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奧斯卡零提名,這部華語片為何一路風光?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別告訴她

導演: 王子逸
編劇: 王子逸
主演: 奧卡菲娜 / 馬泰 / 林曉杰
類型: 劇情 / 家庭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 中國大陸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
片長: 98分鐘
作者
肥內
編輯
parallel
▲
以題材來考量,《別告訴她》無疑是平靜得讓人有點驚訝的作品。當然,有一個明顯的參照對象,是李安最早的“父親三部曲”:Billi闊別25年沒見的奶奶被診斷出癌末,生命即將終了,為了不讓奶奶“嚇死”,各路親戚借Billi表弟Hao Hao假結婚為藉口,全部回到奶奶身邊重聚。一場原本應該低調的婚禮,在奶奶要求下,變成一場盛大的婚禮。
在李安那里,尤其是《喜宴》,自然要加大婚禮本身的戲劇性,最后更要以皆大歡喜的方式結束:父親體諒了兒子的性向并接納了他的愛人,而假結婚的威威也陰錯陽差地得到了一個孩子,三人合組時髦的“多元家庭”。

編導按捺住戲劇性張力的原因,也許有兩點。
一是影片開始時提示的“Based on An Actual Lie”(根據一個真實的謊言改編),并且在影片結束時給了一段貌似是導演王子逸的奶奶現實影像,附帶說明“在確診后六年,奶奶依然與我們同在”,封閉了這個“真實”環。
由于是導演自身的親身經歷,并且基于對奶奶的珍視,影片并不刻意渲染情緒,甚至不夸飾事件的經過。以此保持了一種相對現實的維度。

戲內與戲外的奶奶合一,以及其他人回到生活的軌跡上,以強調了“life goes on”的意象:正因為沒有結束,意味著并非將一件戲劇性事件解決。“終結”成了這部片小心翼翼所要避免的概念。
不相信經由一個事件就徹底改變生活,若非反映了時代精神,起碼也相當契合我個人的審美。
就這點來說,作為一部在美國頗受到(華人觀眾)歡迎的作品來說,無疑比李安更前進些。它讓我們看到編導的勇氣,不把題材自帶的優勢(文化沖突)當作煽動的本錢,并且也不愿意拿皆大歡喜來粉飾復雜的人心,這也是為何影片除了一張全家福合影外,并沒有刻意消弭Billi母親與姑姑之間的摩擦——后者雖一直留在中國并強調中國如何如何好,卻又將孩子送到美國。

王子逸的作法則是將沖突擱置一邊,而強調人物(即Billi)的內心頓悟。可是,這部片能讓人接受的處理方式也正在此:她用一個位階相當的概念來取代未回答的問題。
簡單來說,一部影片的提問當然可以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也不讓觀眾失望,那就是提出一個與問題性質相當的出路。

因此,婚宴結束時的全家福合照就顯的異常重要。雖說我不太了解是否在長春有喜宴完合照的習俗,但總是在這一刻,在象征分開的合照(法國理論家尤錫夫伊夏格布爾以此作為他《小津——無常的電影形式》開場),Billi像是頓悟般,一拍完照便趕往醫院,攔截幫傭阿姨手上奶奶的檢驗報告,再到復印店去請人假造一張寫有“良性陰影”的報告書,讓奶奶放心。

事實上,文化的沖突向來就是來自個體的經歷,而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因此,當Billi決定跟大家一起隱瞞奶奶病情,才是她(亦是影片)正視并調解沖突的時刻。
而Billi的解決之道不但符合中國思維,并且因此找到了另一種尊重生命的方式。因而是否符合她的道德認知已經不重要了。
影片也在這個沖突的前提下,在整個過程中壓抑了戲劇性,正如奧卡菲娜始終以她的駝背跟苦瓜臉,來體現這個被雙重沖突——來自中美人際邏輯差異以及為此得壓抑的情感——囚禁的弱小軀殼。也許,這也是為何誤闖民宅的鳥,要先后出現兩次:Billi租的公寓與奶奶家附近的旅館房間——兩個空間都不完全屬于她,隱喻性也就不言可喻了。

“真實”限制了這種反轉的設計。但,也許這樣也好。
- FIN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