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皋蘭路,一曲孤獨的探戈
原創 fanggong 晏秋秋
文/晏秋秋
對皋蘭路,我真是很熟悉了。
這條小路總共只有278米長,一頭在復興公園后門,另一頭在瑞金二路。有些人會把皋蘭路,和普陀區的嵐皋路混起來。其實,這兩條馬路的差別可不小。


我的兩個孩子,十年間先后到思南路幼兒園念書。前后郭園長,后有吳園長,每天等在門口,迎接孩子們入園。她們看孩子的眼神,滿是笑意,充滿陽光。對孩子們來說,那真的是最好的禮物。
1
皋蘭路這條路雖短,卻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道路建造之初,法租界公董局以法國詩人高乃依命名。高乃依是和莫里哀、雨果齊名的文豪,是法國古典主義的創始者,人稱“雄偉的天才”。
高乃依最有名的詩句,是年過半百時追求一位美人不得,而寫出的《致伯爵夫人》,其中有“日月這始終如一的運行,安排著我們的晝夜”之語。后來,這條路又叫文安路。1946年起,稱皋蘭路。

皋蘭路上的詩歌書店,應該買得到高乃依的詩集。就像高乃依寫的,“請相信,這樣死去會永世長存”。

這種安靜,是有力量的。
2
任何一條馬路,門牌號碼總有1號。
皋蘭路1號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到底在這里住過多久,沒有太多記載。如果他來住過,那也應該是在1934年。此時的張學良,剛從歐洲考察回國,有據可查的是住在香山路(莫里哀路)的洋房。當時的報紙,記載張學良在莫里哀路的活動頗多。我卻從未找到過他在皋蘭路1號的記載。

這個說法對不對?還請方家指教。
皋蘭路1號已經閑置蠻久了。去年上半年,一個朋友要擴大業務,想租一棟別墅辦公。我聯系了皋蘭路1號的業主,并隨朋友去看房。

最終,因為某些政策原因,朋友還是轉租了他處。我每次經過這里,總是會想,后來趙四小姐陪著張學良,一起度過幽居歲月時,不知道會不會想起皋蘭路1號那片如洗的草皮。
3
皋蘭路2號,是復興公園的后門。
說到復興公園,上海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最早的“錢柜”,那個曾經最潮的夜場圣地。多少荷爾蒙旺盛的年輕人,在這里等位排隊,最終經歷心驚肉跳的買單,看到復興公園的日出和老年人的早鍛煉。隨后坐上出租車,對的哥說:“一定要把我送到天上去!”

如今,季風書店搬走了,“錢柜”關門了,諾基亞倒閉了,MSN不用了。陌生美女成了大媽,體內的荷爾蒙,也早已支撐不了通宵。
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只留下滿滿的回憶。

也許已沒有也許。
在復興公園的另一邊,馬克思恩格斯雕像,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厚重的歷史內涵,這里有。同時,這里也曾有熱鬧的夜生活。在這里浪夠了,就在復興公園里散散步,走到西門,走到皋蘭路。從熱鬧走到安靜。

4
1936年,上海寧波同鄉會向工部局建議,將一條路命名為“虞洽卿路”,以紀念虞洽卿七十大壽。工部局欣然同意,并決定將西藏中路,命名為“虞洽卿路”。
這是虞洽卿一生的巔峰時刻。
這個上海灘人人皆知的“阿德哥”,幼時到上海當學徒。因為舍不得新鞋,赤腳走進店門,剛進門就跌了一跤。老板驚呼:赤腳財神來了。此后,虞洽卿一點點展示商業天才,甚至當上了上??偵虝L。

寧波同鄉會,在虞洽卿路480號。如今,這里是申花足球總會所在地。虞洽卿并沒有住在虞洽卿路。他住在皋蘭路18號、19號。就是上文所說,圣尼古拉教堂邊上。
我記得幾年前,皋蘭路18號,是寶馬的一個中心。但前幾天去看,早已是人去樓空。寶馬不知何處去,此地空留看門人??撮T人說,這里已是私宅。


5
早先,皋蘭路近瑞金二路處,就是我上文說的藤椅店的對面,是“盧灣區二中心”。
如今,這里依舊是校園,依舊是紅磚房,只不過變成了“上海市第四聾校”。
在皋蘭路上,類似的變化一直出現。說變化,可能大了一些,應該說是“微調”。教堂變成了書店,故居變成了中心,風流變成了殘留,英武變成了往事……

過去一百多年,皋蘭路始終處于歷史的角落。它的短小,它的狹窄,在某種程度上,卻成了一種保護。身旁再熱鬧,它卻只包容書聲瑯瑯。身旁再黑暗,它卻似乎始終擁有一米陽光。不要去想望眼欲穿的等待,也不要去想醉生夢死的體驗。生命永遠是一個過程,你我永遠是一個過客。選擇被等待,選擇的是一種主動。而往往,很多人選擇等待,滿臉星光。
再微小的變化,總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是為皋蘭路。
圖片來源:晏秋秋攝 上海老洋房日記 上海老底子 市政廳 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勤愚
文章已于修改
原標題:《皋蘭路,一曲孤獨的探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