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獨立學院“脫鉤”大學之后,走向何方?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暫緩“獨立”了。日前,作為“母體”的紹興文理學院官方表態:按規定程序聽取各方意見后決策,再向上報請“轉設”。
“轉設”一詞,指獨立院校成規模后會脫離母體學校,真正獨立。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屬于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獨立學院,也就是常說的“三本”。轉設意味與舉辦校解除原有辦學協議,與母體高校脫鉤,或者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或者轉設為公辦本科院校。
前不久,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轉設為浙大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轉設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就轉設成為了公辦本科院校;而諸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則成功轉設為武漢學院,成為一所非營利性的民辦本科院校。這些獨立學院之所以能轉設為公辦本科院校,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其辦學水平,有的獨立學院在浙江省一本招生,錄取分數超過部分省內公辦普通高校,用分數打出了“獨立學院”獨立的實力。
而像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這般,在轉設過程中遇到阻力的情況,也并不鮮見。主要還是在校師生擔心權益受損。從獨立學院轉為公辦本科學院還好,如果轉為民辦本科院校,失去了母體高校的光環,學生就業考研都難免受到影響。畢竟當下的學歷鄙視鏈條上,三本還是在民辦院校的前面。另外,交給母體高校的高額“分手費”也是一些獨立學院轉設路上的攔路虎。
2008年,教育部發布《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符合條件的獨立學院在5年內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全國300多所本科院校,僅有六七十所完成轉設工作。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轉設的條件不夠成熟、不具備“斷奶”、單飛的實力。比如,規定要求校園土地面積必須在500畝以上,師資以及設備等辦學指標必須按普通本科條件配置。而脫離了母體之后,不僅無法憑借母體校文憑招生,師資、課程質量都難以保證。
但轉設仍是獨立學院的必然之路。獨立院校創辦的初衷在于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資源不足問題,為了解決擴招與政府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從效果來看,獨立學院加速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彌補教育投入不足、擴大招生滿足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獨立學院的發展壯大是一種混亂下的繁榮。獨立學院成功嫁接了公辦高校資源和資本力量,同時具有公辦和民辦的雙重屬性,其實是通過模糊不清的辦學屬性和產權關系,利用公辦高校的優質資源和品牌效應獲得發展便利與優勢。
這種“雙重屬性”為獨立學院帶來了便利和優勢,也帶來了被人詬病的地方,一方面它擠占了公辦高校資源,另一方面也對民辦普通高校造成了不公平競爭——畢竟戴著公辦大學的“帽子”。
時至今日,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8.1%,進入大眾化階段只是一步之遙,獨立學院的社會基礎和法理基礎都不復當年。營造一個規范發展、公平發展的高等教育發展環境,實現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內,迫切要求獨立學院轉設,明確辦學屬性和產權關系,進行公平競爭。
當前,獨立學院自身面臨的多方位挑戰,也要求獨立學院進行轉設。生源總量下降的挑戰,公辦院校質量、內涵提升的壓力,各類中外辦學項目的競爭,都給獨立學院帶來競爭壓力。
依托母體高校辦學有利也有弊,比如,在專業和學科上復制母體學校,導致缺乏辦學特色;辦學管理體制僵化、辦學機制不夠靈活等,都是制約獨立學院提升競爭能力的不利因素。而且,母體所帶來的光環效應也在遞減。如果繼續保持這種尷尬的身份,對于未來發展也不利,跟公辦高校相比,它屬于民辦,不能享受公辦高校的政策待遇,而與民辦高校相比,它被列入公辦序列,不能享受民辦的扶持政策。
至于轉設之后如何走?研究表明,轉設成功的獨立學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積累了一點的辦學資源和辦學基礎,過往的辦學過程中并不是對母體學校的簡單照搬或者純粹附庸。這一方面更有利于其達到轉設條件,另一方面也為轉設后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凝聚辦學特色,穩定以及提升辦學水平,應對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基礎。
面對激烈的辦學競爭,最關鍵的莫過于找準自身定位,結合現有辦學條件和生源特點,走應用型大學之路,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提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應是獨立學院的發展方向。
獨立學院要真正“獨立”,不能躺在母體大學上“打擦邊球”,甚至忽悠考生,相反要用自己的畢業生、用高招成績、用辦學特色為自己“帶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