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代消費眾生相:新錢商與走向囤積的反面
原創 吳懟懟

編輯| 吳懟懟
一個網生青年的一天是怎樣的?
起床刷微信,出行刷微博,購物上淘寶,一日三餐則離不開美團優惠券和下飯短視頻。
作為消費主力軍,當代人的生活被各種APP包圍,踏入線下的每一步都在互聯網上有備份。作為一個攻略迭出的年代,有人教你怎么花錢,有人教你怎么賺錢,當然,也有人教你怎么省錢。
消費主義1.0,省錢是拒絕網購,斷舍離保平安,消費主義2.0,省錢是雙十一狂囤,買買買秀快遞盒。
到了如今,大眾消費觀又搖身一變,錢是要花的,但花冤枉了不行,小作文抄起來,「錢商培養」成為當代人網絡生活第一課。
艾瑞咨詢用最新發布的《"新錢商"時代——在線生活服務消費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多元的消費眾生相。
01
錢是要花的,可冤枉了不行
轟轟烈烈的電商時代帶給人們一種錯位的消費現實:花錢去省錢。
雙11、618、年貨節,所有的電商節日都在告訴你,買的越多越劃算,于是我們絞盡腦汁拼湊滿減,不放過任何一個低價促銷。但最終,我們買的越多,錢花的也越來越多,所謂省錢,成了我們放心大膽剁手的理由。
近兩年,隨著消費市場漸漸回歸理性,大眾對「囤積=省錢」的執念有所降低,一種區別于「物質主義」的消費觀站上臺面,這一代消費者對「省錢」有了新的理解。
根據艾瑞咨詢的報告,新錢商時代來臨,消費市場漸歸理性。
所謂「錢商」,簡稱MQ(Money Quotient),是家庭、個人通過金錢實現人生目標的能力總和,按金錢的使用途徑分,包括儲蓄、投資、消費的效用與合理性。
在過去,人們用「錢商」的概念衡量企業、家庭或個人的投資理財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決策的理性程度,在互聯網下半場,大眾消費觀念進化,錢商的含義也更立體起來。
那么,「新錢商」又代表著一種怎樣的消費趨勢和理念呢?
早前,中國市場曾沉淪于消費文化的急速膨脹,從品牌到消費者都瘋狂迷戀著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和符號。
而新錢商時代的帶來則意味著, 「大多數成熟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從"消費主義"向"本真主義"過渡,從"以消費為目的"到"通過消費過更好的生活"——從商品到生活服務均呈現出對于品質與價格合理性的重視。」
簡而言之,隨著一輪又一輪消費主義的洗禮與退潮,有相當大一批消費者逐漸從無度的狂歡中醒來,轉向更克制理性的消費選擇。
這些趨勢在報告中都有得到投射。
比如,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錢商」特征越明顯,2019年,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位列生活服務消費頻次前5名;而從優惠券、團購活動實現的省錢數量看,江浙滬人民在省錢的金額上遙遙領先,尤其是上海人民單筆消費平均省錢金額是廣東的2.02倍,而在年齡結構上,也呈現出銀發族、家庭中堅力量、新晉父母、95后等老少通吃的結構。
可見,越是經濟發達,經受消費主義洗禮多,同時消費水平又高的省份,人們的消費決策和對省錢的熱衷程度越高。

寫字樓的青年,點外賣必開會員,六個會員紅包不夠用,還會再開加量包,搭配津貼、滿減,一份外賣絕不虛高;周末外出聚餐,挑選餐廳必看排行,性價比與就餐體驗都要兼顧;同時,大眾點評寫起來,沒準哪天抽中霸王餐。
對于新錢商時代的消費者來說,錢是要花的,但冤枉了不行。不被雙十一的「囤積」綁架,不被消費主義的「符號」洗腦,用理性消費改寫人生體驗。
02
當消費升級撞上數字化
消費升級一直是最近幾年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大眾傳媒議論的焦點。
而這場升級除了得益于大眾消費觀念與生活水平的進階,也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所鋪就的花團錦簇。
作為全球第一大人口國,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釋放出巨大的紅利。浪潮之中,也催生了無數新的經濟體,比如社交賽道的騰訊,電商領域的阿里,還有以美團為代表的生活入口和超級App。
當然,不僅僅在消費市場,在資本市場,超級App所帶來的價值也在被不斷看好。
在2019年度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就曾形容美團點評前所未有地將消費者與本地企業連接起來。

艾瑞咨詢的《報告》也顯示,在新錢商時代,生活服務類平臺從傳統的團購優惠模式向提升商家經營效率、優化用戶購買決策的2B+2C模式過渡。

尤其是以美團為代表的「Food+Platform」模式,在本地生活服務中,以吃為核心,不斷滿足用戶延伸出來的酒店旅游、門票、休閑娛樂、出行等各種生活服務需求。
互聯網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解決了信息不對稱,連接了人和服務,在提升商業效率的同時,也讓消費者獲得了更多選擇。
總結來看,在線生活服務平臺的誕生,將用戶的搜索請求與高質量的本地商家連接起來。它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體驗,帶來更立體的消費選擇,也使得商家可以在更低的前期成本下去接觸更多的消費者,實現更高的轉化率。
03
走向囤積的反面
物質主義還是體驗主義?
這不是一個選擇題,對于當代人來說,省錢并不是物質斷舍離。這就好像,科技的誕生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率,讓人類生活更加舒適,而不是讓人無用武之地。
省錢的意義也不是物質苦修,戒斷口欲,而是將錢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得更少,生活更好」才是修煉「高錢商」的意義。
舉個例子,具有「高錢商」典型特征的用戶畫像往往是這樣的:銀發網紅阿姨擅用團購到餐產品,用買五顆萵筍的錢,喝五星級酒店下午茶;飯圈追星女孩為愛豆豪擲千金,但巧用「酒旅優惠」,就能在飛去演唱會的途中省一大筆。
這就好比PC互聯網時代,擅用搜索引擎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移動互聯網時代則可能是看知乎回答刷B站學習,而在線生活時代,巧用美團這種「到店服務」則是消費常態。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不斷進化,消費時代的主題也不停刷新。各種產業的發展在帶給大眾更多消費選擇的同時,也在考驗著每個人是不是擁有安排好生活的能力。
所謂消費選擇,不僅僅是在有限能力里,可以選擇的品質更好或更差的東西,而是所花出去的錢,是不是有帶來相應的或更好的體驗。比如,好不容易排上了網紅餐廳,卻因為點餐沒看攻略而錯過爆款單品;明明團購攝影套餐拍出來更便宜好看,卻不小心盲選線下實體店,花了高價,婚紗照卻是影樓風。
比起雙十一草稿打滿一頁紙,最終卻因為沒把預售算進去而虧了好幾十,顯然是后者虧起來更肉痛。
對于「高錢商」人群來說,理性消費從來不是花更少的錢享受縮水的服務,而是花更少的錢享受同等、甚至更高質量的服務。
新錢商時代的消費者之所以要走向囤積的反面,修煉屬于「高錢商」的省錢態度,是因為電商平臺所宣稱的「省」常常帶給人們額外的開銷。卸妝水囤到過期,為了湊單買上一些沒有用處的閑置物品,甚至還有可能落入商家先漲價后降價的陷阱。
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宣稱感受到電商節日的降溫,其實,最大的原因是電商平臺那套看似省錢,實則費錢的邏輯在消費者數年來的錢包教訓中跑不通了。
當代人正在從電商時代轟轟烈烈的囤積癖中逃離出來,用更理性的消費態度去規劃現實生活,并逐步將消費重心向體驗型遷移。
正如《新錢商時代:在線生活服務消費洞察報告》所顯示的那樣,在傳統消費者眼中,所謂「省錢」,是指收入限制與消費能力低導致的對消費內容的妥協,是在高品質和低價格商品之間的被動取舍。
但「新錢商」時代,省錢是一種主動的價值主張,與收入無關,甚至對于一部分消費者而言,在追求「享受型」消費的同時,也可以追求理性和簡約的消費觀念——享受型消費同樣可以精打細算,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優惠券、團購活動實惠地購買。
所以,走向囤積的反面,并不是物質的全面「斷舍離」,也不必委屈自己,而是成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
事實上,這種觀念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改變著消費新生代們,促使中國消費市場走向千人千面的消費分級時代。
來自《麥肯錫: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至2018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消費增長了65%,遠遠超過通貨膨脹率和GDP增長率。但其中有60%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感覺富有,但仍然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尤其是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有人仍在增加支出,也會為高檔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但也有的調整了消費方向,開始努力省錢。

當消費者越發理性,甚至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不需要用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和符號價值來定義自己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擔憂的「符號的作用」就消解了。
對于大眾來說,新錢商時代的生存要義是關注圍繞自身的消費,重視對自身體驗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而不是被消費主義馴化。
所以,「走向囤積的反面」,其實也是在走向消費的正面。
吳懟懟工作室原創出品
吳懟懟,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文娛與消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虎嗅、36氪、鈦媒體、數英等專欄作者。
轉載以及加交流群,請聯系個人微信號「wuduidui728」,備注個人信息,公司—職務—姓名。
原標題:《當代消費眾生相:新錢商與走向囤積的反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