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儒敏:通識教育應多讀中外經典,“現在讀的書還不夠”
近年來,各大高校開始重視通識教育。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梳理發現,目前全國包括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多所院校均已成立通識教育中心。而近日,中國傳媒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也順利揭牌。

但在中傳通識教育中心揭牌儀式后,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向澎湃新聞談到,當前的通識教育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怎么動員各個專業的老師愿意參與其中,課程的設置如何做到讓學生愿意選課,怎么落實到對中外人類文化經典的閱讀等。
其中,在多個場合提及閱讀問題的溫儒敏再次向澎湃新聞強調,讀一些中外的經典是最基本的,“現在讀的書還不夠,光是講一些概論,(學生)沒有體驗”。他感到遺憾的是,現在的社會氛圍不太有利于讀書,人們讀書沒有耐性,“(閱讀)只有慢慢做,從中小學做起,整本閱讀”。
通識教育不應等同于降低水平的一般教育
提倡閱讀實際上已涉及到如何做好通識教育,但在這之前更應考量何為通識教育。
溫儒敏注意到,目前各大院校開設的通識教育,其中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其實是值得商討的,“應該更加開闊一些,實際一些”。
他認為,當前,一種看法是這些年高等教育的體量大增,學生的數量也是成倍地增長,精英教育現在已經變為平民教育,所以不得不適當降低一些水平,搞好通識教育,但是這種把通識教育理解為“等于降低水平的一般教育”的看法,其實是有偏頗的。
另一種則是,專業分工太細,學生過早地進入專業訓練,不利于其未來發展,因此寄希望通過通識教育,讓學生多一點大學科的知識積累,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基礎。
還有一種看法是,當前提倡立德樹人,增加文化自信,因此需要讓學生多學一點傳統文化。
理念不同指向的通識教育形式也就出現差異。
溫儒敏觀察到,現在所謂的通識教育的做法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學校把通識教育等同于公共課。
“以前的公共課主要是政治課,大家都要學,現在(通識課)加上一些文化、藝術、歷史、地理、琴棋書畫、文化講座之類的,這其實并沒有把通識教育通盤考慮。學生也只是憑自己的興趣,撿好聽的聽一聽。”溫儒敏談到。
此外,他指出,目前,有些大學規定了文科生必須要多學一點簡易的數理化,理科生學一點傳統文化,希望學生能夠跨學科,文理打通,“但是課程的開設也都是拼盤式的,打通并不有用”。
他進一步介紹,目前還有一部分大學的做法是一二年級不分專業,可以任意到各個院系去選擇喜歡上的課,到了高年級才決定上哪個專業,“這樣做也有好處,但是也容易使學生到了專業階段,底子并不厚實”。
通識教育是全人教育,博雅教育
從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經驗看,溫儒敏表示,通識教育應是面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但它又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屬于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與專業教育互相補充。
“此外,通識教育是全人教育,博雅教育,即通過接觸人類文化的精粹,特別是一些基本的典籍,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獲得通識。”溫儒敏指出,它不完全是人文,也不完全是文史,應該是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獲得通識,“這樣來定位通識教育,就不應該是現在我們理解的,對課程的一些補充,一些調整,一些拼盤,而應該是實行一種更有利于培養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一種教育理念”。
同樣,在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劉麗華看來,當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還面臨多項挑戰,諸如通識理念如何落地、通識體系如何優化、通識質量如何保障、通識內涵如何豐富、通識教師如何動員、通識文化如何營造以及通識管理如何協作等。
“當前專家學者等對通識教育質量是很憂慮的,比如有些通識課淪為‘水課’其實都指向了我們通識課質量,學業挑戰的度都有待提高,如何讓學生對通識教育要感興趣都關系到質量。”在日前中傳舉行的“通識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壇上,劉麗華談到。
澎湃新聞了解到,為提高課程質量,讓學生“逃無所逃”,復旦通識教育中心在不斷完善“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組織制度,將每門課分若干小組,每組小于20人,助教帶領討論。
作為北京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北大在2001年設立元培計劃實驗班,2007年成立元培學院,進行了通識教育與寬口徑的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嘗試與探索。
探索十余年后,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劉建波在論壇上談及對通識教育的理解,通識教育質量等問題時表示,評估通識課程是否達到要求,北大元培學院是從八個方面看課程是否讓學生有收獲。
他指出,八個方面包括對人類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入、對現實社會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對跨文化、多元文化意識提高、對特定學科思維方式的認知和運用能力有較大提高、閱讀文本和文獻的能力有提高、口頭作書面表達和溝通能力有所提高等。
“我們的通識課、通選課要做淘汰機制,真正使得課程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他補充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