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優惠購機“眨眼”變貸款,運營商套路防不勝防啊
“手機免費拿”“手機1元購”“信用購機”……據報道,近年來,一些電信營業廳里出現了大量的“購機惠”政策,消費者買手機時,只要對著營業員的手機眨個眼進行身份認證,就可得到幾百到幾千元不等的優惠。但媒體調查發現,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辦理了分期貸款。
雖然人人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但當“餡餅”以優惠促銷的名義出現,且在電信運營商這樣正規的場所出現,很多人很容易掉入“陷阱”。對金融知識缺乏了解的人,在營業員的刻意隱瞞和誘導下,很難知道自己“眨個眼”進行身份驗證,背后真實的含義到底是什么。以為只是便宜買手機,或拿些禮品,誰知道就稀里糊涂“被貸款”了呢?
明白過來的消費者想要銷號,不僅要補足優惠金額,還得額外支付遠超當初優惠金額的違約金。更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因為根本不知道這筆貸款的存在,接到催貸電話時以為是遇上騙子,結果出現了逾期記錄,上了征信。
電信運營商利用龐大的用戶基數,及消費者的信任,“掛羊頭賣狗肉”,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堂堂電信運營商,何以如此坑騙消費者?善意地理解,也許并非出自企業本意,因為出問題的,多是運營商的合作代理營業廳。但這至少說明,電信運營商在管理合作代理營業廳上的混亂,也不排除運營商對代理營業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默許。而消費者,沒有義務也難以區分官辦營業廳與合作代理營業廳,進而提高警惕。
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只強調優惠,不提示風險,誘導購買存在風險的金融產品,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不僅如此,電信運營商刻意隱瞞的惡意,事實上還構成了對消費者的欺詐,導致消費者在重大誤解下達成相關協議,這依法屬于可撤銷合同。據此,消費者既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欺詐行為主張懲罰性賠償,也有權根據《合同法》,要求撤銷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
法律鼓勵更多消費者勇敢維權。但維權畢竟需要成本,現實中,人們更愿意通過行政投訴等途徑,尋求監管部門的幫助。電信運營商以“優惠購機”名義坑騙消費者,并非一時一地的個別現象,在全國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了較長的時間,各地相關部門理應重視,加大監管力度,積極作為。
雖然電信運營商并非僅有一家,攜號轉網也已放開,但不可否認,相比消費者,運營商依然處于強勢地位。這種情況下,更應加強職能部門監管,提高坑騙消費者行為的違法成本,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這些年來,在“被貸款”之外,電信運營商的“營銷套路”還有很多,比如天價流量費、流量清零霸王條款等。吸引眼球的優惠背后,是偷換概念的各種套路,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沒有規制就沒有約束,在利益面前,誠信經營很難只靠企業自覺,唯有監管看得見、打擊看得見,坑騙消費者的行為才不會肆無忌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