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丨王曉晨:只有在角色當中,我才敢面對自己的情感
這一陣,王曉晨參演的兩部電視劇先后播出,《精英律師》和《還沒愛夠》。此前,她與胡歌主演的《大好時光》,與張嘉譯合作的《我的!體育老師》都是熱播一時的劇集。她的熒屏形象多是颯爽活潑的“話嘮”姑娘,不由得讓人覺得,或許這都是王曉晨的本色出演。但王曉晨笑稱:“我本人確實是挺颯的,但我不是話嘮,我本身我不是很愛講話的一個人。”相比許多天然表達欲旺盛的表演者來說,王曉晨自認小時候懷疑過自己是否適合成為演員。


王曉晨9歲就離家學習戲曲,沒有父母在身邊照顧陪伴,在養成極強的自律性的同時,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也時刻伴隨著她。提起兒時那段經歷,她坦言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讓自己自我保護特別強,內心的孤獨感也沒有辦法消除。“坦白說,從小離開家,對于小孩心智的成長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不想特別官方說我怎樣獨立怎樣學到什么,我必須說真話。”
“我覺得從小在我最應該感受愛的時候,我沒有那么容易去感受到愛。所以長大以后,別人對我的好,我會無限放大。但同時那段經歷也真的影響了我一生,就在我一生當中我不會依賴誰,當問題出現之后,我首先會想我當下應該怎么辦。我是一個先解決問題,再消化情緒的人。”
“先解決問題,再消化情緒”的這份理性,在王曉晨看來,是習慣所致,但她實際上是個很感性的人,強行抑制自己的感性,理性解決問題,甚至忽略自己的情緒,對她來說當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是特別容易有情緒的人,但是我可能讓自己先去想事情怎么辦,這個過程中,想著想著都已經忘記情緒了。”她想了想,補充道,“我真的忘記我多久沒有哭過了。”
從小缺乏的安全感,讓王曉晨一開始很難徹徹底底把自己“丟出來”。考上上戲的第一年,都不談塑造角色,表演系學生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解放天性。但王曉晨很難坦然做到把自己內心的東西外化給別人看,她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專業,甚至想過輟學。“我特別不喜歡把自己內心的東西外化給別人看。”可是隨著對表演藝術了解的深入,王曉晨卻漸漸愛上了演戲,因為她發現原來戴上舞臺上的面具后,隱身于一個個角色身后,她終于可以肆意而安全地表達情感。“我只有在角色當中,才敢面對自己的情感,但生活當中,我不是的。”

【對話】
澎湃新聞:先聊一下《還沒愛夠》姜小汐這個角色,她身上什么特質是一開始就有打動你?
王曉晨:我坦白說,剛開始接到劇本的時候,就覺得她跟我好多年前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我看完這個就覺得其實還是挺寫實的。進了組之后,導演進行了二度創作,可能跟我之前看的劇本還是有點不一樣了。
澎湃新聞:你指和你之前的經歷有點相似,是說可能你也經歷過一段不告而別的感情?
王曉晨:是的。我是覺得不管一段感情面臨什么樣的結果,又或者面對什么事情,兩個人都一定要好好溝通,好好說,你不能用傷害的方式去處理,因為很多事情結果其實不那么重要,你所選擇的應對方式才重要。《還沒愛夠》里面,我很喜歡一句話,5年之后,姜小汐又碰到前男友時,她說我想明白了一點,“沒有人帶著愛去結束一段關系,也沒有不痛苦的分手方式。”可能時過境遷之后,我們學會了接納和坦然,但在當時,我們在那個年齡,格局也就那么大點。

澎湃新聞:這個故事主打了一個“恐婚”概念,這個可能這幾年年輕人是討論比較多的。你自己是怎么看待“恐婚”的,包括自己有過“恐婚”的階段嗎?
王曉晨:我覺得結婚也好,恐婚也好,還是分時間段和當下的心境。你比如說我在20出頭和快到30歲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又比如說,如果你遇到一個不太對的男朋友,你可能會恐婚,因為你覺得跟他在一起你看不到未來,你一定會輸的,你已經看到結果了。但當你遇到一個對的人之后,就沒有什么恐婚恐戀,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對的的: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前提還是要遇到對的人。
澎湃新聞:這次跟韓庚是首次合作,在表演和合作上有沒有一些需要去磨合的地方?
王曉晨:我覺得韓老師的表演一直都是比較平穩的那種,我碰到這樣的男主,可能就需要活潑生動一些,和他的表演方式拉開一個距離。

澎湃新聞:《精英律師》里面,你跟田雨老師的對手戲特好玩,他本人的表演方式是很喜劇的,跟他對戲,需要調整自己的表演狀態嗎?
王曉晨:喜劇表演對于我來講是最擅長的,為什么說擅長,是因為它離我本人遠。遠的東西好表演,但越是離自己近的東西,越不那么好表演,因為最難演的就是自己。遠的角色,你去塑造就好了,但當你去演自己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什么樣的?我應該怎么演?其實演員有的時候是這樣,比如說我,我只有在角色當中,才敢面對自己的情感,但生活當中,我不是的。
澎湃新聞:是說演和自己像的角色要把自己“剖開”嗎?
王曉晨:是的。這個很難。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有的人他能本色出演,他演誰可能都是這樣子的,但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把自己剖開給別人看的人。大家覺得你在電視上這么開朗,這么活潑,這么霸道,是不是本人性格也是這樣的,其實完全相反。
澎湃新聞:15歲考進上戲,是那時候就意識到自己還挺喜歡表演的,我要做這事兒,還是在成為演員之后,才覺得這份職業挺好的?
王曉晨:當時讀上戲的時候,其實我也沒有想明白要干嘛。要去演戲,要當明星,或者我要當一個什么樣的演員,不懂。我考大學才15歲,對于未來是一片憧憬,又是一片迷茫,一切都是新鮮的,沒有那么多規劃。包括我小時候學京劇也是,都是被安排的。但是我考上上戲第一年,就覺得我不適合這個專業,我甚至都想,要不然就輟學算了。因為我是一個內心世界很豐富的人,但我特別不喜歡把自己內心的東西外化給別人看。但上學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天性解放。所以在四年的學習當中,我其實還是蠻痛苦的,我真的非常懷疑自己是否要做演員這行。但大學畢業,順理成章到了北京發展之后,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如果我在這個行業里面要走10年的話,我得問問自己,我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那時候我覺得,我還是想當一個有作品的好演員。目前來講,我覺得我還是積攢了一些作品,然后是不是好演員,這個事情自己也在一直努力。

澎湃新聞:對于“好演員”,有沒有一個你自己的定義?
王曉晨:當然,首先品德是很重要的,大學那時候就說做演員先要學會做人,我覺得好演員要有基本的道德素質,這是最基礎的。然后演員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一定的文化修養。
澎湃新聞:從小學戲,需要你很小就開始獨立生活,能不能給國內年輕人一些建議?
王曉晨:我說實話,我沒有辦法給任何人建議,因為大家的經歷不一樣,大家的人生都不一樣。你沒有辦法去參與或者指點別人的人生。別人經歷的事情,你永遠都經歷不了;你自己經歷的事情,別人也經歷不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人生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大家還是隨心所欲吧。自己想做什么事情,自己認為什么樣的路是正確的,放手去做吧。喊再多口號,然后大家感受不到,其實也是無效的。我只能就是說趁年輕想愛就去愛,想經歷經歷, 你一定要摔了跟頭,一定要去經歷一些事情,你才能夠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