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融危機檢視:滅火
官員的俯瞰視角,述前傳正傳后記。
硬核的圖示方式,勝大綱導圖筆記。
此書作者的來路不小,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目前是布魯金斯學會杰出的高級研究員,曾在2006年至2014年擔任美聯儲主席。蒂莫西.蓋斯納(Timothy F.Geithner)現任華平投資集團董事長,奧巴馬第一任期內擔任美國第75任財政部長。他著有《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漢克.保爾森是保爾森基金會的創始人和主席,曾在布什總統時期擔任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他是《峭壁邊緣》的作者。2018年,三大功臣聚首,決心反思10年前金融危機的教訓。殷鑒不遠,來者可追。
此書篇幅不長,卻足以依序闡明美國政府10年前的危機管理,探底金融危機原因,比對危機風控現狀。正文后65頁圖示,將全文的要點,以圖表的方式,按內容分類,清晰復現。讀完后,不禁對幾位作者——亦是功臣的使命感由衷的敬佩,對其創造性的應對方式嘆服不已。對三位對目前經濟危機管理的今昔情況對比的對比分析略有點唏噓。
危機&滅火
首先,分析危機前的經濟情況及產生原因。很多其他同類書也有分析。本書后面的圖示很豐富,點明了經濟下行衰敗的根本原因,比如老齡化、貧富差距、金融系統性風險等。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看看拉詹的《斷層線——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
危機漸進發展,美聯儲和財政部一直處在應對滅火的位置。保爾森和小布什在離任前一周,仍然堅持推進救市資金(不良資產救助計劃資金TARP)的發放。
然而,手頭的滅火工具卻不夠,一開始僅通過銀行貼現窗口貸款,以及以及僅在極端情況下貸款。對于流動性不足,與其他央行協定貨幣互換制度。隨著危機造成的后果日漸嚴重。他們與受助方和團隊不斷討論,思考,形成的花式救市招數層出不窮:
比如說服聯邦財產保險公司給所有金融機構擔保,并對其收取低額保費,從而避免因信心危機,導致證券估值折扣。
再比如財政部購買企業優先股,快速為其注入資本,不影響其經營決策的同時,企業正常恢復后,也有財政收益。
書里面走馬燈出現華爾街大機構的名字:雷曼兄弟,房地美房利美,高盛,花旗,美國國際集團,摩根大通,摩根斯丹利,富國銀行等。大并不代表不能倒,比如救而不成的雷曼兄弟(保爾森的弟弟迪克時任其高級副總裁)因其資產質量太差,國不能救,機構不敢接。
經濟恢復
奧巴馬政府及蓋特納在后半程的壓力測試、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經濟復蘇和就業相關法案的作用,保證了經濟的快速恢復。其中壓力測試蓋思納有專著詳述。它是整頓金融系統的核心計劃,相當于美聯儲和金融監管機構給各大銀行做一個體檢,并將各家在不同壓力環境下能撐多久的結果對外公布。官方的測試結果將銀行的資金質、量評估透明化和公開化,予公眾定心丸;同時給足6個月的期限讓銀行去籌措資本,到期籌措不足的才接受政府的救助。國家財政壓力,銀行被政府控制的壓力,救助優先級的評判壓力,都借此舉得到了舒緩。
預防&應對反思
滅火過程中,各種手段啟動的前提,需要國會同意,例外的情況需要兩院及總統的合意。當年爭取許可的過程縱然常有波折,但通過不斷溝通磨合,加之各方忌憚市場的進一步惡化,最終通過了。現在,三位擔心的是,當年援引的例外救市條款在新法案里幾乎都被修訂殆盡。如遇危機,這個決策時間很可能過長,以致貽誤“撲火”時機。
危機結束后,風險預防體系、系統的常規檢測(延續自危機時的壓力測試,)做得不錯,算是一個亮點。但危機并不會因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降低而消除,而是很可能在不重要的部分產生,因為重要機構被重點監察,資本逐利,極大可能埋雷在監管薄弱的小型機構中。
三位顧慮,現如今沒有危機處理機制,是自宮行為。但這源于上升期人性對危機產生的輕忽。上次危機的根源,也是由于人性,對長期經濟穩定的情況滿足,忽略了系統風險:監管覆蓋不足,金融杠桿過高,房貸發放無底線等。危機的爆發,還是心理危機-信心危機,繼而產生了銀行擠兌。所以,哪怕救市,這幾位也是一邊救市,一邊要對公眾傳遞正向信號:“市場還沒有那么糟”。如何能向所有人,尤其是政府內,傳遞《孫子兵法》里的“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呢?
似乎,這個真的很難辦。危機處理機制缺失,以本人在企業里做風控審計時的見聞,更有可能是事不過三。2008年險些過關,會不會20XX年表現更糟?值得深思。人性雖然如此,借此書能得到提醒和警示,并付之于行動的,一定能嘗到少輸當贏的快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