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基本事實和政策建議

宋弘/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劉婉琳/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2020-02-18 14:45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長期發展趨勢和選擇。圖為2月10日,河北石家莊市井陘縣北良都村,北良都小學一名學生在家中利用網絡聽課學習。新華社 圖

當前,全國上下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全國多地教育部門陸續宣布中小學延期開學,全國多數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也暫停了線下課程。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為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積極組織提供線上課程,為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服務。

在線教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背景下的燃眉之急,但是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基于國內現實背景與微觀統計數據,并結合現有的高質量研究,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現階段“在線教育”進行討論:首先,基于國內大型微觀數據,對在線教育的可行性和實施基礎進行統計描述;其次,基于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討論信息化對學生學業成績和職業發展的影響;第三,分析在線教育可能面臨的困境;第四,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并討論在線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們希望,這些討論一方面可為當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在線課程制定提供短期思考,另一方面能就我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型過程中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長期建議。

一、在線教育實施基礎:互聯網普及程度

在線教育普及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各地區具有較高的互聯網普及率。從直覺上看,手機、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經非常普及。但現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為客觀描述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我們利用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統計。CFPS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負責策劃與實施,樣本覆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下通稱為省),目標樣本規模為16000戶,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為和中小學接收在線教育群體匹配,我們將數據樣本局限在至少有一位中小學生的家庭。統計發現如下:

首先,具備上網條件(定義為可以通過電腦上網或通過手機等移動方式上網)的家庭比例為89%。其中,有條件使用電腦上網的家庭比例為47.1%,有條件使用手機等移動方式上網家庭比例為87.9%。

其次,考慮到中國城鄉間及區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差距,為多維度全面刻畫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我們進一步將樣本劃分為城市和農村分別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城市樣本中,具備上網條件的家庭比例為93.3%,使用電腦上網的家庭比例為61.8%。而在農村樣本中,這兩項統計指標僅分別為85.6%和35.3%。

換言之,在農村樣本中,可以使用電腦上網的家庭只占35.3%。這一結果意味著近三分之二的農村家庭學生,無法利用電腦進行在線學習。我們還考察了不同省份間的互聯網普及程度差異,發現排名前三位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最后三位是甘肅、四川、貴州。

第三,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群體使用互聯網學習的現狀,我們利用數據庫中關于“上網目的統計”這一問題,同樣將樣本限定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我們發現,平時較高頻率(定義為:一周至少1至2次)使用互聯網,用在學習目的上的學生占比為44.8%,分城市和農村樣本的統計分別為51.6%和39.9%。換言之,農村學生中僅有39.9%的學生習慣使用互聯網來輔助學習。

圖1和圖2匯報了上述統計情況。總體而言,盡管我國整體互聯網普及率較高,但有條件使用電腦上網的家庭比例仍有待提高;尤其是農村地區,雖有85.6%的家庭可以利用手機等方式移動上網,但只有35.3%的家庭可以使用電腦上網。考慮到在線教育更多依賴于電腦進行授課,在當前的互聯網普及程度下,在線教育對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農村地區家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二、信息化對學生學業成績和職業發展的影響

信息化在教育中的應用是勞動經濟學研究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已有的實證研究以國外研究居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育信息化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早;另一方面,較多研究利用隨機實驗的方法在印度開展了有關電腦和網絡輔助學習的實驗。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勞動經濟學家Philip Oreopoulos等的定義,教育信息化包括下述幾類模式:(1)提供信息化途徑(例如為學生提供電腦和互聯網);(2)利用電腦軟件等進行輔助學習(錄播等);(3)基于科技的行為干預(例如給家長發短信等督促學習);(4)在線教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線直播課堂)。

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效果,現有研究存在意見分歧。部分研究發現,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學生成績,因為“線上名師”的質量和授課方式常高于傳統老師。也有研究發現,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學業成績沒有顯著影響或有負面影響,原因在于部分學生自主性較弱,常用電腦和互聯網玩游戲,減少了其有效學習時間。

基于中國的背景,本文作者新近發表于歐洲《人口經濟學季刊》(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的研究(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陸毅教授合作)發現,在中國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改革雖然對高校大學生短期內的學業成績沒有明顯影響,但卻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就業概率和入職工資,并通過培養他們的信息化技能,提高了他們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頻率。與本研究結論相關的是,諸多研究也發現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學生使用互聯網和電腦的技能,培養了他們對科技和信息的興趣,而這些改變,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和正面意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聚焦于“在線直播教育”這一細分的研究領域時,我們發現,大部分研究發現,在線課堂的效果不如傳統課堂。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副教授Eric P. Bettinger等人2017年發表于《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研究利用美國一所大學的數據發現,接受在線教學的學生,其學業成績顯著低于接受傳統線下授課學生的成績。美國西北大學教育與社會政策學院教授David N. Figlio等2013年發表于美國《勞動經濟學季刊》(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的研究則通過在大學微觀經濟學課程上進行隨機實驗,驗證了在線教育對學業成績的負面效果,且這種負面影響對少數族裔學生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尤為顯著。。

總結來看,第一,教育信息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異質性,現有的研究結論發現并不統一;第二,從學業成績角度出發,單純的在線授課形式效果不如傳統課堂;第三,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遠,關注學生長期職業發展和個人信息素質的培養,則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

最重要的是,現有研究發現,教育信息化的正面作用主要來自信息化課程中較高水平的教師、更合適的教學方式;負面作用主要來自學生利用計算機或互聯網進行娛樂,無法跟上節奏,無法熟練使用軟件和網絡等,特別是,這些問題對背景較弱的學生尤其嚴重。

三、當前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第一,課程質量方面:部分地區一刀切地制定政策,要求教師短時間內完成課程錄制或進行在線直播,一些鄉村教師甚至需要出門尋找網絡進行錄課。這種脫離實際的硬性要求不僅增加了教師的負擔,還會影響到學生接受的在線課程質量。

第二,網絡方面:近期由于多地企業及學校開展線上辦公與在線教育,互聯網訪問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寬帶網絡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峰值流量壓力。許多線上課程都出現了掉線、卡頓、語音延遲的現象,甚至出現了部分教師自己講了一節課、學生完全不在線的情況。

第三,學生主動性方面:部分學生,尤其是本身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游戲,課程效果堪憂。

第四,家長和學生身心負擔方面:部分學校要求家長監督每天打卡學習,然而許多家長,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家長基本不會操作電腦,這種要求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此外,長時間使用電腦或移動設備,特別是很大比例的學生使用家長的手機進行在線聽課,會對學生的視力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第五,上述問題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和學生來說更為嚴重,一刀切地推行在線教育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和城鄉間的教育不平等。

四、基于當前背景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建議

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由物質資本驅動向人力資本驅動的轉型過程中,政府和家庭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數字化產業正日新月異、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長期發展趨勢和選擇。但是,要真正有效、切實地實現由教育信息化提高人力資本紅利,依然任重道遠,需要相關觀念的改變,以及切實有效政策的配套完善。

以下是作者基于現有研究、微觀數據統計和現實觀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議:

就短期而言,首先,注意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在推行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群體要有的放矢、分類推行。例如,針對農村地區或網絡不發達地區,盡量減少使用直播形式的在線授課,可更多考慮使用現有高質量資源,尤其推薦其使用國家、教育部或相關平臺統一提供的,由優質教師統一錄播的課程。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地區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由于農村網速等帶來的不便,此外更可保證課程質量,也節約成本。

其次,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特殊群體。對學業基礎較差、家庭背景較弱的學生以及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學生,要特別關注,加強家校溝通,確保學生的學習狀態。

第三,推薦大部分學校統一直接使用現有平臺優質課程,而非強制教師單獨制作課程。對少數高水平學校,可鼓勵部分教師自愿進行在線授課或制作錄播。

就長期而言,第一,各省一級教育部門可考慮統一制作義務教育階段各課程的教學視頻,組織具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統一錄制。事實上,現有研究所發現的教育信息化的優勢,大部分正是來自其帶來的更優質的教學方式和課程資源。

第二,繼續推進信息化過程中,教育部門和學校需鼓勵和督促家長和學生更多將互聯網應用于學習和工作,而非只用于娛樂和社交,利用快速的不斷推進的信息化促進人力資本的提高。

第三,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群體。

在本文作者看來,教育信息化的目標,一方面是提高我國整體人力資本,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是通過網絡等信息化技術,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可及性,縮小地區和城鄉間教育差異,從而減小不同地區和城鄉之間的人力資本不平等。相關政策在制定過程中,需要特別考慮這一點,特別要謹防教育信息化可能導致的不平等加劇等問題

    責任編輯:李旭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稻城县| 城市| 元朗区| 瑞丽市| 松溪县| 绥滨县| 民权县| 景东| 嵊泗县| 芒康县| 东辽县| 吉隆县| 池州市| 南丹县| 久治县| 定襄县| 安顺市| 阿合奇县| 台北市| 华阴市| 甘谷县| 武定县| 陕西省| 宁南县| 芒康县| 南江县| 谢通门县| 和田县| 黔南| 冀州市| 四子王旗| 大安市| 稷山县| 邢台县| 邮箱| 唐海县| 台北市| 从化市| 长葛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