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國汽車和牌照的百年變遷史
汽車牌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法國。1893年8月14日,法國頒布《巴黎警察條例》,規定汽車必須懸掛印有車主姓名、住址和登記號碼的金屬車牌,成為了最早規范汽車牌照制度的國家。中國最早出現的汽車,是1901年經匈牙利商人從香港運至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國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牌汽車。而牌照的正式發放,則要等到民國元年(1912)了——彼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發放了黑底白字的001至500號車牌,拉開了中國牌照歷史的序幕。
那么韓國的汽車及其牌照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筆者旅韓期間曾對此產生莫大的興趣。2019年9月,韓國國土交通部正式啟用新的汽車牌照,完成了第四輪牌照更新。筆者也擬借此契機,一窺韓國汽車及其牌照的變遷過程。

19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西方傳教士和外交官的到來,他們自帶的汽車成為了朝鮮半島最早的“進口車”。但由于這一行為并未經過官方層面的程序認定,故一般并不將其視作朝鮮半島汽車的發軔。目前公認的說法是,1903年是朝鮮半島官方意義上的汽車“元年”。是年正值大韓帝國高宗皇帝即位40周年,美國公館通過大使阿倫(Horace Newton Allen, 1858-1932),以稱慶式典禮御車的名義將一臺乘用車(轎車)贈予皇室,是謂第一臺御車。按《仁川府史》,在稱慶式結束數個月后,該車才通過船載的方式由仁川港入境,并由牽引火車運至南大門。至于該車的型號,一說是1903年的福特A型,一說是1902年通用(GM)公司的凱迪拉克。遺憾的是,隨著次年2月爆發日俄戰爭,半島陷入水深火熱,該御車也在戰亂中遺失,至今未見其跡。
歷史上有跡可循的高宗御車,則是戴姆勒(Daimler)公司在20世紀初的皇家頂級轎車。據稱,戴姆勒公司在1910年共生產了10臺皇家頂級轎車,高宗的第2臺御車便是其中之一。據稱該車配備雙軸引擎,排氣量為3.309cc,動力為20馬力,可坐7人。目前全世界僅存3臺,是現存韓國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汽車。2006年,昌德宮御車庫曾展出過此車,韓國映像文化社此后出版了當時拍下的珍貴照片;2007年,該車被移至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院保存。

1907年,高宗皇帝之子李坧登基,是為純宗皇帝,其皇后乃純貞孝皇后尹氏。尹氏御車亦是戴姆勒公司的皇家頂級轎車,有推測稱其正是高宗的第2臺御車。而純宗皇帝本人的御車則為通用公司的凱迪拉克,7人座,排氣量為5.153cc,動力為31.25馬力。其車身飾有皇室紋章,內部鋪裹金黃綢緞。車身乃木材質地,外部涂漆。整體造型類似于馬車,符合初期汽車車型的特征。據稱,由于當時朝鮮半島內尚且無人能夠駕駛汽車,純宗皇帝的御用司機其實是一位日本人。1992年,韓國文化財管理局與現代汽車公司合作,從1997年開始耗時5年完成了該車和尹氏御車的復原工作。目前復原品二件均藏于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伴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當中的勝利,朝鮮半島的獨立自主權逐漸被日本吞噬。1906年,日本在半島設立統監府以求加快吞并朝鮮的步伐,而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修建道路。是年,統監府設立治道局,分管道路建設維修。從全長46公里的第一條地方公路——全(全州)群(群山)道路的完工開始,水原至利川、晉州至馬山等的道路陸續投入使用。這些道路為日后的汽車交通發展提供了保障。
與此同時,民間的汽車事業也呈現上升勢頭。案1906年5月15日《皇城新聞》的報道,漢城北松峴的權丙壽等人曾請愿創立汽車公司以開展運輸業務;同年9月6日的《大韓每日申報》中,則報道了漢城司醞洞的樸榮俊等人自己發明四輪機械車的事例。
朝鮮半島公共汽車(巴士、出租車)業務的發展則由日本人首開先河。1911年,居住在晉州的日本人江川申請駕駛一臺美國福特車用以承接晉州、馬山、三千浦間的客貨運輸業務,次年1月警務都批準了這一請求,并規定了具體運貸價格。同樣是1912年,日本人近藤、折井二人與親日派人物李鳳來聯合出資成立了“折井汽車商會”,該商會擁有福特T型轎車2臺,用于漢城范圍內的租賃服務。這也是漢城內最早的租車行業。不過,由于當時仍處于汽車業的起步階段,運輸服務尚未按照不同車型加以明確區分,加之福特T型的座位數不過6-8個,故從車型上來辨別是巴士還是出租車,這一點意義并不大。反而更有趣的是,從運輸方式來看,江川的汽車主要在固定區間內按照規定的路線來回,而折井商會的汽車則是在一定范圍內的無規律行駛。如此看來,江川的汽車更接近于巴士,折井的汽車更接近于出租車。

自此,汽車開始在朝鮮半島流行開來,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配套產業。如最早的汽車駕校“京城運轉手養成所”,到1917年為止便培養出了51名駕駛員。而隨著各個地方汽車業的崛起,朝鮮總督府也開始著手出臺與汽車相關的法律法規。如1914年,總督府制定“馬車取締規則”,其中規定商用車必須標明車牌號,同時要明示里程價格。次年,汽車的前后開始同時標示車牌號;到了1921年,隨著牌照的規格大小的統一,黑底白字抑或白底黑字的長方形牌照正式登場,并懸掛于汽車車身前后。

1928年,為了方便漢城內市民的出行,京城府廳從日本引入了10臺20座的公共汽車用于漢城內主干道間的交通。三年后,日本人楠本從日本獲取了最大的福特代理權后,在漢城仁峴洞附近購得2000坪土地,并建造了汽車制造及裝配工廠。該廠從日本福特工廠引入車架、引擎、變速機等汽車配件,用于生產核載20-30人的公共汽車。1940年,“朝鮮汽車車身工業組合”組織成立,但在日本殖民統治政策下并未取得多少實際效果。不過,隨著日本在二戰當中的投降,半島本土的汽車業終于見到了曙光。
韓國的第一輛國產汽車,是由國際車輛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于1955年生產的“始發”牌汽車。該車由美軍軍用吉普車的配件打造而成,配備4缸引擎,最高速度可達80公里/時。同年10月,該車在紀念光復十周年產業博覽會上榮獲最高榮譽大統領獎,自此“一炮而紅”。不僅價格翻了近三番,其后更是有500臺車輛被生產用于出租車行業。然而,彼時的李承晚政府擔心汽車過高的人氣會引起石油價格波動,故緊急制定了限制汽車數量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該車的銷售熱情。1961年,樸正熙發動軍事政變后,其又面臨著與大型巴士及卡車的競爭。次年,隨著日本尼桑旗下的藍鳥牌汽車進軍半島,“始發”牌汽車每況愈下,最終于1963年5月徹底淡出市場。

然而韓國國產汽車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下。相反,民間汽車業在更早以前便已摩拳擦掌、蓄勢待發了。首當其沖的,當屬一位從日本回來的韓籍青年——金哲浩。
1905年,金哲浩出生于慶尚北道漆谷郡一戶農民家庭,1922年渡洋來到日本大阪學習汽車、自行車零配件的生產以及其他機械產業技術。1944年,他回到韓國,于漢城永登浦創立了今日起亞汽車的前身——京城精工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公司開始生產“三千里”牌自行車;十年之后又開始生產小型三輪貨運車,就此在韓國汽車生產史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韓國汽車史上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便是鄭周永了。1915年,鄭周永出生于江原道通川郡,早年曾經營過米店、汽修鋪等。韓國光復之后,他靠汽車修理和建筑業起家,1946年創立現代汽車工業。1950年,現代汽車工業與現代建設合并;1967年,鄭周永重新注冊成立了現代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在韓國的唯一合作伙伴。而在二者合約結束之后,現代汽車也開始專注于韓國國產車的制造。就這樣,現代與起亞一道,逐步成為了韓國汽車業的龍頭支柱。

隨著國產車行業的不斷發展,韓國的汽車牌照也經歷了幾輪更新。下圖即直觀展示了1973-2004年韓國汽車牌照的外觀變化:

2005年2月,漢陽大學尹鐘榮(音譯)教授引入歐洲牌照樣式,設計了白底黑字的單行車牌,采用“兩位數字+韓文音節+隨機四位號碼”的形式。牌照大小亦有區分:以2005年2月為界,之前的車輛采用335*170mm規格的牌照,之后的車輛采用520*110mm規格的牌照。此即為牌照的第三輪更新,這一輪更新后的牌照則一直沿用至2019年9月。

按韓國國土交通部發布的“汽車登錄牌照基準”,第三輪更新后的牌照中的具體含義為:兩位數字代表車種,01~69代表小型車,70~79代表中型商務車,80~97代表貨車,98~99代表特殊車輛;韓文音節代表車輛用途,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表私家車,“?, ?, ?, ?”代表運輸用車,“?, ?, ?”代表租車服務用車,“?”代表物流用車。
上述牌照的組合方式,總共提供了約2200萬個牌照號碼。不過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加,所有號碼很快分配完畢,供不應求。據此,韓國迎來了文章開頭提到的第四輪牌照更新,即在第三輪更新牌照基礎上,將兩位數字增加為三位數字。這一變化使得可用號碼增至2億1000萬個。

讀者朋友若有機會去韓國大街,也不妨打眼一下汽車牌照,不僅可以直截了當地了解到該車的車種及用途,還可以大致判斷出該車的購買年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