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為活化項目試點,可能是舊時學堂最好的命運
葉克飛
尋訪廣東省臺山市筋坑村光大學校時,我險些鬧出烏龍。車子一入村口,便見到一座舊時學校,黃色外墻,中間有圓拱塔樓,西式花窗,沐浴于陽光之下。
我直覺以為那就是光大學校,于是便走過去。大門口掛著養老院的牌子,鐵閘緊閉,有老人在內散步。養老院有兩棟建筑,一棟是祠堂,一棟就是我所見到的學校,二者均修葺一新,供老人使用。
可學校并非光大學校,正中寫著“培新學校”四個大字。這也是一間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學校,卻并非我的目標,只是感嘆舊時臺山之繁華,一個筋坑村竟可容納兩間新式學堂。
詢問一個開摩托車經過的阿伯,他說沿著村道一路向里,大概一公里就會見到光大學校。至于我們所見的培新學校,雖小,卻也跟光大學校有點關系。1996年,光大學校被撤并時,原有學生正是轉入培新學校就讀。
前往光大學校的沿途是一個個小小的自然村,十幾二十戶人家聚居,村前有水塘,塘外有稻田。雖然距離臺山市區所在的臺城鎮僅數公里,可已安靜如世外桃源。
光大學校就在道路盡頭,遠遠便可見到高聳山墻。1917年落成的它,不但是筋坑村的第一所新式學堂,還曾是臺山地區的教育中心。

光大學校與村落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曾有八間分校的光大學校
我姓葉,走進筋坑村簡直就像回家,因為這里正是葉氏聚居之地。
在光大學校開辦之前,筋坑一帶的學塾基本都設在宗祠內。民國成立后,筋坑葉氏鄉親中的有識之士開始籌辦新式學校,海外華僑踴躍捐款,幾個月便籌得四萬六千多銀元。
1917年12月,光大學校正式落成,新寧鐵路創建者陳宜禧等社會名流均前來參加典禮。在臺山的舊時學堂中,光大學校的建筑體量也許是最大的。一二樓都是拱廊式結構,左右對稱,居中的是禮堂,立面頂端有山墻和掛鐘。僅僅從建筑外觀,便可想見當年輝煌。

經過修繕的光大學校
那時也是臺山商業最興旺的時期,商號云集,交通也大有改觀,臺山人和海外華僑將大量資金投放于教育。光大學校也因之迅速擴大,擁有八間分校。與其他許多僑資學校一樣,光大學校也以地養校,用當年建校的剩余資金購買土地房產,租金用于學校運作和接濟貧困學生,筋坑葉氏孩童均可免費入學。
抗戰期間,臺山經濟和教育都大受影響,當時的臺山教育局將臺山縣立中學、臺山師范中學和臺山女子師范中學等聯合遷往光大學校,成立臺山聯合中學。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臺山學子就在筋坑村和光大學校的庇護之下繼續求學。
90年代后,光大學校的八所分校半數以上撤并,只余三間,1996年,光大學校也被撤并,此后荒廢十余年,一度雜草叢生。
如今我們所見的光大學校,顯然經過了修繕,黃白色調保持舊時模樣,陽光下顯得肅穆。院內有桌椅和遮陽傘,側翼小樓應該是舊時宿舍或副樓,如今改造為咖啡館。
在我所見過的臺山老學校中,光大學校是最光鮮的一個。最早期的磚木結構,已于1981年改為鋼筋水泥結構,是筋坑的美加港澳華僑捐資所建。前幾年,臺城鎮和筋坑村著手修繕學校,并將之打造為集文創、餐飲和民宿于一體之地。
見多了舊時學堂的破敗,自然會感嘆光大學校的幸運。如今看來,它更像一個時尚文創基地,唯有“光大學?!钡乃淖中C麡耸局f時用途。
校門外圍墻邊,有村民在大樹下的石凳上乘涼,見我四處拍照,笑問我從何處來。我回答“中山”,他眼睛一亮,指著自己手中的書說:“這個光大就是孫中山寫的??!”
1923年,當時光大學校的兩位年輕教師輾轉找到村中華僑葉崇濂。葉崇濂是廣州知名實業家,曾屢屢支持革命,他出面請孫中山親筆題寫“光大”二字,用于《光大季刊》的刊名。
臺山葉氏起源于水步鎮獨岡村,陸續遷徙至周邊村鎮,筋坑也是其一?!豆獯蠹究繁闶桥_山葉氏的族刊,主要寄給臺山葉氏的美加華僑。當年《光大季刊》的首任總編輯就是光大學校校長,刊物和學校均遠近聞名。曾在抗戰時期停刊,1957年復刊,又于文革期間???,1981年再次復刊的《光大季刊》,如今仍在發行。它與眼前的光大學校一樣,都是華僑與故鄉的最好聯系。
但愿“倉東計劃”不是唯一
與光大學校同樣幸運的,還有開平市倉東村的壽貞學校。
開平碉樓舉世聞名,倉東村也臨近已被辟為景點的幾個村落,但絲毫不被旅游區的喧囂所侵擾。不過,它也有著相當厲害的名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倉東村景色
從元朝開始,謝姓族人在倉東村定居,迄今已七百余年。如今,村中仍遍布祠堂,還有可見證傳統的夫人廟與忠心社等,也有晚清民初興建的碉樓,不同建筑背后是不同的歷史階段。相比已被圈成收費景點的那些村落,倉東村不但更幽靜,也更有味道。
其實倉東村也曾有被圈成收費景點的可能。2010年,“倉東計劃”啟動,當地政府、大學和華僑攜手,村民也深度參與,全面改善村中基礎設施,修復村中古建筑。
村子煥然一新后,也曾有村民提議向造訪者收取門票,但被項目策劃者拒絕,認為收費的封閉式管理,會讓倉東村的活化變得功利,并逐步喪失村子的真實和完整。所以,倉東村并未選擇國內古村落常見的景點式活化路子,而是選擇盡量保持真實完整的修復,尊重當地文化傳承。
村中最顯眼的三棟建筑,便是“倉東計劃”的最好成果。一側是兩棟祠堂,分別為秉文謝公祠和侯成謝公祠,一路之隔的另一側是一棟高聳碉樓,名為煥業樓,1918年建成,曾在漫長歲月里成為保護村子的第一線。

倉東村煥云樓
兩座祠堂都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都建于1934年,以祠堂風格為主,輔以西式圓柱、山花和拱窗,內部則有嶺南特色的壁畫和灰雕。秉文謝公祠的大門之上,還有“壽貞學?!彼膫€大字,壽貞便是謝秉文的別號。
村民告訴我,秉文公和侯成公都是村中先祖,秉文公一房的后裔相對富有,所以祠堂也比侯成公一房的要大些。侯成謝公祠當年也做過學校之用,名字就叫侯成學校。換言之,二者都是開平和臺山一帶流行的祠堂學?!岸弦弧?。如今,它們內部都已修舊如舊,集展示和文創于一體。

倉東村壽貞學校
兩所學校早已成為歷史,但祠堂并未荒廢,還幸運地成為活化項目的試點。也許,這就是舊時學堂最好的命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