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改善醫患關系,堵不如疏

為了安全,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推出安檢措施后,陜西省人民醫院購買報警手環并部分投入使用。
惡性傷醫事件之后,醫院增加安保措施的初衷可以理解。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提高醫院的安全度關乎醫患雙方的共同利益。但是破解醫患關系難題,堵不如疏,不能掉入嚴防死守的思維陷阱。安檢、報警手環這些物理性措施的引入,更應慎之又慎,科學評估其必要性與“次生影響”。
對于“先安檢,后看病”,多位醫療界人士已經公開表達了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安檢只能解決表面問題,“就像發燒了給你退燒藥,治好了,但是你的病因沒有找到,未來還會再發燒”。有人擔心,這是在告訴老百姓“病人和醫生是對峙的”。不得不承認,這些意見是有道理的。
在新媒體環境下,暴力傷醫個案的刷屏式傳播很容易引發恐慌情緒。但是在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理應分清個案與主流,局部與整體。全國范圍內的醫患關系正在趨于惡化嗎?恐怕不能憑一些視覺沖擊力強的個案來判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8年,全國醫療糾紛總量累計下降20.1%,涉醫案件累計下降41.1%。
當然,醫患之間的緊張感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消除,這也是為什么醫藥領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引得舉國關注。醫患雙方都有委屈與不安,彼此缺乏信任。輿論則隨著新聞事件一會偏向這一邊,一會偏向那一邊。但這是從歷史中延伸出來的困境,不能簡單歸結為醫院的安保力量不足。
醫藥領域從來都是錯綜復雜的,患者、醫護人員、醫院、醫藥公司、醫藥政策等幾方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止。在這個系統內,醫護人員和患者只不過因為置身臺前、直接接觸,所以若發生沖突就很引人注目。但醫患雙方遇到的許多問題,都不能僅從對方身上找到答案。
比如說,醫患沖突的表現形式與醫藥政策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有醫生表示,前些年患者打醫生是由于醫生亂開藥,后來卻常常由于醫生不給隨便開藥,因為國家為整頓醫療行業亂象,對藥占比進行的限制。再比如,患者喜歡抱怨醫生愛答不理,醫生卻抱怨工作量太大,實在無法照顧每個患者的情緒。
既然醫患沖突大都有更深層的根源,那么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不能主要在安保措施上想辦法。第一,新增安保措施會占據寶貴的醫療資金,而有些醫患沖突正是節約醫療資金造成的意外后果,這筆賬顯然不劃算。第二,若不良情緒無法被及時發現和疏導,不斷升級的安保措施還可能導致醫患沖突的烈度升級。
從長遠看,緩和醫患關系要放在醫療改革的大棋局中統籌安排。即便為了短時間內看到效果,也應該優先采取柔性措施。比如近日有人大代表建議,在高風險科室配備心理醫生、志愿者,幫助特殊群體建立合理的醫療預期;通過訓練讓醫護人員懂得應對意外事件,并和公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
保護醫院、醫生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心聲,關鍵在于方式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