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園籃球能教會我們什么?這是基層教練和少年們的真心話

少年們在比賽中。
當男足和男排先后無緣東京奧運會,中國男子“三大球”再次引發巨大討論——我們的青訓體系到底怎么了?
而在青訓體育中,校園體育教育對于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學生甚至全社會的影響,遠不止于競技這么簡單。
“校園籃球比賽里學到的不僅是技巧,還有團隊精神和領導力。”這是即將畢業的上海中學國際部(下稱:上中國際)高三學生陳子杰在輸掉2019-2020賽季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站總決賽后的感慨,“因為打籃球,才塑造了現在的我,包括我的性格和個性。

站在一旁的球隊教練羅思杰微微點頭,作為一名從英國來到中國扎根校園的專業籃球教練,他經歷了中國校園籃球在過去幾年間的變化。
而當他和“老對手”冠軍高中南洋模范中學(下稱:南模中學)主教練孟家森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他們都希望有更多、更專業的高中聯賽,為更多學生提供“感受體育精神”的舞臺。

少年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我的學生沒有一個能成職業球員”
當這場被渲染為“三番會戰”的總決賽還剩最后8分鐘時,南模中學已經將分差拉開到了兩位數,羅思杰教練突然憤怒地轉向球隊替補席,快步走到球員面前。
“你們為什么要害怕,為什么這么猶豫?”這是羅思杰全場比賽最憤怒的一次,音量甚至和球員身后球迷的呼喊都不分伯仲,“不管什么情況,你們要保持信心,有機會就出手,否則比賽沒有結束,你們就已經徹底輸了。”
就在這個小插曲過后,被羅思杰替換上場的球員們一度扭轉了局勢,將分差縮小到6分,只不過,大賽經驗更加豐富、身體條件也更加出色的南模中學笑到了最后,連續三年捧走了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站的冠軍獎杯。
“輸球是教練的問題,球員在場上出現失誤或者猶豫不決,也是教練的問題。”賽后,羅思杰將責任都扛在自己肩上,“輸球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他們要記住輸球的痛苦,以及在球場上錯誤的地方。”

NBA名宿鮑文也來鼓勵孩子。
過去四年,羅思杰帶領的上中國際籃球隊一直站在這項賽事的決賽舞臺上,在第一個賽季贏下總冠軍后,他們從第二年開始遭遇上海高中的“王者之師”南模中學,其后的三年,他們三度都敗下陣來。
“2013年開始成為球隊教練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回憶起剛剛接觸到中國校園籃球的時候,羅思杰面對著一群“以學業為重”的孩子和他們家長時,最大的感觸就是,大多數人對于籃球是否影響學習還存在顧慮。
“從最開始的一周一練到一周兩練,再到后來三次增加到四次,家長們肯定還是會有顧慮,畢竟這些孩子平常學習成績都很好,有的甚至是‘學霸’。”
在英國籃球學院學習籃球技巧、體育心理學和籃球教練相關課程的羅思杰,將“以體育人”的理念帶到了這支球隊里——除了每周都必須完成的力量訓練,戰術訓練和投籃訓練之外,羅思杰一直在強調著對待訓練態度、訓練比賽和學習間的時間管理,對裁判和對手的尊重,以及和隊友相處的團隊精神。

鮑文和孩子們擊掌。
“自律,我覺得是7年多來我交給這些孩子最重要的,不管是未來大學還是工作,都非常重要。還有就是團隊精神,同樣也是未來可以擁有到的東西。”
而據羅思杰透露,在兩年前,當姚明還是上海男籃投資人的時候,他曾經接到姚明的邀請,加入上海男籃青年隊的教練組,但后來因為俱樂部和他個人的一些原因,沒有成行。
“我當然希望未來能夠執教職業隊,但現在我還希望待在校園里。”羅思杰對校園籃球的感情寄托,在于他用籃球教會了更多孩子如何做人,“目前來看,我的隊員沒有一個能成為職業球員,但校園籃球讓他們的性格更加健全。”

家長還沒理解籃球的教育功能
連續三年在Jr. NBA校園籃球聯賽-上海站的決賽舞臺上碰面,羅思杰教練和球場另一端的孟家森教練已經是“老對手”了。
兩位教練來自于不同的成長環境,一個是英國的學院派,一個是扎根中國校園籃球26年的實戰派;兩位教練帶領的球隊也截然不同,一支是幾乎從零開始的校園業余球隊,另一支則是天賦出眾、長期接受半職業訓練、大部分球員進入大學籃球,少數甚至進入青年隊的上海市區屬二線隊。
不過,兩位經歷截然不同的教練,卻有著一份相同的情懷。
“籃球能夠塑造一個孩子全面的人格。”這個理念始終貫穿于孟家森26年的教練生涯里,就如他在比賽結束后聽到觀眾席上唱響的南模中學校歌,他立刻示意球員們應該向同學和家長致敬。
“我覺得這次能夠獲勝,主要是大家在最后的執行力和專注力都非常好。”在贏下這個冠軍獎杯之后,孟家森教練率領的南模中學已經稱霸上海高中籃球超過21年時間,他現在更關心的不再是贏球的榮譽,而是他的球員們能從比賽里收獲到什么。
“在落后的時候慢慢把比分咬回來,這是很難得的經歷。而且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甚至是工作中,專注力和執行力都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一周六練,從周一到周六都有訓練,而且隊員們沒有寒暑假,訓練確實很辛苦。”
讓孟家森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他在球場上教出來的一批批球員中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成績優秀的孩子,“體育與教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存在,并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賽場上的成就和挫折在一定程度上能輔助學生提高成績。”
只不過,在現實中,他自己也承認,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未必真正理解籃球的教育功能,甚至會出現排斥的心理。
這就導致了中國校園籃球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中學籃球教練和其他科目的老師差不多忙碌,但得到的認同感并不高。
“作為教練,我可能比班主任更害怕學生成績下降。”說這番話時,孟教練自己也苦笑了起來,“和孩子們接觸這么久,我希望能幫助孩子提高身體素質,同時我也希望我的學生能夠考上一個好大學。”
孟家森其實可以算是中國高中籃球教練里幸運的一位,他的學生每年都會被不同的大學籃球隊相中,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批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中,已經有6位得到了上海或外地大學的橄欖枝。

現場觀眾。
更多優秀賽事,才能貫徹“以體育人”
相比于南模中學的一座座金杯以及在上海校園籃球“統治級”的表現,孟家森教練最驕傲和自豪的是,籃球所帶來的教育意義讓學生球員在走向社會之后一生受用。
事實上,教育部早在2016年就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精神,推進了校園籃球試點工作。彼時,教育部和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簽署了中美人文交流框架協議,在北京、山西、上海、四川等11個省每個地區的50個中小學推廣校園籃球。
隨后幾年,籃球教師培訓營被搭建起來,專業的教學教材也一步步完善,青少年學生在校園內得到越來越多參與運動的機會。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6000所學校加入“校園籃球”項目,超過800萬名青少年有機會感悟到籃球運動的精神內核。
“我們知道中國一直倡導‘體教融合’,我們辦青少年聯賽的目的就是鼓勵更多學生通過打球獲得正能量。我們也很樂意跟大家一起探討‘體教融合’這件事在中國應該怎么做。”NBA中國青少年發展副總裁王曄曾在兩年前和澎湃新聞記者聊起了最初舉辦一個高中聯賽的期望。
“我們的著眼點還是希望通過籃球豐富校園內的體育文化,鼓勵他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重點,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辦聯賽也是校園籃球的一部分,這項賽事如今沉淀四年,10所參賽隊在接近3個月的賽程里打了48場比賽,為更多球員帶來了更多比賽和歷練的機會。而在賽場之外,這項賽事還鼓勵更多高中生踐行公益,并且培養關愛他人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儀式。每場比賽,場邊廣告牌上寫著的“團隊”、“關愛”、“決心”和“尊重”已經說明了一切。

“我覺得這個高中聯賽最好的方面就是他們有常規賽季,可以讓我們和每一支球隊碰面,在更多比賽中認識更多朋友,也學到更多東西。”
當在賽后被媒體的長槍短炮圍住,問起參賽的感受時,一位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球員說得很實在,“很多高中比賽都是賽會制的,小組賽直接淘汰,如果弱隊在第一輪就遇到強敵,他們可能連更多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孟家森教練也談到了這一點,“我們以前參加其他比賽經常沒有打對方就棄權了,這違背了籃球的精神,但在這個更加專業的比賽里,我們可以和每一支球隊交流。”
在這場總決賽結束時,上中國際高二的陳麒鈞泣不成聲,他身旁高三的吳若一一把摟住他,不停安慰。一年多前,在另一場決賽里,同樣是輸給南模中學,陳麒鈞也哭了,那時,摟著他的是當時高三的中鋒莊成則。
“陳麒鈞對每一場比賽都無比認真,他做人和做事的積極態度是所有高中生里最突出的。”羅思杰教練希望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我希望在比賽之外,每個人都能學習這種精神,這就是籃球的魅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