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澳洲大火肆虐,除了考拉還有這些稀有物種也在掙扎
象妹 北美小象君

直到最近,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 Ngunya Jargoon 土著保護區的北部,長鼻袋鼠 (Potorous tridactylus) 仍然有著最健康的剩余種群。長鼻袋鼠的大小和小型野兔差不多,以樹膠根周圍生長的松露為食。
但是在十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干旱把森林變成了火種,烈火焚燒了保護區。當生態學家和護林員返回調查損害時,沒有人發現這些瀕臨滅絕有袋動物的跡象,該動物已減少到數百只。新南威爾士自然保護委員會的生態學家 Mark Graham 表示,“該物種最大已知種群的未來受到嚴重質疑”。

火災帶來的存亡威脅
長鼻袋鼠不是唯一因這場異常嚴重、廣泛的野火而面對潛在災難性損失的澳大利亞物種。迄今為止,昆士蘭州東部和新南威爾士州(該地區的面積接近比利時)約300萬公頃的土地已經被燒毀。大火不僅襲擊了容易起火的干旱生態系統,還破壞了相對耐火的濕地和熱帶雨林,數十種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地被摧毀。
未來可能會出現更糟的消息:距離每年夏季火災高峰期尚有兩個月,而本已干燥的地區迎來了另一場熱浪。墨爾本 Deakin 大學的生態學家 Euan Ritchie 說:“毫無疑問,瀕危物種將受到影響;甚至連普通的物種也會因大火變得脆弱。”
大火阻止了研究人員充分評估損失。Tasmania 大學 Hobart 校區消防中心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Bowman 說:“現在我們正處于戰爭迷霧中。”衛星圖像和其他數據源則描繪出一幅糟糕的圖畫。一些科學家甚至只能驚恐地看著他們用來監視野生生物的自動相機播放出研究地點被漸漸燒至灰燼的畫面。

在覆蓋澳大利亞東南部大部分地區的新南威爾士州,至少有20%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域已經起火。41個自然保護區中至少35個受到影響。受災地區包括分布在悉尼以西的大藍山(Greater Blue Mountains)和該州北部地區的許多岡瓦納 Gondwana 雨林。官員們估計,約有48%的標志性岡瓦納保護區已被燒毀。其中包括自恐龍時代以來就存在的雨林。

悉尼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 Sydney) 的進化生態學家 Maurizio Rossetto 說,在岡瓦納保護區之一的 Nightcap 國家公園內,他擔心大約30種珍稀樹種,和類似數量的稀有動物的棲息地可能已被破壞。該公園擁有一些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森林,這些物種中有很多古老的本土物種,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萬年前的岡瓦納時代。
Rossetto 指出,正是因為之前 Nightcap 和附近保護區的森林鮮少經歷大火,稀有樹種才得以在那里生存。“許多樹木的樹皮很薄,無法提供防火保護。”他特別擔心三個樹種,每一種僅剩下幾百棵“緊密生長在同一個種群”的樹木。
岡瓦納雨林的蛙類也受到了威脅。一種是袋狀口袋青蛙 (Assa darlingtoni),這些兩厘米長的靈巧兩棲動物在其臀部的袋子中養育蝌蚪。Graham 說,它們需要潮濕的落葉層才能生存,面對大火毫無抵抗力。他懷疑野火已經造成該物種的大規模死亡,并想知道新南威爾士州官員是否將不得不重新評估物種的瀕危程度,并把這些青蛙改列為“vulnerable”,即瀕危動物。

在大藍山山脈,大火燒毀了約一半的自然遺產,威脅著瀕臨滅絕的物種的棲息地,其中包括生長范圍受限的 Kowmung 哈克木(Hakea dohertyi),藍山水石龍子(Eulamprus leuraensis),和1994年發現的“活化石”沃勒米松樹(Wollemia nobilis)。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Canberra 校區的生態學家 Ross Crates 指出,大藍山還是瀕臨滅絕的王吸蜜鳥(Anthochaera phrygia)的“最后據點”。這種引人注目的黑黃色鳥類僅剩250至400只,估計約有80%的繁殖對將筑巢在大藍山山脈。迄今為止,大火已經摧毀了至少五個山谷中的食蜂鳥筑巢點;有些巢穴中還有雛鳥。Crates 已經失去了過去五年中他建立的1200個吸蜜鳥監控站中的大約10%,包括攝像頭和各種傳感器。


在新南威爾士州更遠的西部,深入澳大利亞的內陸,另一種瀕臨滅絕的鳥類面臨著新的危險。澳洲麻鳽(Botaurus poiciloptilus)棲息在受保護的 Macquarie 沼澤中,該沼澤對許多在大洲間遷徙的鳥類非常重要,在食物充沛的季節可以容納數十萬只水禽。但是澳大利亞漫長的干旱顯著降低了沼澤的水源,十月份的大火燒毀了3000公頃的沼澤面積,90%的蘆葦床,也是澳洲麻鳽的主要棲息地。


在覆蓋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的昆士蘭州,研究人員擔心大火會把 Bulburin 國家公園內的主要動植物棲息地燒毀,威脅公園內瀕臨滅絕的,數量還不到150課的本土澳洲堅果樹數。New England大學 Armidale 分校的哺乳動物生態學家 Diana Fisher 表示,衛星圖像顯示大火可能已經席卷了公園中有該種植物的三個部分。
Bulburin國家公園的大火還威脅到瀕臨滅絕的銀頭袋鼯(Antechinus argentus),一種地鼠大小,靈巧的有袋食肉動物。該物種僅剩下幾百只,而 Bulburin 國家公園擁有三個已知種群中數量最大的一個。

火災后的生存挑戰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是在大火中幸存的動物也很可能面臨未來的長期挑戰。Fisher說,例如,一些銀頭袋鼯可能會擠入巖石間的縫隙而逃脫火焰,但它們在火災過去后將很難找到庇護所或食物。她說:“如果失去了所有的落葉層和地面覆蓋物,它們將無法持久生存。”Fisher 還補充說,過去,來自其他地區的袋鼯可能會定居在空閑的領土上,但是現在棲息地之間的分裂也剝奪了這種可能性。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生態學家 Mike Letnic說,幸存的長鼻袋鼠也很可能面臨危險的貓和狐貍,兩種常常被吸引到受破壞森林中的掠食者。他們會迅速清除在森林地面上生活的野生動物。“這是雙重打擊。”

成年吸蜜鳥之類行動更加靈活的動物可能逃避了麻煩。但是吸蜜鳥喜愛的食物來源、并往往在附近筑巢的一種罕見桉樹卻很可能供不應求。Crates說:“問題并不僅僅是幾只個體的死亡,而是對于成功繁殖種群的長期累積壓力。對于已經瀕臨滅絕的物種來說,這很不妙。”

許多科學家抱怨,由總理 Scott Morrison 領導的澳大利亞現任政府未能認識到氣候變化在干旱和火災中的作用,并在減少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毫無作為。科學家們說,步步逼近的問題是,氣候變化是否會導致這樣的災難性火災季節成為澳大利亞的常態。Ritchie 和其他研究人員說,如果事實如此,那么即使是耐火較強的一些澳大利亞物種和棲息地也將面臨存亡威脅。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12/fires-rage-across-australia-fears-grow-rare-species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ustralia-50951043
翻譯:溫怡奕
編輯:Dule
文章封面來自原文,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為翻譯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北美小象君(微信號:safaranimals)
原標題:《澳洲大火肆虐,除了考拉還有這些稀有物種也在掙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