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節征集|時差:你回家的故事

2018年7月,浙江臨海,臺州影劇院。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每次回家過年,都會閑逛到一些熟悉的地方,學校、公園,小時候的住所,偶爾遇到老鄰居笑瞇瞇聊幾句家常,再去后頭的小街上吃一晚排骨面,心里胃里都熱乎乎的。
我的故鄉是浙江沿海一座小城,老城區的中心有一座影劇院,造得很是派頭。讀小學時,每有較隆重的活動或儀式,老師都會帶領全班同學到這里參加。二十多年后的一個夏天清晨,我再次踏進這座老劇院,里頭仍舊坐滿了人,但已經不是記憶里的學生。
老人們談笑喧嘩,舞臺上一個穿著文化衫的中年男子靜靜佇立著,像是在等待老人們安靜下來,身旁的小桌子上,擺放著即將推銷給這些老人們的保健食品。我試著回憶小時候坐在紅色座椅上的景象,但很快就被中年男子調試麥克風發出的刺耳聲音打斷了。抬眼看到劇院二層圍欄掛著一條“學有余力則來青藍”的橫幅,上一場在這里舉辦活動的大概是課外培訓機構。
記憶和現實交錯,眼前的景象變得頗為奇異。可是想到中國這些年的飛速變化,和媒體上討論小城缺點與缺乏吸引力的大量報道,這一切似乎又變得容易理解起來。
描述自己的故鄉是一件難事,也不常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我想,若在另一座城市待久了,帶著不同維度的生活經驗去觀察曾經熟悉的空間,會更容易體悟故鄉正在發生的變化意味著什么,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是大家或許會感興趣的事。

2018年7月,浙江臨海,早上6點,舊時的臺州影劇院內坐滿了老人。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拍什么圖:
我們希望參與者回到小時候參加集體活動的場所,如電影院、大禮堂、公園、溜冰場、學校、男孩們逃課會去的網吧……來自鄉村的讀者,同樣可以去看看鄉村集會的場所,如寺廟周邊,或是兒時和伙伴玩耍的郊野田壟……重要的是觀察這些作為社區公共符號的空間,如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是哪些人仍在使用它?圖片數量少則1張,多則15-20張。
寫什么字:
可以簡單如小學時寫日記,由日期和天氣開始,記一件小事和心情;也可帶上自己的眼光,寫寫往事與今朝。字數可長可短,短則300左右,長則3000上下。
征集截止時間: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23:59
征集作品請發題為“時差項目征集投稿”的郵件至郵箱zhoupl@thepaper.cn,把你的照片和文字放在附件內。
展示:
收集的素材經過簡單編輯后,于春節期間在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刊發,并向作者支付相應的稿酬。
作為征集的第一期,我們希望能發現一些未知的可能,也許會看到老人們的相互交往,也許會看到現下青年的文化是如何建構的,也許會看到人們撫養孩子的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
除了在春節期間刊發作品,我們還會以此次征集項目為入口,后續通過合作或約稿的方式持續進行這個項目,我們希望此次征集能成為城市漫步欄目的新生內容,期待你的參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