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侯獎”評委篇下:這是他們第一次加入“侯獎”大家庭

終評會現場

終評會現場
基于多元、學術、公平、公正的原則,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邀請了于德水、聞丹青、石寶琇、楊小彥擔任評委。在這五位評委中,有兩位是第一次加入“侯獎”大家庭——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榮休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啟耀以及侯登科生前好友、陜西民間紀實攝影發起人、策展人石寶琇。
他們是如何理解“侯獎”的?
第一次做評委,怎么看待這次的評獎?
評選過程中又有哪些讓他們印象深刻的?
誰的作品是他們的心水之作?他們心中的“遺珠”又是誰?
.......
努力工作的人就應該得到更多的獎勵。
——鄧啟耀
鄧啟耀現任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榮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視覺人類學、宗教藝術、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等。 在他看來,“侯獎”一直以來都是值得期待的獎,具備藝術、學術、文獻三重價值,其意義在于“讓老百姓的生活正式進入影像歷史”。本屆“侯獎”終評會結束后,他表示:這一次的評選“最好的地方是遵從原則,而且是公開、公正的規則。”
對于此次獲獎項目,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陳杰的兩個項目(《俯瞰污染的大地》《懸崖村的變遷》)無論是從影像語言還是選題上,都是非常成熟的。”終評過程中,陳杰因屢獲攝影大獎且有兩個項目同時入選而引起評委之間的討論時,他明確地表示了對陳杰的支持:“努力工作的人就應該得到更多的獎勵。”
“廖璐璐的《姐妹2011-2021》,想法和做法都很好,按照人類學的說法,她是非常深入地做跟蹤采訪,這是值得表揚的。”鄧啟耀評價道。他同時提到:“‘侯獎’是一個扶助有潛力的攝影師的獎項。這個項目是一個持續的項目,未來我們可以請一些有經驗的攝影家給這位攝影師建議,給予這個項目更多的學術支持,幫助攝影師更好地完成這個項目。”
發現新人,扶助有希望的拍攝題材,這是“侯獎”兩個很重要的宗旨。
——石寶琇
本屆“侯獎”評委石寶琇是侯登科的生前好友。他和侯登科一樣都是陜西紀實攝影群體(簡稱陜西群體)的成員。他們都將鏡頭對準普通的老百姓和真實的生活場景。
他認為“侯獎”的宗旨有兩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發現新人,二是扶持有希望的拍攝題材(項目),幫助攝影師們解決拍攝中遇到的問題。”
“不要單看扶助資金的多少,‘侯獎’評選更重要的意義是對中國攝影的草根階層的幫助。社會有社會意義上的草根,攝影也是。攝影師中有草根,他們拍攝的也是草根的題材,如果能將三個意義上的草根結合在一起,我覺得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所有的來稿中,他認為陳杰的《俯瞰污染的大地》《懸崖村的變遷》無論是敘事,對畫面的處理,對整個項目的圖片編輯,還是所有圖像統一的風格和手法,都是非常成熟的。 “如果侯登科能活過來,能來我們這兒(終評現場)看一看,他也會含笑地離開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