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藝苗論音樂教育:琴童真的不應該去考級嗎?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
琴童真的不應該去考級嗎?
回顧一下,從暑假到寒假,我在各地講的最多的是兒童的音樂教育課。近十年來最令我有成就感的就是幫助很多家長找到了適合他的孩子學音樂的方法。

前幾年業余琴童考級被全社會大規模討伐,如今家長們都會說,我們家孩子就不考級了,更想多多獲得音樂的熏陶。
那么考級到底有沒有用?我以為,所有負責的老師都會支持孩子們去參加考級的。因為無論考級、考試、還是音樂會,演奏會,只要是成果性的教學,比上多少音樂課都更有收獲,學過鋼琴的孩子們都記得,上課學過的樂曲早已忘了,可是登臺彈過很多遍的樂曲很多年之后還在手上。因為一個總結性的教學成果,經歷了漫長反復的消化吸收,已經成為他自己的音樂了。



如何把學音樂變得有趣?我們可以模仿一些大師的方法。比如說,音樂游戲。像科托把肖邦的每一首前奏曲延展出一個個抽象派的故事。
C大調:狂熱地等待心愛的人;
a小調:悲傷的沉思,遠方,有一個荒涼的大海。
D大調:充滿歌聲的樹
A大調:美好的回憶如香霧般漂浮
#f小調:大雪紛飛,狂風怒號,暴風雪肆虐是在我悲哀的心中,有著更猛烈的風暴。
#F大調:異鄉的星空下。
降D大調:一個年輕的母親搖撫她的孩子,她已經半入睡鄉。在夢魘中她看到等待她兒子的絞架。她從睡夢中醒來,驅走了幻像,但是沉重和不安卻沒有離開她的心頭。
降B大調:孤獨地回到昔日海誓山盟之地?!?/p>
很多鋼琴家喜歡玩這樣的游戲,為音樂設計情節,他們為一首奏鳴曲編造情節,而我們這些不知道他心里情節的聽眾,覺得音樂富有意味又很神秘。

我們常常驚嘆某些演員表演地非常精彩,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比如朱麗葉比諾什,比如梁朝偉,張曼玉,張曼玉飾演阮玲玉,我們忘了這個人是張曼玉,感覺不到她本人的性格,你覺得她就是阮玲玉,一個好的演員能夠成為另一個人。那么表演音樂也可以模仿,可以成為你演奏的音樂,你可以在音樂中變成天鵝、變成野獸、變成戰士,還可以變成音樂家本人,比如說,你演奏的是肖邦的一首溫柔憂郁的作品,有點女性化,作為男性演奏家就得忘掉你身上的強健剛毅,模仿女性的方式;如果你演奏的是大象,你就不能變成斑馬,你演奏的是天鵝,就不能變成蛇妖,作為好的演奏家,會把自己沉浸入所扮演的角色中,感知它的歡樂哀痛,它獨有的氣息。




現已開放微信服務號訂閱
? 田老師的節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聽哦 ?

閱讀原文
原標題:《田藝苗論音樂教育:琴童真的不應該去考級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