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隋建國:貧窮年代長大的中國人,難免會有家國情懷
SD YT新媒體
#大藝術家
時代的旁觀者
大藝術家——世界級藝術家傳記紀錄片
第一季?第五集
《隋建國:紅色的思想者》
他是紅色大恐龍之父,也是第一位將作品放到紐約中央公園的中國藝術家。從青島國棉廠的工人,到中國最知名的雕塑家,他用手捏出了“中國”60年的時代標志。
YT大藝術家 - 第五集:隋建國——紅色的思想者
一個年輕人的精神自救
1974年,隋建國18歲。
如果沒有任何意外,他會跟他的父母一樣,在青島國棉一廠當一輩子工人。但他不甘心,他喜歡讀書,他想也許可以當一個業余的“文人”。機緣巧合他拜學習國畫,走上了一條和命運安排相反的路。

1976年,隋建國畫出了生平第一張畫作《愚公移山山河變》。畫的是嶗山夏莊水庫的景色。“回想當年拜師學畫,是在‘文革’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個年輕人在絕望中作出的精神上自我拯救的選擇。這一選擇使我至今受益無窮。”
然而,他最初并沒打算當藝術家,他只是不甘心當一輩子紡織廠工人。幾年之后,恢復高考。當時隋建國正在青島市的一個區文化館工作,文化館有個工人業余雕塑創作組,在那里他接觸到了雕塑。1980年,他如愿考入了山東藝術學院的雕塑系。

80年代初的中國正值文化啟蒙與尋根熱潮,“擁有學習山水畫背景的我從此立志要創造中國的現代雕塑。
在學校閱覽室里,我第一次接觸到歐美現代藝術的信息。我曾把臺灣《雄獅美術》雜志上旅法撰稿人呂清夫介紹畢加索以來的現代雕塑的長篇文章,連同插圖完整地抄錄下來,正好抄滿一個筆記本。”1984年,隋建國畢業留校。
從此,隋建國在雕塑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我是幸運的,我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雕塑比我的生命還重要”。
打開藝術命運的入口
1986年,隋建國30歲,作為最大年齡的考生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當時他已經有了家庭,比同窗室友大八歲。

“受國內外文化思潮的影響,我決定將自己的命運與社會的脈動相結合。1989年之前,社會文化中激進與保守、深刻與浮躁、欲望與禁錮多重矛盾沖突,導致了我精神上的苦悶與焦慮。”

1989年秋天,“我率學生進入天津薊縣山里打石頭。我在近似自虐的與石頭抗爭的狀態里頓悟:我一下覺得,這才是藝術。藝術是要拿生命,拿肉體來換的,你消耗了,它才會變成你想要的這個作品。”

由于不能擺脫內心深層的沉重與糾結狀態,《結構》系列最終被壓縮和強化,發展出90年代初期的《地罡》與《封閉的記憶》《記憶空間》等一組代表作。
這成為隋建國藝術命運的入口,也成為他一生藝術道路的基石。
走向世界的紅色大恐龍
1996年,隋建國第一次走出國門。
在大阪,一個策展人問他:隋先生,你們中央美院是個很好的學校,尤善于寫實,你怎么不用這套寫實語言來做藝術呢?
隋建國愣了半天。“一個心病成為我面對的新問題:我求學7年所接受的專業寫實雕塑訓練,以及我作為美院教師天天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的寫實雕塑系統,仍然是自己的創作禁區。這是為什么?”

一年后,隋建國的《衣缽》震驚海內外——那件鑄鋁材質的、巨大的中山裝第一次用寫實的手法,介入了急劇變動中的中國社會現實。“我用雕塑作品的形式將籠罩在中國人精神上的看不見的中山裝再現出來,使其成為承載百年中國革命文化精神的‘衣缽’。它成了一個容器,將歷史與現實裝在中間。”

隋建國意識到,最初要創造“中國現代雕塑”的企圖是一種虛妄,他開始第二次解放自己。復制,甚至挪用、借用他人的作品、手來做一件作品,形成新的社會文化層面的經典標本。
隨著2000年新的科技時代、消費時代的到來,隋建國創作出了《Made in China》,他的紅色大恐龍雕塑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視野中的代表之作。

隋建國成名了。他的雕塑作品相繼在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覽。這些作品,無論是中山裝還是恐龍,都成了他個人乃至中國當代藝術的符號。
一個人的雕塑之路
然而在功成名就的50歲,隋建國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恐慌。
2006年,隋建國已經成為中國雕塑在現代主義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人。在學生們給他組織的50歲生日Party上好像恍然警醒,
“我以前從來沒認真想過我的生命會有終點,但50歲生日的時候,我好像遠遠地看到了那個地平線。”他說,這一年,終于理解了魯迅坐在墳頭的那張黑白照片。”

這次警醒,他開始打量“時間”。
2006年的圣誕節《時間的形狀》誕生,隋建國將一段截斷的鋼條在油漆桶里蘸一下,每天一次,“開始的一兩個星期小球天天都在變化,后來就變得很慢,甚至看不出變化了,像一個小孩出生,等到我這個年齡就覺得有20年沒變了。
”隋建國出差,就交待助手來做,他專門準備一個本子,無論誰上漆都要簽名。“小球表面開始起皺,皺紋越來越深……”

“這是一件與我的生命直接相關的作品,雖然只與后半生相關。我將其命名為《時間的形狀》。它不僅僅是一個對象,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做了30年雕塑,但是到底什么叫雕塑呢?隋建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泥塑”在雕塑領域基本是一個被遺忘的小角落,到羅丹做泥塑人體為止,泥塑基本上做到極致了,在整個國際藝術界,“泥塑”基本上沒有意義了。但隋建國說:“我想把塑痕再找回來。”

2008年,隋建國完全拋開視覺控制,閉上眼睛用手捏泥巴,捏出什么就是什么,做出《盲人肖像》。

隋建國回憶起一件對自己影響深刻的事。
“1995年中國美術館的羅丹大展,我在美術館里仔細看了好幾天,真正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羅丹晚年的一些人體小雕塑,據說是一些舞蹈人形,跟早期《青銅時代》那種完美精到的做法完全不一樣,用中國人的說法是很寫意。
羅丹晚年眼睛越來越不好,鄧肯在回憶錄里講到羅丹為她塑像,做著做著就伸手在她身上撫摸,原因是他覺得只用眼睛是不夠的。我發現羅丹在晚年突然開始重視筆墨了。
羅丹是一個寫實技巧非常完美的藝術家,但是到了晚年開始這樣做雕塑。當時我覺得這個東西才是泥塑的精髓。”

隋建國用10年時間尋找將《盲人肖像》中“手”的痕跡細節放大的方法。直到2016年,找到用3D高精度掃描、高精度打印出來。“泥塑”多么原始的材料,經過這種最新的科技手段,居然還能這樣!這個發現讓60歲的隋建國興奮不已。
60歲,終于成為自由藝術家
2016年,60歲,隋建國從中央美院退休,他說自己終于可以做一個自由藝術家了。

“在我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能再明確不過地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素。但我還是試圖尋找到一種能夠自我支撐的藝術方法,賦予我所經歷的人生及面對的世界以某種形式,雖然我深知自己離此目標尚遠。”

“我是貧窮年代長大的,難免會有些家國情懷。”盡管隋建國努力想讓自己做藝術的過程純粹一些,卻始終無法避免對社會、對家國命運的觀照。
日復一日,時間的雕塑越來越大,越來越重。回首過往,也許他自己都沒意識到,每一個10年都會迎來一次人生的“叛逆”。時間不僅讓他留下了非凡的作品,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大藝術家”之路。
大藝術家?成長與探索時間
Q:你生活中獲取靈感的方式是什么?
A:在反復咀嚼、回味以前想法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想法。
Q:藝術對大眾的意義是什么?
A:藝術本身是人類文明當中的一塊試驗田。
Q:一句話定義偉大的藝術家?
A:偉大的藝術家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人。
Q:藝術之外,占據你最多時間的是什么?
A:對我來說就是,讀書。
Q:你的一面是藝術,另一面是什么?
A:雖然我是個藝術家,但我做的事跟科學家差不多,我覺得我是藝術家跟科學家的附體。
Q:你的人生信條是什么?
A:認認真真地工作。
Q:你最喜歡的時代是什么?
A:就是我這個時代。
Q:你害怕變老嗎?
A:我有焦慮,但我挺想知道,我變老的過程中我會獲得什么。
關于《大藝術家》
《大藝術家》——時代的旁觀者。
《大藝術家》第一季是由云圖傳媒制作的世界級藝術大師傳記紀錄片。第一季由云圖與小米科技聯合出品,小米NOTE2雙曲面支持實現。
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張曉剛、喻紅、丁乙、王廣義、Sean Scully、周春芽、楊福東、隋建國、羅中立、Michael Craig-Martin向年輕觀眾敞開心扉,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與人生轉折。
文字?趙成帥
編輯?YT大藝術家
圖片鳴謝?隋建國藝術基金會
- E N D -
原標題:《隋建國:貧窮年代長大的中國人,難免會有家國情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