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朋友圈中“養生勞模”:您的方向錯了
醫學界
想要健康生活,用微信就能搜。
一代90后終將老去,總有人正年輕。但是,年輕已不再是抵御疾病的堅強壁壘,一些常見病、慢性病正在年輕化。
2017年,《中國家庭報》發布的《一線城市白領健康狀況及就醫行為報告》中的數據顯示:
原本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慢性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白領受脫發問題困擾,年輕的胃炎患者等數量增加、惡性腫瘤患者平均年齡提前。
這屆年輕人的確太不耐打了。面對“健康危機”,90后其實早已出手應對,只不過方向錯了。
90后都是 “養生勞模”
俗話說身體最誠實,年輕人并不是不愛惜自己,當下“青年養生”大行其道。
2018年,某國內醫藥零售平臺發布了《8090后健康養生消費洞察報告》,當代年輕一代以其獨特的“養生大法”令人嘆為觀止。
報告顯示,面對各種健康隱患,青年人格外注重健康養生。從維生素到泡腳盆,從花草茶到雞胸肉,從枸杞到阿膠,這屆年輕人為了健康真的是不吝惜金錢。
在職場中,每年例行的體檢都會敲響“警鐘”,然而“警鐘”并非長鳴,也未轉變成真正對健康問題的正視和正確對待。
朋友圈里的“養生勞模”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為了治療失眠,從香薰、枕頭到褪黑素全部配齊,結果是一到晚上就玩手機停不下來;
面對體檢報告上高血脂、脂肪肝等問題,朋友圈里信誓旦旦要開始運動、規律生活,現實卻是宅在家里熬夜刷劇、打游戲的大有人在;
面對肌肉酸疼,鼠標手等問題,有人成為按摩店的“資深會員”,卻懶得去醫院好好做個檢查;
也有人用力過猛,為了減肥盲目節食,反復反彈越減越肥。
“養生勞模”并不是真的在愛自己,錯把“保健行為”當“治療行為”。
這種“養生”從另外一方面也是自我麻痹、自我安慰,很有可能產生諱疾忌醫的后果。
目前大多數疾病成因依舊撲朔迷離,健康的生活方式雖好,不過與疾病零發生不能劃上等號。
很多人迷信“吃出來的病可以吃回去”,但類似的觀點大多都是沒有科學依據。以食物防癌為例,腫瘤學界從來沒有承認任何一種食物能起到預防癌癥的功效。
這屆年輕人太難了
從疲勞到猝死,從胃炎到胃癌,從感冒到肺炎……從小病到大病都要經歷發展、變化的階段,只是身體上發出的信號往往被忽視。
做到早發現、早咨詢、早確診、早干預,對于這屆年輕人真的太難了。
“太忙、沒有注意”、“我不知道這是病”、“我沒時間去醫院”……“太晚了,來不及了”,在醫院里,面對“遲來”的年輕患者,醫生也無能為力。
排隊兩小時,看病一分鐘。線下看病的“時間成本”讓年輕人無法承受,從掛號、去醫院、等候、完成問診,在現有線下診療流程設計中,完成一次線下看診最少需要一天的時間。職場重壓之下,讓年輕人“請假看病”太過奢侈。
更為重要的是,有些疾病是“難言之隱”,在拼腦力更拼體力的職場上,年輕人也擔憂身體狀況被單位了解影響晉升。
只能說,這屆年輕人真的太難了!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呵護自己、呵護家人健康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和“必答題”。
在生命的周期內,我們將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
了解健康常識,準確獲得就醫信息,隨時隨地關注健康,試問誰不想有個醫生朋友,幫自己解決所有健康問題。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備這樣的朋友。
在早已不僅是通訊工具的微信里,海量、專業、靠譜的健康內容和服務已給您“安排上了”,即使沒有醫生朋友,只需拿起手機,打開微信,讓搜一搜為健康“保駕護航”。
在微信發現頁搜一搜中輸入“如何緩解腰痛”,搜索結果頁為用戶推薦有關腰疼介紹的百科內容,并聚合呈現權威醫院醫生有關腰痛病因、治療方法的文章,為用戶提供了權威的健康知識,幫助用戶全面了解健康問題。

微信搜一搜里匯集了大量實名醫生背書的權威健康內容,涵蓋由權威醫學專家團隊編寫的常見疾病及藥品百科詞條的專業解讀,保證了信息的“可信度”,實現了用戶所看即所需。同時,收錄了眾多醫生的個人主頁信息,包括公立醫院已建立官方區等,方便用戶快速找到醫院相關信息。

此外,在微信搜一搜里搜索健康問題或者病癥相關詞,即可直達「問醫生」頁面,讓用戶便捷獲得專業人士的診療意見。

新的一年將要到來,很多人都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都制定了目標關鍵詞。
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新一年,也為自己的健康立下Flag吧,送給自己一個2020年健康關鍵詞!

- End -
閱讀原文
原標題:《致朋友圈中“養生勞模”:您的方向錯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