了一句:“等疫情結束再回去看她們吧!”
“此生無悔披戰甲,來世還要做警察。”樊樹鋒曾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句話。
2月19日中午,樊樹鋒的家人和單位代表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參加了樊樹鋒的器官捐獻儀式。節氣上說,雨水,河水破冰,雨露滋生,萬物開始萌動,春的氣息將逾越過寒冬……
網友淚目:英雄一路走好
網友“河南高速通行無憂”:
為我們無畏的戰士點贊,但是也請多關心他們,30多歲!不要讓他們流血流汗還流淚。生命也有不可承受之重!
網友“平淡26205730”:
悼念!英雄!
網友“7382156076455”:
認識您五年,您是個好人,英雄一路走好[流淚][流淚][流淚]
網友“3780727290717”:
沉痛哀悼好警察!!請科學安排使用警力
網友“冷眼熱讀”:
所以每個人唯有全力無條件遵從防疫要求,為己也為人。
網友“春水流成一條江”:
一路走好,人民衛士!
網友“3735347164347”:
一路走好英雄!
(原題為《此生無悔披戰甲,來世還要做警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