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學人書架|充滿不確定的2019,還是確定地走過了
這未必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未必是一個最好的年代。眼里過著一幀幀畫面,總覺得和??思{似曾相識,《喧嘩與騷動》的書名說透了一切。出身大家閨秀的康普生太太,不甘心家族的沒落,日子過著過著就符號化了。對康普生太太而言,身份比實際的生活重要得多,寧可守護這身份,也不愿意操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事兒。而兒子昆丁在自尊和自卑之間搖擺,敏感且懦弱,最后了卻自己的生命。反倒是女兒凱蒂,以一種放蕩的方式解脫了自己的身份枷鎖??灯丈患以涍^著有權有勢的富有生活,但終究抵不住時間的力量。當一切物質生活隨風而逝,時間并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所謂的痕跡,只不過是人們自己在腦子里烙上的。
老康普生一家大概不明白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質樸道理。過去的輝煌只能說明過去,而每個人活在當下。面對當下的約束條件,去作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哪怕你無法像一個理性經濟人那樣去精打細算,好歹也去努力。如果一個人試圖去通過呼聲、甚至拳頭來維系舊有的所謂尊貴的身份,那就只能去喝西北風了。反而是女兒凱蒂,行為看似荒誕,實則展現了??思{的睿智。人世間看似尊貴的身份,其實有著墮落的另一面。而凱蒂只不過用實際的行為去展示了這另一面而已。
復雜的年代有著不確定的預期,而應對不確定的最好辦法就是去理解事物的多面性。比如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總是和亞當·斯密聯系在一起。斯密在《國富論》中確實闡述了看不見的手一說,但這個說法似乎也不是斯密思想的全部,甚至都稱不上斯密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即便對這只看不見的手,斯密自己也是內心充滿了矛盾。為何很多人熱衷看不見的手?原因僅僅在于,這只手恰恰是讀者內心當中設想的圖畫。心有所想,眼就所見。在閱讀經典著作時,往往是讀者帶著自己的框架去理解,并非作者自己就是這樣理解。思想史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史料的梳理和呈現,來打破讀者自帶的框架,從而得以讓讀者看到作者的其他方面。這就如同??思{的角色設計,假如昆丁能夠看到妹妹凱蒂的行為含義,就不至于固執而迷茫。
9102真的好忙,忙到顧不上更多地閱讀。英國學者艾瑪·羅斯柴爾德的《經濟情操論:亞當·斯密、孔多塞與啟蒙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倒是認真讀了的。在這本思想史著作中,羅斯柴爾德梳理了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20年代的重要的思想史線索和社會經濟事件,把斯密的思想放在當時當地的場景當中去解讀,這種做法是正宗的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一個思想家的思想,必然會傳承其前輩的思想,同時受到自身所處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假如離開這兩者,單純去解讀一本書的思想,那就是戲說了。在書中,羅斯柴爾德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把斯密與孔多塞、休謨等思想家聯系到了一起,而事實上,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著內在的關聯,只不過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而已。讀這本書,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之間的表面分歧和內在一致性。沒有足夠時間的讀者,建議重點閱讀該書的第5章,羅斯柴爾德在這一章中詳細討論了看不見的手的不同方面。也就是說,對斯密而言,看不見的手有兩副面孔:一張是后來的經濟學教科書中講述的面孔;另一張是自利的個體的陰暗面。而新古典范式的支持者和極端自由主義者,總是刻意回避第二張面孔。

自己忙碌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角色的轉換。格致出版社的錢敏老師特意向我推薦了其力推的著作《愛、金錢和孩子》(格致出版社,2019),說是為了排憂解難。當然實際上讓我貢獻了一篇書評而已。不過這本書一直放在案頭,沒事就會翻翻,試圖從中獲取某種神秘的力量。兩個作者其實都是頂尖大學的頂尖經濟學家,馬賽厄斯·德普克是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是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光這抬頭就碾壓了一眾同類出版物。為了理解他們的想法,我還特意去下載了他們的相關論文來研讀,居然感覺到不少樂趣。這種樂趣,來自他們論文中呈現出來的縝密的邏輯之美。
說了這一大堆,到底想說什么?我也不知道。因為從各種朋友口中得到的指示太豐富了。有說得對孩子“虎”點;有說不能太“虎”了;有說得趕緊去報班,越早越好;有說無所謂,佛系點好;有說得早去幼兒園,有說還是自己帶著妥當,等到年紀了再上幼兒園。如此等等,我真的很迷惑。每個人的說法都來自其自己的經驗,而這些好友看起來也都非常成功。這是否意味著條條大路通羅馬?壓根就不要在意哪種具體方式?抑或育兒真的是一個個案問題,只能看人下菜?
德普克和齊利博蒂是經濟學家,當然得用經濟學的方式來回答問題。他們的研究發現,實際上育兒過程中,放羊肯定不行,太虎也不行,得適度權威才行。權威?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得保留一定的權威。所謂權威型,就是在尊重孩子自身的行為基礎上,適度引導和強制。比如刷牙這個事,就不能自由放任,沒有孩子愿意刷牙,這個時候首先得引導,引導不通就得強制??吹竭@,你是不是能夠舉一反三,聯想起社會或者經濟治理的某些熟悉的畫面?
德普克和齊利博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全球父母都有趨向權威型或者虎型的趨勢,自由放任反而少見了。究其原因,作者認為,在不平等日益加劇的環境中,后代之間的未來競爭日趨激烈,適當虎點,可以快速提升孩子的人力資本水平,從而讓其在進入競爭體系之前,積累雄厚的稟賦。這本書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為了孩子的未來,不虎不行??!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太虎也不行啊!

人處在社會中,難免會進行社會比較。“海淀父母”一詞的流行,實際上就是社會比較驅動的競爭。在孩子身上傾心投入,無私的愛當然是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則來自社會經濟因素。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變差。假如父母比較成功,處在社會網絡中的較高位置,就不希望子女未來的社會位置下降;假如父母自身的社會位置較低,就更盼著子女未來能有一個較高的社會位置。
社會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一個人的朋友圈質量,而這又進一步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收入和再下一代的稟賦水平等。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中打拼,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為了后代。盡管一些經濟學家一再強調代際流動性的難題,但對個體來說,每個人都希望通過努力來打破代際固化。
“社會位置決定命運”,這不是文學的夸張說法,而是馬修·杰克遜的新書的副標題。杰克遜是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致力于研究社會網絡問題,在出版的中文版譯著《人類網絡:社會位置決定命運》(中信出版集團,2019)中,詳細解答了社會網絡如何通過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來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軌跡。
我曾經觀察自己老家那個小山村的情形。但凡考上學校的,大多是父母有點文化,或者有點經歷,或者祖上有過文化人。長輩的社會網絡決定了一個家庭的網絡資源稟賦。這種稟賦并非體現在物質財富上,而是更多體現在朋友圈的質量上。村子里有文化的人喜歡和同類人來往,喜歡和更高網絡的人來往,從而愿意對自己的孩子虎點,督促自己的孩子多學習。同時,這種社會網絡差異也決定了孩子自身的視野和框架,長輩言傳身教,子女模仿相隨,一代又一代,代際之間的差異因網絡的差異而逐步擴大。因此,德普克和齊利博蒂的著作如果放在一個社會網絡背景下會更有趣。

2019年,最意外的大概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了。班納吉、迪弗洛和克雷默三人共同獲獎,特別是班納吉和迪弗洛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第一對夫妻檔獲獎;而迪弗洛才47歲,成為該獎最年輕得主。為何最意外呢?太年輕了,按常理肯定還沒輪到啊,前面還排了眾多飽受歲月洗禮的長者呢。也難怪這次諾獎成為最富爭議的一次頒獎。但英雄不論年少,這三位早就名滿江湖,為經濟學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好比說孫子兵法存在幾千年了,但博弈論才出現了不到百年。從孫子兵法到博弈論,是樸素思想向科學研究飛躍的表現。同樣的道理,反貧困的實踐確實做得很出色,成就斐然,但這是樸素的實踐。而迪弗洛等人則通過科學方法揭示不同的反貧困機制可能面臨的局限條件,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通過機制設計來更有效地解決貧困難題。如果仔細閱讀班納吉和迪弗洛撰寫的《貧困的本質》(中信出版集團,2018),就能夠發現隨機對照實驗在反貧困這個問題上所給出的睿智答案。
實驗方法為什么重要?比如我們搞試點,在某些地方進行以工代賑的扶貧工作,取得了成績,然后進行推廣。但這種試點的做法所得的結果可能是巧合,也可能太依賴特定的條件,而且試點的做法沒有揭示其他潛在做法的可行性。實驗方法就不同了,實驗方法需要隨機化處理,需要設置對照組,需要明確干預機制,需要針對實驗前后的數據分析來尋推斷因果關系,需要仔細甄別各種限制條件和擾動項。通過實驗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解釋某些機制的有效性條件,以及推廣到其他地方的可能局限。所以,假如我們的扶貧工作能夠引入實驗方法,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呢?艾倫·格伯與唐納德·格林寫的《實地實驗:設計、分析與解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能夠教會你如何正確地開展實地實驗;而迪恩·卡爾蘭和雅各布·阿佩爾寫的《失敗的價值:從實地實驗的錯誤中獲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一書則能告訴你,假如開展實地實驗,可能會犯哪些錯誤?以及如何克服這些錯誤?



實驗方法的重要性還來自人們認知的局限。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理性的人總是有各種各樣情緒化的表現,而這些情緒化很可能在祖先那會就留下了種子?,F代人的行為模式,或多或少都會打上祖先的烙印,這是演化的邏輯。實際上,現在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等聯手做了不少有趣的事。這些有趣的工作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有不少共同點;現代人類社會和遠古人類社會有不少共同點。究其原因,都是資源有限條件下相互競爭與合作的結果。經濟學家過去講競爭講得多,講合作講得少。因為有了個理性經濟人假定,相互之間更多地展現出競爭性獲取資源的景象,似乎合作不過是競爭過程中的一種臨時現象。而演化文獻則告訴人們,合作和競爭一樣,也是社會的固有機制。
有兩個學者很有意思,一個叫鮑爾斯,一個叫金迪斯。這兩個學者早年間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人物,后來開始搞起了人類行為的跨學科研究,還拉著一伙人創辦了一個桑塔費研究所,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這些奇怪的學者到底研究什么呢?董志強教授的著作《行為和演化范式經濟學:來自桑塔費學派的經濟思想》(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給出了一個詳細地解讀。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門評介桑塔費學派學術思想的論著,里面涉及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與合作、自利與理性、權力、制度與秩序等方方面面。實際上在2006年的時候,我就引進了鮑爾斯的《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這是鮑爾斯寫的一本微觀經濟學教材,但內容主要是桑塔費學派的思想和邏輯。看了這些有意思的研究,也許或多或少明白,人類社會為何如此復雜?其實就是因為合作和沖突兩條主線交替纏繞,而其根源來自人們自身偏好上自利與親社會的糾結,這種糾結過程伴隨著人類的演化歷史。


這個冬天很冷,呆在屋里,享受著暖氣。年底欠賬多,開始還信誓旦旦地說要完成,現在看來得過年后才能履約了。2019年書也讀得不多,斷斷續續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也就這幾本。快樂最重要。既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我們可不可以就確定地應對?
(作者周業安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