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者鄉村調研|榛子與烤煙改變了東北貧困村
【編者按】
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全面落地實施期,對鄉村的實地調研顯得尤為重要。
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刊發一組“學者鄉村調研報告”,邀請學者從產業扶貧、鄉村治理、村民就業、鄉村養老、鄉村教育等多個不同維度深入觀察和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希望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我本次調研的是吉林省柳河縣安口鎮良種場村,該村是吉林省首批劃定的貧困村。
良種場村常年以傳統種植業為生,經濟作物種植較少且機械化作業程度較低,種植勞動的主力軍以中老年為主,五成以上的農戶年平均收入不足萬元。另外,村內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如道路不暢、照明燈缺失等問題嚴重降低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村內基本無產業進行投資發展。
2016-2019年,良種場村通過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選擇發展榛子種植與煙、苗木產業,農民全面提高收入,全村實現脫貧。本次調研旨在考察良種場村基礎設施改造手段、產業扶貧模式以及產業脫貧路徑。
產業扶貧的探索
良種場村位于吉林省柳河縣安口鎮西部,距鎮政府3.5公里,距縣城22.5公里。2016年,良種場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全村119戶440人中有22戶貧困,總計62人,占總人口的14.09%。2019年底實現脫貧摘帽。
良種場村的脫貧之路以基礎設施改造為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實現由傳統種植業(橘子、南瓜等)向特色農業轉型,先后發展了以種植榛子、烤煙、苗木以及草莓為主的特色產業,目前22戶貧困戶全部具有長期產業作為家庭收入穩定來源。
1.先改善基礎設施
近3年來,良種場村累計投入200多萬對良種場村的路面、路燈、墻體等軟硬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
在硬件基礎設施(如街路)建設方面,良種場村率先投資70萬元鋪設柏油路5500平方米,為引進產業、吸引投資提供基礎條件,投資20萬元重新修葺邊溝1600延長米,完善道路排水系統。此外,還先后投資8萬多元為村民維修所有田間作業路。幫扶單位出資5萬幫助村民完成全覆蓋式自來水改造工程,實現了安全飲水的目標,同時投資25萬安裝52盞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為方便村民夜間出行提供方便。對于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而言,主要幫其住房進行評估,重點對D級危房進行改造,對C級危房進行修繕,使貧困戶家居環境大幅度提升。

改造后的村委會大樓
在軟件基礎設施(如文化等)建設方面,良種場村投資8萬元對村里的墻體進行統一粉刷,斥資10萬修建了1000余平米的休閑娛樂文化廣場,還建立了標準的村衛生室、圖書館等。同時,幫扶單位還投入7萬為良種村的大街小巷栽植了大量的花卉樹木,并為其統一安裝了花卉圍欄,每到夏季花香四溢、蜂飛蝶舞的場面吸引了大量周邊城市居民前來踏青短游,綠色、環保、生態成為了良種村的新名片。

村中的文化宣傳墻。
2.產業扶貧模式探索
在基礎設施改革完善基礎上,良種場村通過產業扶貧路徑實現脫貧摘帽目標,主要路徑方式如下:
(1)依托合作社發展榛子產業
安口鎮園豐合作社是榛子種植項目的發源地,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集中連片
榛子生產基地。2018年,幫扶單位出資3.6萬元為良種場村13戶有發展大果榛子種植意愿的貧困戶提供每戶5畝(共計65畝)大果榛子種苗,并幫助其加入榛豐合作社,無償提供田間管理指導,實現“樹上結榛果、樹下育榛苗”的雙項產出。目前全村種植大果榛子200余畝,預計4年后,每戶年可增收1萬余元。下一步借安口鎮組建吉林安口大榛子產業合作聯合社為契機,打造種苗工廠化、深加工工廠化、市場規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這種依托合作社發展型的扶貧產業模式一方面能夠借助較為成熟的產業技術和理念,降低了農戶的試錯成本,縮短了獲取收益的時間成本,產業具有穩定性;另一方面,該模式能夠提高合作社產業鏈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縣域產業一體化的發展,同時縮小鄉鎮之間的發展差異。
(2)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煙、苗木產業
2018年,良種場村種植烤煙面積達7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50%,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全村僅烤煙一項收入達300多萬元。選擇烤煙產業作為良種場村脫貧產業主要出于以下三個方面考量:在資源優勢上,一是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全年日照充足,土壤以黃棕壤為主,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優質煙葉生長;二是耕地資源豐富,地勢平坦,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適宜煙稻輪作;三是具有良好的種植基礎,良種場村一直有種植煙葉的傳統,多年種植烤煙經歷造就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種煙能手,為推進烤煙產業提供人力資源。
在市場效益上,煙葉生產是唯一實行合同訂單收購的農產品,也是當前唯一保留農業特產稅的農產品,其價格不受市場因素干擾,風險系數低,收益相比其他經濟作物明顯。在銷售路徑上,目前我國煙葉生產屬于國家專控,在嚴格計劃種植合同訂單式收購的大環境下,只要煙葉質量達標,銷售路徑有保障。除烤煙外,依托自然資源優勢,部分農戶還種植了云杉、紅松等苗木約30畝,戶均純收入2萬元以上。通過分析發現,依托資源稟賦發展型的脫貧產業是立足于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區基本條件實現農戶收入增加。該模式具有普適性和推廣性,各貧困地區應深刻剖析地區資源條件優勢,挖掘能夠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特色的產業,使之成為產業鏈建設的主攻方向。

農戶收割煙草。
脫貧路徑思考
良種場村以基礎設施改革為基礎,產業發展為路徑,歷經三年的“雙管齊下”,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的目標。良種場村的脫貧案例在基礎設施改革及產業發展選擇上為脫貧路徑提供了思路與參考。首先,在基礎設施改造方面,要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一方面投入資金對道路、房屋等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改善村民基本生活條件的同時為產業發展提供現實路徑;另一方面要將文化等軟實力建設融入現實生活中,提高百姓的思想意識,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硬件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其次,在產業扶貧路徑方面,良種場村兩方面可供參考:其一是充分利用和開發青山碧水資源,讓青山碧水成為金山銀山的加工車間,這不僅是現代生態文明的思想,也是立足特色產業發展的根本;其二是利用“產業融合扶貧”工程,充分發揮企業或合作社在管理、銷售、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圍繞農產品開展規模化種植,結合資源特點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產業扶貧取得成效。這兩種產業脫貧模式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推廣性,能夠為其他產業扶貧地區提供參考。
問題與不足
1.種植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良種場村發展的榛子、煙草等經濟作物的首要目的是完成脫貧任務,這一目標的實現對專業化、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并不高。未來農民想實現進一步的增產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一方面需要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形成適度規模化的種植體系,充分利用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耕種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2.產業特色尚待進一步挖掘。無論是榛子產業還是烤煙產業的發展都具有資源普適性,也就是說滿足種植特點的地區皆可通過該產業路徑實現增收,但如何能夠在眾多產品里突出本地產業或產品的特色,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3.旅游產業體系需要進一步構建。脫貧前良種場村不具備開發旅游產業的條件,隨著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的不斷完善,村內環境整潔一新,柏油路的鋪設也為游客的來訪提供了交通便利,但缺乏農家樂等能夠提供食宿的條件,目前只能吸引短途踏青的城市居民,旅游產業對良種場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小。另外,對于榛子林、煙草林等種植區域尚未對外開放,沒有形成觀光的獨特風景線。
展望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共同解決,宏觀層面主要構建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架構,微觀層面主要解決具體可操作性問題。
對于提高種植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機械化,可以通過企業人才進駐教授農戶如何解決種植中出現的問題,或者選出具有種植經驗的農戶進入種植大企業進行培訓,服務于村內其他種植者。規模化與機械化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在確定適度經營規模的基礎上,采用統一機械化種植作業,既能提高種植效率,又可以解放勞動力。
對于產業特色的挖掘,要從地區特色出發,打造地區特色的榛子品種,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的同一產品,其產品質量,所含營養成分等均有差異,可以立足榛子的某一特點打造宣傳,為可持續發展鋪路。
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構建,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服務人群、旅游特色等,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利用產業發展打造產業園的觀光旅游、采摘旅行等項目,逐步打開旅游行業的市場。
(作者許蕓鷺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