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圍爐夜話 | 生不生孩子,兩代人可能得聊上三頓年夜飯
【編者按】
又逢一年辭舊迎新時。此刻不論你身在何處,相信都會與家人團聚、和老友重逢。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家鄉,你會有什么發現和感觸?難得的相聚,大家坐在一起又會聊些什么?
2020年新春之際,澎湃新聞推出“圍爐夜話”專題。區別于浮光掠影式的簡單記錄和宏大敘事,我們希望呈現的、似乎是碎片般的景象,但又意味深長,蘊含著這個國家的另一些細節。
文 | 宗城
編輯 | 俞詩逸
逢年過節,出去奮斗的人會從大城市出發,回到最初的起點。小時候,是大哥、二哥獨自回來,長大了些,大哥娶了嫂子,帶回來一個哇哇大哭的寶寶,年夜飯的時候,寶寶就是飯局的焦點,留得二哥一人,受到父母、親戚的催問。
“什么時候娶個媳婦?”“最近有沒有鐘意的女仔?”
等二哥真的娶回媳婦了,問題又變成:“什么時候要個孩子?”
這方面,母親催得不緊,倒是親戚家問得勤快。親戚家的婆婆勸二嫂:“阿妹啊,快點生個仔!錯過黃金生育期就麻煩哋!”
她從宗族觀念、現實利弊等角度苦口婆心地告訴二嫂生仔的好處,二嫂應付道:“知道啦,婆婆!”轉頭,她到陽臺苦笑說:“我最怕親戚問起這些了!”
父母年輕時:生育是天經地義
母親年輕的時候,并不苦惱生育這個問題。或者說,對她來說,結婚、生子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并不需要懷疑。
說起來,父親和母親的結合,并不是因為多么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兩個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歲數,想有個人陪,就找個親近的人把這婚給結了。
那時,我父親剛剛失去親人,又錯過了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心情很低落。生產隊隊長找上母親,說你跟他關系好,可以安慰安慰他。于是,我母親成了陪伴父親走過低谷期的人。
母親后來對我說,她和我父親在一起不全是因為愛情,也有幫助的成分在。娘家人知道這件事后都覺得母親瘋了,選誰不好,選村里最窮的一個人,她那時并不缺乏追求者,當時有一個當兵的人喜歡她,也是母親的高中同學,那個年代,能跟當兵的談戀愛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姑娘們被兵哥哥喜歡上,內心不說心花怒放,至少也會泛起波瀾,但母親就是不理那個當兵的,哪怕后者送罐頭給她,主動想和她約會,她反而和家里一貧如洗的父親走得近,她母親知道了就說她很傻,親戚們也勸她謹慎,但她愣是偷偷和父親結婚了,在父親最艱難的時候“挽救”他,一直走到現在。
他們的婚禮簡陋極了,既沒有父母在上,也沒有親戚助陣,別說添桌宴請嘉賓,酒都沒喝一杯,只是在一間小破屋子里,彼此承諾,就算是把這婚結了。清幽的月光透過窗照在他們臉上,父親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如此攙扶著一直走到現在,四十年光陰,母親一共生了三個男仔,是宗族里公認的好福氣。
在老家,生育被認為是重中之重。傳宗接代,是宗族老人對兒媳婦的期待。他們希望兒媳生個男娃,母憑子貴,家鄉老人這方面的觀念很傳統。他們不逼你生,但若是生了,會笑容滿面,不生,就是一次次年底的催問。

飯局一角
母親生了三個男娃,還一度為此交了罰款。起初,生育造成她一定的經濟負擔,我們家變窮,不能不說沒有我和我哥一份功勞。但隨著孩子長大了,生育的好處就開始顯現。比如我父親去年生病,治療費用扣除農村醫保,也足足有十幾萬,如果我們是獨生家庭,一個孩子背著十幾萬醫療費,其實是很沉重的。但因為有哥哥照應,我們每個人就只能出幾萬塊錢,壓力也就減輕了一些。
家里老人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有個兄弟姐妹也會好幫襯一些。尤其是現在大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強度大,獨生子倘若在大城市上班,家里出個三長兩短,回去也是個麻煩事。但你如果剛好有弟弟妹妹在上學或者空閑在家,家里就有人可以分擔壓力。
千禧一代:不想生有其現實顧慮
但是,隨著九零后這樣一代長大,自由選擇的觀念被提倡,以及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必須結婚生子”的觀念開始受到挑戰。當我到北京工作,接觸到很多正在打拼的同齡人,我發現:不想生、晚生、舉棋不定成了越來越多同代女性的想法。
比如參加媒體前同事的聚餐,說起生育,同事說,在北京生孩子,還得考慮到后續的撫育、教育成本,這些費用堆積如山,自己如今的收入根本供應不上,當然,如果退而求其次,選擇個二線三線城市上學、生活,日子湊活著還能過,可是,如果是像傳媒這樣資源高度傾斜在北上廣的行業呢?難道讓我們就此放棄事業,回到小城市做個家庭主婦?
還有些女性朋友暫時不考慮生育,是因為她剛好處于就業的初期,或者正在找工作,她不想因為結婚生育,讓自己的職場道路蒙上一層陰云。盡管,時下人人嘴上說平等,可有多少HR,一聽說你年到三十,或者有結婚的打算,悄悄就皺起了眉頭?如今在職場上,隱形的性別歧視、對婦女的歧視也成了令她們恐懼生育的原因。
別說是生孩子、養孩子,不少人甚至連結婚都搖擺不定。因為他們剛在大城市打拼,下班后還只能窩在合租房里,人前體面,人后委屈。

2006年,廣東一宗親聚會擺1888桌筵席,耗近30000斤食材。
千禧一代看似處于經濟騰飛的年代,但在現實環境中,他們卻被房價、租金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年輕時,盡管他們的收入有限,但當時的房價、教育成本并不高,家長們不會覺得生孩子是負擔,而如今,生一個已經透支了很多家庭的儲蓄。

湛江日落
生育這件事:兩代人都需要耐心
因為生育觀的分歧,兩代人的關系變得很微妙。長輩認為生育是必要選項,年輕一代覺得,他們并不拒絕生育,但他們拒絕長輩安排、逼迫的生育。個性解放的今天,他們更看重自主的選擇權。
尤其是在社會愈發原子化的環境里,因為很多青年人闖蕩、奮斗都是自己一個人,他們習慣了自己經營自己的生活,他們在碎片化、快節奏的生活中,也靠著自己維系搖搖欲墜的安全感,所以他們沒有準備好把孩子作為生活的重心,他們害怕孩子的存在使得自我更加身不由己。部分青年人害怕生育,表面上是經濟原因,深層次是精神困境——他們不再把生育作為生活的拼圖,而是擔心它成為生活的負擔。
每代人經驗的產物,并不就適用于下一代人。面對觀念的沖突,對抗并不是常態,直接的對抗,容易導致兩敗俱傷。分歧是可以被溝通的,只是這溝通不是一蹴而就,它很可能是兩頓,甚至三頓年夜飯的事。我母親十年前抗拒用微信,現在,她天天在家用微信、看頭條,沒有網絡,她比我還著急。所以,有時候沖突并不是無法化解的,它源于不了解,而我們知道,了解總需要一些耐心。
我們常以為父母是一開始就成熟的,其實父母和孩子一樣,也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的。父母會犯錯,他們也有柔軟的地方。而如果我們能夠體察這一點,我們會發現,生育背后,也是年長者對孤獨的一種回應。
人到中年最無奈的事情,是看到親友一個個老去,當我們成為父母,我們的父母也就慢慢走到了生命的黃昏。當他們走了,活著的人就會倍感孤獨,有時候,人們想有個家,盼望有個孩子,求的無非是茫茫人世間多一個親人。父母年輕時,想必也長聽上一輩人的道理,他們看多了衰老死去,刻骨地感受到晚年人生的無助與悲涼,重視生育,不只為了傳宗接代,于他們,更是一份遲暮的心安。
所以下一次,回到家,當長輩問起你生育的問題,先不急著說“好”或者“不好”,而是留一些時間,聽聽彼此的聲音。畢竟,有時候我們的父母、親戚,他們說一些話,他們不是真的要逼你這么做,而是,如果不說這些,他們也不知道說什么,來緩解兩代人之間的沉默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