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現代快報消息,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為天上星。1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人們正式送別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

曾為研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他待人勤懇謙和,話不多,是個實干家。工作的時候,他是一絲不茍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工作之余,他又是多才多藝的,他的書法很好,還為天文寫了很多詩詞。我們永遠懷念他。”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捷興回憶,上世紀60年代,他與張家祥一同進入行星研究室,一直奮斗在同一戰線上。

1957年,早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張家祥與張鈺哲共同研究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論述人造衛星運動理論的論文,標志花我國人造天體軌道研究的開始。1965年至1969年,他主持制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研究工作,為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衛星順利上天做出了突出貢獻。1970年至1972年,他負責我國同步衛星軌道研究工作,提出了6萬多字的研究報告并被工程采用,為我國第一段通訊衛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9年9月,張家祥作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3B位代表之一,出席了黨中央召開的表彰大會。
一生與小行星打交道,天上有顆“家祥”星
“為了觀測天體,尋找發現小行星,他經常從家里走小路上山。我們受他影響,也經常這樣做。”楊捷興說,天文觀測是非常艱苦的,經常需要通宵,“非常冷的天,在紫金山頂上,露天用望眼鏡緊盯著天體進行觀測、拍照,拍一張照片,往往需要曝光1小時。手腳都凍麻了,也不能動。”

60年代初期以后,張家祥協助主持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彗星的探索發現與研究。他領導紫臺行星研究室,共同發現140余顆得到國際永久編號的新小行星和4顆新彗星。
1994年7月發生的SL-9彗星與木星相撞,是自然科學史上罕有的重大事件。張家樣在他所創建的太陽系天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主持進行了我國的彗木相撞預報工作,采取高精度計算方法,算出的19個彗核和木星相撞時刻與實際碰撞時刻相當吻合,先后向國內外發出七次預報,其精度與美國宇航局JPL相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世界作彗木相撞預報的只此兩家。
張家祥還主持建造近地天體望遠鏡和光學觀測站,為保護地球安全作出新貢獻。他帶領項目組研制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井籌建新的觀測站。經過兩年的選址觀測和專家論證,選定盱眙跑馬山為站址,建立了我國唯一的天體力學觀測基地,目前已成為國際近地天體聯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1年,為表彰其在天文科學領域的成就,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臺將他們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

(本文原題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