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樣的“不出門”可診斷為精神疾病?
醫脈通
以下文章來源于醫脈通精神科 ,作者醫脈通編譯
導讀
平時長期不出門,或很少出門,則可能成為一種正式的精神障礙診斷。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病毒肆虐的非常時期,不出門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然而,平時長期不出門,或很少出門,則可能成為一種正式的精神障礙診斷。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一種嚴重而持久的社會退縮現象開始引起全日本的注意。這一現象被稱為「蟄居」(hikikomori),常見于青少年以及正在由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年輕人。蟄居最開始僅僅被視為日本的「地方病」,但近年來開始引發全球的關注,并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全球流行病學研究、臨床病例系列研究及媒體報道的證據。

診斷標準
大約十年前,研究者制定了蟄居的初步診斷標準,并開發了相關的半結構化訪談。近年來,學界在生物-心理-社會層面對蟄居有了更豐富的理解,認識到既往定義的局限性,有必要對其進行更新。
蟄居是一種病理性社會退縮或社會隔離,核心特征在于久居家中、足不出戶。被診斷為蟄居時,個體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a)長期待在家中,造成顯著的社會隔離;
b)社會隔離持續至少6個月;
c)社會隔離造成了顯著的功能損害或精神痛苦。
偶爾出門(每周出門2-3天)、很少出門(每周出門1天或更少)、極少離開單個房間可分別視為輕度、中度、重度蟄居。每周若有至少4天出門,則不符合蟄居的標準。
需評估社會隔離的持續時間。若個體存在至少3個月(而非6個月)的社會隔離,應視為蟄居前期(pre‐hikikomori)。
蟄居通常始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但三十多歲開始出現蟄居的情況也不罕見。全職做家務者及老年人若滿足上述標準,也可診斷為蟄居。
診斷關鍵點
以下四個方面有必要加以強調:
1. 作為社會退縮及社會隔離的軀體特征,長期待在家中的行為仍是蟄居的核心及定義特征。然而,新定義對出門頻率進行了澄清——即便并非完全不出家門,也可能符合「長期待在家中、造成顯著的社會隔離」的標準。
2. 新定義刪除了舊定義中「回避社交場景及社會關系」的表述。本文作者開展的針對蟄居的評估性訪談中,對方常常報告稱,自己幾乎沒有那種有意義的社會關系或社交,但否認自己回避社交。很多醫生不理解蟄居與社交焦慮障礙的區別,而缺乏對社交的回避是兩者的主要區別之一。
3. 應認真評估痛苦及功能損害。蟄居作為一種病理性現象,社會功能損害非常重要,但主觀痛苦卻不一定存在。本文作者開展的深度訪談顯示,事實上很多蟄居個體對自己的社交退縮心滿意足,尤其是在早期;很多人表示,遠離家門之外的痛苦現實為自己帶來了一種解脫感。然而時間一長,大部分蟄居個體開始感到痛苦,如孤獨感。
4. 新定義刪除了舊定義中的排除診斷標準,即診斷蟄居不需要首先排除其他精神障礙診斷。顯而易見,蟄居常常與其他疾病共病。本文作者認為,共病的廣泛存在增加了將社會退縮視為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一種可能是,蟄居對一系列精神障礙起到推動作用,類似于緊張癥及驚恐發作成為一些精神障礙診斷的標注。
如今,數字及通訊技術正在逐漸代替面對面的交流,而蟄居所得到的關注也可能越來越多。本文作者希望,上述簡化后的診斷標準有助于對蟄居開展標準化的評估,并鼓勵蟄居現象的跨文化比較。
文獻索引:Kato TA, Kanba S, Teo AR. Defining pathological social withdrawal: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ikikomori. World Psychiatry. 2020 Feb;19(1):116-117.
原標題:《什么樣的“不出門”可診斷為精神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