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價口罩合理嗎?趁人之危不是自由選擇!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口罩等防護品緊缺。關于防護品該不該漲價的爭論一如既往,毫不令人意外。一些人認為,賣高價口罩就是發“國難財”;另一些人認為,物以稀為貴漲價合理。有些自媒體打著經濟學的虎皮高呼“應該贊美那些發國難財的人”,更是吸睛。
為什么“應該贊美那些發國難財的人”?文章引用某知名媒體學人觀點,大致道理如下:
其一,即便乘人之危,那也是自由選擇。如沙漠中一杯水售價一萬元,那是你心甘情愿去購買的。
其二,阻止人們發國難財,會讓受災害的人處境更糟,沒有高價就沒有人愿向災區供給物品。
其三,高價有利可圖,才會刺激商家積極生產,增加所需物品的供給。
其四,高價消除了套利空間,若沒有高價,以低價獲得物品的人可以私下再以高價轉售獲利,即催生黑市等。
文章引用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的話說:“這些發國難財的人,是在救別人的命,他們應該得到一個獎章,而不是得到懲罰。”
是的,對于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對于簡單的自由主義者,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同意上述所有觀點。弗里德曼是這樣的人。要是在二十年前,我也會毫無保留地同意,因為那時我正沉浸于弗里德曼《自由選擇》之類的書籍,對價格機制迷戀不已。但今非昔比,對人的行為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刻,我就越不能贊同市場原教旨主義,越不能贊同簡單的自由主義。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問題在哪里?如果,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市場領域發生,人類社會所有的關系都歸結為市場交易,那么市場原教旨主義將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有問題,也早已被價格機制解決。但問題就在于:人類很多的行為,不是在市場領域發生的,而是在社會規范領域發生的。在社會規范領域,價格機制不起作用。
舉兩個假想的例子:
你去岳父母家吃晚飯,飯后掏出幾張百元大鈔放在桌子上,對岳父岳母說:“這是我今晚的飯錢?!蹦悴拢瑫е率裁春蠊?/p>
你去餐館吃飯,飯后叫來素不相識的老板,說:“你看我長得這么帥,交個朋友,這段飯錢給我免了吧?!蹦悴?,會導致什么后果?
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上面兩個例子中你的“行為”是符合時宜的。在岳母家吃飯,你處于社會規范的情景中,不是金錢交易,也無需現金交割。而在餐館用餐,你處于市場交易情境中,你是在購買服務,需要用價格激勵對方。這兩個假想的例子說明,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適宜”行為。人們在采取行動時,需要根據所處的環境,考慮其行為的適宜性。
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應該早已注意到這一點。他寫了一本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書叫《國富論》,論述自由市場的作用;但他也寫了一本不那么被人們關注的書叫《道德情操論》,論述人類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兜赖虑椴僬摗芬婚_篇,講的就是行為的適宜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馬歇爾,應該也注意到這一點。他在傳世巨作《經濟學原理》序言中寫道:“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家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的”,在第一章第一節又寫道:“世界的歷史是由宗教和經濟的力量所形成的”??梢姡袌鲈讨贾髁x的經濟學,不過是從斯密、馬歇爾那里拿走了半句話。
如果人們將自己的行為在市場領域和社會規范領域錯誤歸類,就會帶來糟糕的后果。不妨假想如下場景:你的汽車在街頭拋錨了,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向路人求助。
方式一:“嗨,伙計,我的汽車拋錨了,能搭把手幫我推一下嗎?”
方式二:“嗨,伙計,我的汽車拋錨了,能搭把手幫我推一下嗎?我會給你5元錢作為報酬!”這里,方式二和方式一的不同在于,在后面加了一句支付5元報酬的話。你認為采用哪種方式更可能讓你得到路人相助呢?
我曾在不同場合就此問過很多人,絕大多數人認為方式一更可靠。你是否也這樣認為?
這其實是在美國的一個街頭實驗,實驗結果表明,方式一確實能夠得到更多幫助,方式二通常會被人拒絕。原因在于,這是一個更應該被歸類到社會規范領域的問題,而不宜歸類到市場交易領域的問題。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樂于助人的天性,特別是只需要非常微小的代價就可以幫助到別人的時候,我們將樂施援手。但是,方式二把這一社會規范問題變成了市場交易問題,就會讓人要么覺得受了侮辱(不妨想象一下你的岳母見到你掏出“飯錢”時會是什么感受),要么就進入交易核算的考量之中(我的勞動才值5元錢嗎?)。
市場交易不僅難以適用于本應適用社會規范的情景,甚至市場交易本身也受到社會規范的限制。對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簡單自由主義者,自由市場是他們的最高信仰。但微觀經濟理論大師魯賓斯坦曾有觸及靈魂的一問:有兩個經濟體可以選擇,一個經濟體是自由市場經濟,一切都靠價格競爭;另一個經濟體是叢林經濟,一切都靠拳頭(武力)大小來解決?,F在,你手中有1元錢,其他每個人人手中有100元錢,你拳頭和每個人的拳頭一樣大,請問你愿意選擇進入哪個經濟體呢?我不敢保證你的回答是什么,但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的回答是:寧可放棄自由價格競爭的市場經濟,選擇武力競爭的叢林經濟。
寫了這么長,讀者朋友可能會覺得我已經偏離主題十萬八千里。其實不然,這長長的論述旨在說明,如果人的行為只有市場交易這一面,單純從市場領域考慮人的行為,那么價格機制毫無問題,肺炎橫行而口罩天價也極其合理;但如果人的行為不只有市場交易這一面,那么就不能單純從市場領域考慮人的行為,所謂自由市場價格機制也可能是有問題的,口罩天價(所謂發國難財)將是不合理的。
更具體地,我針對“應該贊美那些發國難財的人”所持的四大理由逐一批判。
其一,趁人之危不是自由選擇。面臨強盜的匕首,要錢還是要命?這不是自由選擇,大家有共識。在沙漠中生命垂危,傾家蕩產買下一杯水,也不是自由選擇——但那些還停留在經濟學1.0版的學者會不同意,他們認為這也是自由選擇。其實,早在20世紀初自由主義哲學家霍布豪斯就批判過這種所謂的“自由選擇”了。他舉的例子是,一個人掉下山崖無法逃生,這時你對跟他討價還價,“你若將全部家產給我,我就給你扔根救命的繩子下來”。看起來,這是“自由交換”,實際上,不如說是赤裸裸的威脅。一個在危險中的人,除了保全自己已別無選擇,他實際上沒有選擇空間。因此,趁人之危不是自由選擇!我曾在自己的著作《行為和演化范式經濟學》(第五章第三節)中引用霍布豪斯的例子對此專門論述。
其二,沒有高價就沒人愿向災區供給物品,這錯得離譜。只需看一看,人們向災區的捐贈熱情,就知道這錯了。事實上,我們從沒有觀察到,世界上任何一地發生災害疫情之后,是靠高價格來解決物品供給問題的。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的確是價格作為信號來引導供給,價格之外也缺乏其他信號。但災害疫情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再是正常的市場環境,在人們的心中這已經進入社會規范或者道德領域,災情疫情就是信號,無關價格。面對災害,政府的口號是“不惜代價”,社會的口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們的思維都已經不再是經濟計算模式。倘若有人此時喊出“趁機賺他一把”,必然被唾沫淹死。真實的“人”行為就是這樣,他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經濟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的真實的“人”。
其三,高價刺激商家積極生產,并不全對。價格是引導生產的信號,價高意味著旺盛的需求,故廠商開足馬力生產。但價格不是唯一可以引導生產的信號,若有準確的需求信息,即便沒有高價,只要能保證正常利潤,廠商同樣會生產。事實上,像災害這種短期沖擊,對生產的刺激是有限的——短期沖擊意味著廠商并不會擴大生產規模,不過是讓工人加班加點而已。讓工人加班加點,會增加額外的成本,只要這部分成本得到補償,工人加班加點就可以實現(這里,我們直接忽視了現實中觀察到的一些工人為災區疫區保障而自愿加班加點的情況)。實現這一點可能需要口罩合理漲價(以維持正常利潤),但不是天價。刺激商家積極生產只需正常利潤即可,而不必天價。災害終將很快過去,災害沖擊帶來的天價只會轉換成企業偶然所得的利潤,不會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張。
其四,高價消除了套利空間,是的,但同樣會帶來其他問題。1.0版本經濟學認為,需求決定價格,需求旺盛必然需要價格高漲方可阻止黑市黃牛等。在一個自由市場上,價格漲落本身是信號,這毫無疑問。但災害疫情的沖擊下,資源的配置已經不再完全取決于市場,社會規范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防護用品的供給一方面由市場力量驅動,一方面由道德和社會規范力量驅動。口罩天價只會讓經濟力量排擠出道德力量:人們的捐贈機會成本高了,因而捐贈意愿下降了;接受捐贈方的腐敗動機提升了;投機牟利或適應預期而囤積防護品,反而讓防護品更加短缺。
鼓吹“應該贊美那些發國難財的人”,本質上是主張極端地依賴市場來解決災害疫情導致的物品短缺問題。這與我們的社會規范恰恰極其沖突。天價防護用品,意味著只有腰包鼓鼓的富人才能得到,難道窮人就白白等死?這多么類似魯賓斯坦那觸及靈魂的一問。當然,窮人不會白白等死,為了生存他們會選擇武力搶奪——迄今為止的市場經濟學,都忽視了人類在競爭中對非經濟手段乃至暴力手段的運用。
社會規范本來就是為了平息人類的陰暗行動而存在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相當于一個社會契約:今天你們受災我們支援你,我們相信明天我們受災你們也會支援我們。
發“國難財”是對這種社會契約的破壞。它意味著,今天我們受災你們趁機敲了我們一筆。但是,明天你們受災了,咱們怎么計算?
最后,有必要說明,不可以發國難財不代表防護用品不能漲價。正如我在前面講到,工人加班加點生產是有額外成本的,價格要補償這一額外成本才是合理的。補償成本帶來價格上漲理所當然不應算發國難財。那么口罩這樣的防護用品在疫情時期究竟怎么定價才好呢?經濟學當然會考慮其成本核算,但社會規范其實給出了一些更簡單的規則。就如我的一個不懂經濟學的朋友說:“漲價一倍兩倍還可以,但漲十倍二十倍那就太離譜啦,良心大大的壞了。”
看來,只有經濟學知識并不夠,還得多一點常識。
(作者董志強為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出版有《合謀與公司治理》《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理性的邊界》《議價與市場行為》《行為和演化范式經濟學》等專著和譯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