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球的一半|中國城市如何實現低碳轉型

從北京四環外的五道口到位于二環內展覽路單位所在地,開車通常半小時能夠抵達,但一場小雨卻讓整座城市陷入全面擁堵,已經開了一個多小時,我仍舊困在路上。脆弱的交通再次刷新了 “擁堵紀錄”,在公交車上坐立難安的我一邊呼吸著混合了多種味道的空氣,一邊陷入沉思:這是城市生活該有的樣子嗎?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僅占地球陸地3%面積的城市之中,城市承載力面臨嚴峻考驗。而中國正經歷著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超過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伴隨城鎮化滋生的“城市病”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應運而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下文簡稱為“WWF”)的定義,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自2008年,WWF聯合住建部、發改委推出“低碳城市”這一理念以來,中國已發展三批、共計87個低碳試點省市。
建筑、交通和工業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三大重點領域
如何優化中國城市的發展路徑,兼顧城市生活品質提升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城市以占世界一半的人口,消費了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一次能源,產生了70%的碳排放。在這一背景下,低碳城市的發展迫在眉睫。而建筑、交通和工業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三大重點領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文簡稱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2010年全球建筑能耗占終端能源消費的32%,二氧化碳排放量為88億噸。為實現1.5℃溫控目標,至2050年,全球建筑物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下降80%至90%。這要求發達國家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每年能耗降低至少5%;至2020年,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實現可持續建筑的方法包括提升安裝建筑非結構構件,和隔熱保暖的技術能效,以及廢舊建筑材料的資源化再利用,IPCC呼吁大范圍推廣這樣的解決方案。
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至2050年,全球交通領域的清潔能源占比需要上升至55%。減少碳密集型交通的城市規劃,與鼓勵提高能源效率、推廣零排放車輛的政策結合,引導公眾選擇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是實現脫碳的關鍵。工業創造了許多城市就業機會,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但是一切卻是損耗自然為代價。若要實現IPCC報告中至2050年,全球工業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74%的目標,唯有遵循管理和行為的低碳轉變、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使用和更有效的資源利用。WWF《The 3% Solution》報告顯示,若美國企業界將3%至4%的資本支出投入到減排項目中,項目收益會高于其他方面的投資回報率。事實上,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并非工業活動的必然結果,只要控制在環境容量范圍內,不超過自然的凈化能力,工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雙贏是可以實現的。
全球典型案例能為中國城市低碳轉型提供借鑒
理想的城市應既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發展需求,又不超過地球的生態承載力。全球典型低碳城市可持續管理案例以及專家的建議也許能為中國城市低碳轉型提供借鑒。

英國
英國是第一個提出“低碳”概念并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英國確定到2010年減少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20%的目標,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公民由傳統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做法值得借鑒:英國政府提出所有家庭新建房屋需要在2016年之前實現零排放。目前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體現碳足跡減少計劃,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在家用電器上使用歐盟標準進行規范;合理使用不同的財政工具,并制定實施燃料貧困補助計劃。
英國從政府部門、企業到民間組織,也十分重視“低碳社區”的示范試點與建設。例如,倫敦南郊的伯丁頓零能耗生態社區,是英國首個完整的“零能耗”和“零排放”的樣板生態社區,社區通過節能減排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生態系統,比如,借助屋頂光伏板來實現電動汽車的充電。該生態社區與其他同類型居住區進行對比后顯示,其節省了大約90%的能耗,用電量下降了1/4,用水量僅為英國平均用水量的一半,但是該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絲毫不受影響。雖然這類社區發展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卻是成為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一種積極選擇。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我去過的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無論是家喻戶曉的安徒生童話,還是備受關注的全球氣候大會,都令人心馳神往。維京的古堡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錯落而又工整;穿梭街頭的自行車是這座城市的“綠色符號”,環保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童話王國丹麥首都正在譜寫一個史無前例的綠色傳奇: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首個零碳排放城市。
市政府提出要在2025年把哥本哈根建成世界上首個零碳排放城市。第一階段目標是到2015年把該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依靠丹麥自有風力發電企業,在2025年前設立360座風力發電機,供應市內多數電力需求。新建地區性冷卻系統,引海水為大樓和家戶降溫,相較于傳統空調,減少80%的能源消耗。
為此,哥本哈根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行動小組,對如何減少碳排放提出了包括大力發展風能等綠色可再生資源、鼓勵更多市民選擇綠色出行、推廣綠色環保建筑等50項具體項目。2012年,該計劃第一階段目標已提前實現,哥本哈根市正在雄心勃勃地向第二階段零碳目標邁進。

馬德里
2019的氣候大會移師馬德里舉行。注冊的當天,主辦方很用心地在物料包里放入了交通卡,鼓勵我們所有參會人員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早就聽說,馬德里有一個城市中心低排放區“Madrid Central”,位于老城區——最核心的商業、居住和旅游區,趁著休會,一探究竟。限行是從2018年11月30日開始的,施行的第一天便減少了76,000余車輛進入,效果顯著。低排放區主要限制燃油機動車進入此區域,符合歐盟ECO標識的車(混動、天然氣等)可以進入。進入區域的車速要降低,一方面是減少污染,另一方面是給行人、自行車、滑板等其他交通方式提供安全感,促進步行與騎行。同時減少該區域內固定停車位供應,降低車輛的使用。
探索“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解決之道
過去幾年,WWF發起了一項全球活動“一個地球城市挑戰”項目,旨在推動全球城市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邁向一個低碳和具有氣候韌性的未來。2015年,深圳成為第一個參與該項目的中國城市,并獲選 “國家級領袖城市”。全球評審委員會將城市的戰略性行動計劃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而WWF中國也將“編制低碳發展規劃”作為城市低碳發展的重要一步。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應該包括建筑、交通、產業、能源等主要領域,并考慮與現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各專項規劃之間的協調。
只有大幅減少城市建筑、交通和工業領域的能耗及碳排放,才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據《巴黎協定》,中國承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中國要在2030年左右或盡早實現達峰目標,從現在起就必須有一大批城市、區域率先達到排放拐點,鎮江就是其中之一。
在地圖上找到東西向的長江和南北向的大運河的坐標原點,就能發現鎮江這個地方。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是這樣描寫鎮江的:先秦時期的“徒陽運河”,又名“丹徒水道”,為吳、越相繼北上爭霸起過重要作用,也使鎮江這座古老的城市一開始就處于江河交匯的地理優勢中。這樣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古城,也在WWF中國的幫助下,探索著碳排放達峰的路徑。
雖然地理占盡優勢,但是這座古城里,部分中小學建筑的照明系統卻差強人意,不僅費電還嚴重影響孩子的視力。在所有建筑中,學校建筑一直是一個特殊又常見的公眾建筑。我們就選取了這樣“特殊”的建筑,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及挪威國際合作開發署支持下,與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德國能源署(dena)和瑞士TOP10節能中心等合作,過去十個月間,往返兩地數次,實地調研、最終為鎮江試點學校制定了一份綜合性節能改造方案。目前已完成對兩間教室的照明和空調設備的捐建,以期在當地發揮示范作用。通過評估實際效果、測算減排潛力,為鎮江市低碳學校地方標準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持。
在邁向可持續城市的過程中,那些看上去有些枯燥的低碳規劃或行動方案無疑是自上而下推動城市轉型的基礎和起點。很多中國城市也已經發布了城市的低碳發展規劃,從工業、交通、建筑、能源等各個領域推動城市的低碳轉型。目前,很多城市還提出了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其中武漢市已經發布了《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爭取2022年達到碳排放峰值。
無論是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或普通公眾,我們所有人都應是提供城市發展解決方案的一部分。WWF將繼續助力中國城市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利用自身國際網絡,分享各國優秀經驗,為中國低碳城市領域具體政策的實施與完善,提供技術支持和探索實踐。
(作者李瑛系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氣候與能源項目高級專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