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出門的春節長假,讓行家精選的旅行書陪你好好過年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熱鬧的春假長假里,如果你沒有選擇奔向遠方,沒有任何出行計劃,同時覺得宅家上網顯得索然無味的話,那么,就靜下心來讀幾本書,為浮躁了一年的心靈補充養分吧。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此次誠邀知名學者、作家、媒體人和旅行達人,分享他們的精選讀本,看看這些愛玩又會玩的行家們是從哪里找的靈感,又有哪些心得體會?
(推薦人以名字拼音順序排名)
btr (作家、翻譯)

《桑貝在紐約》[法]讓-雅克·桑貝 繪,任凌云 譯,2019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桑貝在紐約》并不是一本旅行書,但它可以是——假如旅行書的意思是激發我們對于某個遙遠地方的想象,而那些想象又將如同鏡子,反過來揭示我們自己究竟是誰。
桑貝畫的紐約,想象多于觀察。他用門和窗暗示觀看的視角;他運用尺度的夸張效應,把超級大都市里的人們畫得超級渺小;他用細致入微的筆觸述說宏大無邊的主題;他關注那些在某個瞬間可以重新變成孩子的大人。就這樣,帶著超越時間的懷舊感和爵士樂式的韻律,桑貝把紐約變得新奇而出人意料。
樊森 (“樊森的酒店lab”創始人)

《機場里的小旅行》, [英] 阿蘭·德波頓 ,陳信宏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8月
關于旅行主題的閱讀,我一般都是買旅游導覽書、旅行雜志或和歷史人文有關的書籍。多年來,令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阿蘭·德波頓文集里的《旅行的藝術》《機場里的小旅行》。他的寫作視角和個人經驗非常特別,機場一般是我們匆匆路過的地方,如果在里邊停駐一個月看別人匆匆而過的視角很獨特,讓我覺得很好奇。
黎瑾(lonely planet內容策劃及中文作者)

《天真的人類學家》,[英] 奈吉爾·巴利 著,何穎怡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我最喜歡的書是《天真的人類學家》,這其實是一本人類學者的筆記,但也可以將它看作一本充滿英式幽默的游記。作者奈吉爾·巴利在書中記錄了他在喀麥隆的多瓦悠人村落兩次進行田野工作的經歷,足以打破好些旅行者對非洲原始部落的異域情調懷有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也將非洲生活的乏味、災難與敵意——很多旅行書回避或者美化的非洲真實一面——展現在讀者眼前。
最有意思的是,即便在閱讀完巴利面對過的重重困難之后,因其妙趣橫生的文筆與故事,非洲反而顯得越發生動、迷人,更加吸引人想去一探究竟,至少要走到多瓦悠人面前問候一句“今日你的天空可清朗”。
令狐磊(文化力研究所所長)

長岡賢明/D & DEPARTMENT,出版策劃:文化力研究所,中信出版集團·雅信
2009年開始創辦《d design travel》(中文版《d設計之旅》)Mook,倡導溫和而輕松的旅行。作為一個思考者和行動家的設計師長岡賢明,看到流行設計、大量制造為社會帶來嚴重的弊病之后,深入考量一件商品存在的價值,并從收集舊貨的興趣中,思考何謂“正確的設計”。《d設計之旅》中文版已經出版7冊,既有京都、東京、沖繩、奈良這樣日本大熱旅游地,也有岐阜、福岡、山形這樣的不為游客熟曉的旅行新地。想要透過設計的角度來如解剖的方式探索未知的地方(或者是自己以為很熟悉的地方),《d設計之旅》就是這樣的獨特的旅行讀本。
樓學(lonely planet中文作者、知乎旅行話題優秀回答者)

《印度,漂浮的次大陸》,郭建龍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
在大多數人對印度的印象還停留在貧民窟、性犯罪、扒火車等等充滿偏見的陳詞濫調時,郭建龍已經親自丈量了印度這片土地,并通過個人的旅行經歷把一部恢弘又瑣碎的印度史整理得非常有趣。理解印度歷史的一大難點,在于這并不是中華文明體系下那種長期大一統的、偏向于單線程的歷史脈絡,而總是在各個不同的地點——印度河沿岸、德里、德干高原、泰米爾或是開伯爾山口——發展出無數支線任務,并時而匯聚,時而分散。
盡管在部分歷史觀點上不能使人認同,但作者在整理和闡釋史料方面做出的努力仍然頗值得敬佩——哪怕是直到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梳理印度那些彼此關聯又非常細微的歷史,并對應上真實可看的歷史遺跡,也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陶立夏(作家、翻譯)

《尋隱日本》[日]白洲正子著 , 尹寧、小米呆 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
十多年前去奈良旅行,走熊野古道,從吉野山前往那智山青岸渡寺。彼時我對這個地區的歷史一無所知,初衷只為領略吉野山一目千本櫻的盛景。但最終留在我記憶里的,是走在參天巨木間的石道上時空氣中涌動的氣息。感覺自己像行走在某種龐大的巨獸的表皮上,吉野山就是擁有這種動物般的生命力,你能聽到它的呼吸與心跳。直到讀白洲正子的這本《尋隱日本》,才明白日本這些山川的生命力來自何處: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的朝拜與仰慕,使這片幽靜的土地愈顯珍貴高遠。作為影響了數代日本藝術家審美的大師,白洲正子在這本“本格派”的行記中記錄下許多尋訪“隱莊”即隱秘之地時產生的個人觀點,它們來自對無聲大美的直覺,更來自對當地人文歷史詳盡的了解。
湯惟杰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英]阿諾德?湯因比 著,司佳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這次從舊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湯因比目睹了一個歷史悠久、擁有新的發展活力的中國,更對他加深對亞洲各文明的理解帶來了重要幫助?!?而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湯因比在書當中(38章《被“綁架”的行李》)所講述的他坐船甫抵上海行李箱子就遭竊的故事,這章末尾他暗示是同船的德國公使“綁架”了行李,這故事不知有沒有其它材料里提到過,讀來頗為好玩。我想這背后應該不會是純粹的偷竊財物,或許德國人懷疑湯因比擔負了某種秘密外交使命。這無疑使這位大學者的游記帶上了一層懸疑小說的色彩。
聞佳 (“艾格吃飽了”創始人)

《河童旅行素描本》,[日] 妹尾河童 著,姜淑玲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妹尾河童,很像個日本版的老頑童,但是非常有禮貌的那種。他很擅長去當時日本人不敢去的地方,比如印度,他會感慨:“哎呀聽說印度很臟啊日本人去了就要拉肚子啊”,然后把自己住的酒店房間、火車車廂、逛的小店、吃的飯館,都用素描畫下來。每次他會畫兩張,一張,是房間的俯視圖,非常詳細,詳細到臺燈旁邊有個小花瓶那類細節,你也能在俯視圖上看得到,另一張,就是你走進這個房間能看到的那個畫面,幫助你看這個房間長什么樣。一邊畫圖,他一邊會講自己在酒店遇見的店員是怎樣的,在火車上的和鄰座大叔如何交談,去過的澡堂又是怎樣的,最后,到底有沒有在印度拉肚子?
在沒有社交網絡的年代,妹尾河童的旅行筆記系列是真正給讀者幫助的。而現在看,就是一種情趣:從作者盡力還原的現場,和描述中,想象他旅行中瑰麗的畫面,那些有趣的人和事,聽他直白地發表一個直爽日本大叔的感嘆,非常愉快。
張樸(作家)

《德國人不意外》 Adam Fletcher 著 高霈芬 譯,創意市集出版(中國臺北),2019年6月
在香港機場的書店隨意買的書,盡然非常好看,活潑,幽默風趣,從一個在德國生活多年的英國人的眼光和視角入手,為我們剖析了德國人的性格和生活文化習慣,深入淺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更快了解德國和德國人的好玩的書,不賣弄,但也一針見血。去德國前,尤其是要去德國常住的人,可以找來讀一讀。
左小朵(《環球人文地理》刊系常務副總編)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慶》,一筑一事 著,四川美術出版社,2019年11月
假如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并不僅僅只是流連于咖啡館和熱門景點,也不需要自以為是的大眾點評,你所感知的街道、語言、習俗、建筑、交通,反而是城市最鮮活的日常。在《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慶》這本書里,你看到的不再是"網紅"重慶,而是一個八百年來依然日復一日生機勃勃的山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