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月讀|圖書館:通往遠方的最后一張免費車票

趙琦
2019-12-23 17:20
來源:澎湃新聞
? 城市漫步 >
字號

那是2016年的夏末,我和友人從貴州榕江縣城出發,坐車去山里的侗寨。山路上,遇到了一隊正在路邊搭建新屋的鄉民。貴州的木房子建造起來很有意思,柱和柱之間以木串接,形成縱向的剖面(排扇),然后集眾人之力把一片一片剖面豎起來(起扇),搭建房屋的基本架構。吸引到我的不僅是這種建造感強烈的造屋方式,還有現場熱鬧非凡的儀式——起扇時要慶祝,所以一頭在熱火朝天地搭建,另一頭是煎炸烹炒、炊煙裊裊。

路過的我們被熱情地邀請參加。席間方知,這個村子的成年男丁日常都在外省打工,他們背井離鄉忙忙碌碌許多年,就是為了能夠回鄉給家里蓋上這么一座新房子。繼續上路后,又經過另一個寨子,高高的木屋里探出腦袋的幾乎全是女子和孩童。這是因城鄉經濟差距而發生的“離鄉”和“回鄉”故事。

貴州榕江的“造屋” 作者圖

如果是因城鄉的文化差異而發生的故事呢?對于和《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的作者有類似經歷的小鎮青年來說,讀書、考學、走出去,離開傳統、守舊、封閉的故土,仿佛是前半生的必經之路。家鄉通常并不貧窮,就像書中的浙江三門,是一個交通挺方便、經濟條件不差、有山有水、舒適安逸的小城。當游子在外立穩了腳跟,回到家鄉,家鄉通常也并不需要你建造一個房子,甚至家人和朋友的經濟條件都比你還要好。這時候,還能為家鄉做點什么呢?能不能選擇一種新的方式,去重新擁抱那個一度被嫌棄,甚至拋棄的家鄉呢?

《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章瑾 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8

《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回鄉”。“讓我想逃離,又讓我覺得無法再回歸。回去做什么呢?回去,又能做什么呢?”——作者的疑惑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家鄉”這個詞實在讓人覺得五味雜陳,家鄉是被隔壁小孩欺負的童年,是糗事連篇灰頭土臉的少年,是七姑八姨催婚的青年;可是家鄉,又是那條清澈寧靜的小河,是周圍淳樸熱情的臉孔,是第一個告訴你“有志者、事竟成”的小學語文老師。

離鄉是因為家鄉不夠“開放”,是因為家鄉已經承載不了對于“成長”的渴望。如此說來,還有什么比在家鄉建一座圖書館更好的“回鄉”方式呢?把開放的世界通過書本帶回家鄉,把自我的成長轉化為幫助別的孩子成長的各種閱讀和實踐活動,這是一件又聰明又酷的事。作者把這件事的經過慷慨地分享給讀者,我要強調“慷慨”這個詞,是因為這本書大到夢想,小到操作細節,將“有為圖書館”運營6年的點點滴滴,毫無保留地披露,它既是一本民間圖書館運營指南,也是一部充滿熱情的文字紀錄片。

本書的第二個主題是公益。這個主題看似隱性,全書只用了幾頁去專門討論,但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公益,是如何去做“民間圖書館”這個公益項目。公益在我國,就我接觸到的范圍,以及本書提供的線索,是一件頗為“奢侈”的事情。公益和慈善不同,每個月拿出工資的一部分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或捐款給地震受災的同胞,這是慈善,是幫助弱勢群體,是救急救難;成立一個組織,招聘人去管理一個圖書館,經年累月地培養當地人的閱讀習慣,改變當地的文化氛圍,這是公益。慈善的對象是弱勢群體,公益的對象是社會“薄弱”的部分,大部分的情況,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改變社會觀念,提升大眾福祉。

有為圖書館誕生的倉庫 圖片來自于《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

為什么說公益是奢侈的?因為時間和金錢。公益需要的是持續付出的時間,不是偶爾為之的捐款助學可以解決的問題,通常都需要一個長周期的出勤。和“有為圖書館”一樣,除了固定的從業者之外,一項公益事業的運作需要大量志愿者,付出周期性的固定服務時間來維持。

在一、二線城市,“996”的普遍工作現狀,讓人面對公益的召喚,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最有可能成為公益事業生力軍的年輕人,他們恰恰是最被壓榨時間的群體,通常還被灌以“你們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之類的雞湯。為公益付出的時間,常常還會招致他人的不理解。我去參加過一個公益項目的培訓,有一位00后志愿者說,當她把自己正在從事的這個項目告訴朋友時,朋友的反應是“你為什么不把時間用來陪自己的家人?”難道不正是因為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時間拿出來,也去陪伴一下別人的家人,社會才更像一個大家庭嗎?

公益還需要持續資助的金錢。公益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分配平臺,大家都想為社會做一點事,你有錢我沒有,我有時間你沒有,所以有錢的出錢,有時間的出時間,錢和時間在一個平臺上互相合作,把一項公益事業做好。

公益需要花錢,需要社會不間斷地資助,這個想必大多數人都懂。分歧在于,公益的錢是不是可以更多地花在公益從業者的薪資上?之前就知道公益從業者(不是志愿者)的收入都不高,但看到書中披露“有為圖書館”員工入職薪金都在2000元左右,以及國家關于公益從業者薪資上限的有關規定,我還是相當震驚的。

對公益從業者的普遍偏見是:他們就應該無私奉獻,就應該一窮二白,就應該是低薪的。問題的本質在于,社會沒有把公益看成一個全民在金錢和時間上有機協作的事業,而是把公益看成是有人閑來無事要為社會做貢獻的一個副業;社會沒有把公益從業者看作是一個職業群體,而是把他們看作是游離于主流群體之外“大發善心”的一小部分人。

公益是一個重要的事業,也應當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職業。當社會習慣于使用金錢標準去衡量一切的時候,到了公益這里突然就變曖昧了。公益從業者和別人一樣付出勞動,卻連最正常的工資回報都無法獲得,還必須要活得“像個”公益人。

在有為圖書館聽繪本故事的孩童 圖片來自于《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

持續付出的時間和金錢,讓公益變得奢侈,奢侈的不是數量,而是持之以恒。而社會在公益這件事上普遍抱有的上述時間觀和金錢觀,讓公益變得更加奢侈,奢侈的是公益從業者和志愿者面對各種質疑所需要堅守的信念,和那顆并非十分易得的平常心。

人類有“自私的基因”,對“無私”這個看似并非來自于天性的東西,天然就保有質疑和抵觸心理。然而大家都忘了,“自私”能夠成立,是因為人類的行為還有另一種傾向,叫做“利他”。利他和自私是人類社會的兩條腿,缺一就無法正常行走。希望有朝一日,公益能夠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一條腿,而不只是受傷后使用的那根拐杖。

談論本書第三個主題——圖書館——我想連帶談談兩個社會新現象。其一是最美書店,沒錯,就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社交網絡的那一座座打卡圣地。最美書店植根于大眾的文化焦慮,商業地產商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將書店定位為吸引客流的網紅地點,加上明星建筑師的熱情參與,書店這一本來和外觀上的“美”沒有最直接關聯的事物變成了“最美”的載體,圖書也成為了“最美”的道具。每一方都有各自合理的訴求:地產商為滿足大眾文化消費需求,建筑師為將實踐拓展到更能吸引眼球的領域,消費者為了追求“美”。

書店美是沒有錯的,但是書店只有美就很怪異了。作為一名書店行業的從業者,如果讀者走進我工作的書店,第一反應是“這里很美”,我當然很高興;如果他逛了一圈沒有發現“這里的書很棒”,那之前那一句“這里很美”就讓人覺得是一種羞辱,讓人感到慚愧。

還有一種論調,認為最美書店至少做到了把讀者吸引到書店去的第一步。還有比這更天真的想法嗎?去書店打卡的人和去書店買書的人是兩撥人,他們之間最大的關系就是互相干擾。讀者去書店,是去和書架上的那些智慧進行“無言的”對話交流的,誰愿意成為鬧哄哄的網紅背景?打卡的人也沒法好好打卡,畢竟還有一些真心購書者站在那兒妨礙他們對最美空間的取景。隨著最美書店的泛濫,大眾也產生了審美疲勞,畢竟來來回回也就是那幾個建筑師,做來做去也都是千篇一律的“美”。美是不可靠的,尤其對于書店來說,不僅不可靠還有點危險。一旦書店開始以“美”而不是“書”為首要賣點,實際上,書店已經開始消失了,盡管招牌上還寫著“書店”二字。書店并不活在招牌上,而是活在讀者心里的。

最美書店的典型視覺效果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二是知識付費。如果說最美書店形式大于內容、前景不甚明朗,知識付費作為文化焦慮的另一產物,可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新興產業,據說現在已經達到數百億的規模。知識付費有很美好的一面:知識分子不是都能夠輕易把知識轉化為收益的,實用性強的專業比較容易,理論性強的相對艱難。盡管就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來看,實用和理論同樣重要。

現實中,兩類知識分子的收入卻是差別巨大。知識付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小這種差距,從而讓原本已經流失嚴重的理論型人才回到研究崗位——當然,前提是老師要很會講,課程要有吸引力。如果沒有知識付費,恐怕一般人是不可能有機會收聽到《宇宙科技簡史》這類課程的。

把目光轉向受眾,似乎就沒有那么美好了。首先需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其次需要有網絡,再次需要花錢買(課程)。對城市人來說,以上都不是難事,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貴州,有些地方連電燈都沒有。缺少這三樣東西,其實就被排除在這一類新型學習方法的標準受眾之外。學習知識本來是低階層向高階層流動的一個主要途徑,然而這條途徑上現在有很多路障:有與義務教育并行的各種費用昂貴的社會培訓機構,有一般家庭難以企及的各所私立學校和留學項目,還有——知識付費。這一整套的知識收費機制,難道不是階層固化的一個推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應該有免費的知識分享,為依然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人留下一扇門。圖書館就是這樣的一扇門,這也是本書中可愛的圖書館公益人最觸動我的地方,他們提供的不只是閱讀,不只是知識,還是通往遠方的最后一張免費車票。

需要這張車票的人比想象中的多很多。今年暑假,我心血來潮想去圖書館回顧一下學生時代集體學習的氛圍,于是先后去了上海圖書館和浦東圖書館,每天都是一座難求。圖書館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人口密度很大,但是沒人是來交往的。每一個人都只身坐在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座位上,孤軍奮戰、上下求索。唯一的安慰就是周圍這些人雖然都不認識,但他們和自己一樣,心中都有一個遠方。在當今的知識互聯時代,說圖書館是唯一的免費學習途徑是有些夸大了,但如果能夠搭乘一列有同伴的火車去遠方,比自己騎單車去顯然讓人更有動力。

有為圖書館新館 圖片來自于《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

翻到書的尾聲,第307頁,我不由笑了。作者放了兩張照片,一張是2012年有為圖書館開館時的她——典型金融女的霸氣模樣;另一張是2018年在圖書館前臺的她——質樸無華、元氣滿滿。這也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換兩個詞可能更加確切:腳踏實地、熱情洋溢。我對“熱情”一直都同時抱有向往和抗拒的對立情緒,但是這本書里的熱情讓我只有向往,只有感動,只有敬佩。

雖然平常我總說,讀書是一種樂趣,不要把閱讀神圣化。但是,我心里知道,如果沒有讀書這件事,生活將會多么貧瘠。兒時的小鎮是沒有圖書館的,我永遠都會記得那些把書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每一位長輩,他們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有機會眺望窗外的遠方。

讀罷《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相信每個人都會不由地想:如果當時我的小鎮也有一座“有為圖書館”,現在的我,有沒有機會到達更遠的地方?遠方不是名與利,也不是所謂的成功或人生贏家,而是經得起自我反復質疑與考量的,值得一過的生活。

(作者趙琦系半層書店合伙人)

    責任編輯:沈健文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阳谷县| 赣州市| 弥渡县| 麻城市| 米林县| 苍梧县| 青岛市| 清徐县| 安吉县| 盐池县| 和硕县| 浦城县| 怀柔区| 南木林县| 肥城市| 北安市| 蛟河市| 西充县| 吴江市| 宜昌市| 贵阳市| 台湾省| 新平| 报价| 长岭县| 寿光市| 涟源市| 高州市| 鲜城| 娱乐| 大宁县| 乌恰县| 高陵县| 祁阳县| 乌拉特前旗| 英超| 中方县| 忻州市| 疏附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