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淄博,一座城市“行走的藝術”

作者 | 拾冷 設計 | 劉蒙蒙
賈葭在《摩登中華:從帝國到民國》的序言曾提到兩個話題,“你往何處去?”“你從何處來?”,兩個話題兩字之差,給我打開了審視一座城市的兩個思維空間,前者側重城市的現代性,后者側重城市的歷史性,兩者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給人的感受亦不同。
最近,2019世界結構大獎揭曉,12個獎項,中國獲得5個,分別位于北京、澳門、青島、淄博四個城市,其中淄博占了2席。若從“世界結構大獎”世界維度審視,淄博可能比較“獨特”,比如這次獲獎的還有英國倫敦、德國烏爾姆、美國紐約、新西蘭基督城等,這些都是世界級名城,包括北京、澳門、青島,而淄博,相比之下要遜色的多。

△ 英國倫敦(資料圖)
或許,這也正是“世界結構大獎”的魅力所在。像我這樣的“偏見”,本身也是帶著“有色”的眼鏡去審視淄博。而這也啟發我文章開頭的思考,淄博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通過這個思考,不僅看到淄博如何能有“世界級魅力”,也能觸碰到淄博對“時尚”“藝術”“國際化”的追求。
筆者曾在《淄博,一座“藏不住”東方美學的城》一文中提到,淄博已經具備了東方美學、人文歷史、工業城市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那么如何讓這些元素融合,這就是需要“從何處來”中尋找藝術的靈感,也需要在“往何處去”中,用現代城市發展的藝術,規劃城市空間……

△ 淄博(來源:淄博文明網)
這里為什么是淄博?
回望淄博往事,對淄博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有五點:
其一,“沂源猿人”,山東人的祖先在此衍生,之后這里的人類創造了東夷文化,成為齊魯文化重要源泉,特別是制陶技術的運用,“土與火”的藝術千年延續不斷,這為后來“淄博陶瓷”走向世界舞臺,留下了濃厚的歷史底色。
其二,作為齊國故都,淄博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泱泱齊風”延續千年?!肮亲永铩钡凝R文化,對這里的人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文化藝術、城市美學都留下的“銘文”般的文化印跡。

△ 德建博山火車站站房(來源:澎湃新聞)
其三,春秋戰國時期,淄博已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聚集地,重要的冶金、紡織、制車、制陶、漆器制作、鑄鏡等手工業發展中心之一;在明朝中葉,淄博周村是著名的商業手工業城鎮,經“康乾盛世”,得益1904年周村開埠,歷經戰亂,1949年后復興,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工商業重鎮”。千年以來的商業底蘊,“儒商”在此誕生,淄博的商業精神也在此不斷凝聚。
其四,1904年,膠濟鐵路開通,博山線是膠濟鐵路的第一支線,然后,鐵路并沒有帶來“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德國、日本相繼對淄川、博山煤炭資源的掠奪?!白筒币搽S兩地煤礦的開發而得名(兩地名各取一字,謂之“淄博”),自此,淄博工業加速邁入近代化浪潮之中。

△ 淄博一石化企業(資料圖)
其五,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淄博工業起步;到60年代中期,淄博從“重工業結構”向“重化工產業結構”轉變;到改革開放之后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綠色產業結構形成,百年老工業城市正形成“新型工業化體系”。
這五點,基本構成了我們對淄博的初步認知,其實每一點,代表了淄博的多張面孔,多元素的事物印記了淄博。陶瓷、齊文化、商業、工業,每一面孔都能給我們講述一段歷史風云的大戲。如今,當這些面孔碰撞在一起,城市的“藝術之感”便孕育而生。

△ 小米醋博物館(資料圖)
而2019世界結構大獎的到來,把淄博的城市品位提到了“世界級”。轉身回望,我們不得不重新去認知淄博。比如,當前山東有“三核”之說,青島、濟南、煙臺,這樣的認知也影響了城市發展的決策,影響了人們對城市的選擇。筆者最為擔心的是,對這些認知的固化。
從2019世界結構大獎,或者從藝術的角度,倒推認識淄博,這會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這也是突破對現有認知,將淄博提升至“時尚之城”“藝術之城”認知的基本邏輯。回看淄博“從何處來”,對比國際知名城市,如倫敦,淄博有這樣的潛力,也有這樣的資格。

△ 臨淄齊都文化城(資料圖)
城市“行走的藝術”
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中所說,“地方的魅力一方面孕育出住在那里的人們對地方的熱愛,同時人們也會逐漸讓地方的魅力具體成形。地方培育出當地居民個性的同時,地方特色也會借著地方居民而展現出來”。
淄博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城市的魅力,在淄博人手中不斷散發。淄博的魅力在哪?在建筑的精雕、在景觀的設計、在環境的珍重、在空間的規劃……筆者將這些“魅力”的成形,歸結為城市“行走的藝術”,這些“時尚”的元素,因這次世界結構大獎,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
磚雕,與淄博陶瓷“同源”,中國建筑文化的精髓,因陶瓷而生,因齊國古都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建筑藝術。在齊國人燒制陶瓷時,也開始向磚瓦、下水管道、建筑陶方面發展。磚雕就是在齊國殷實的國力、璀璨的藝術之下孕育而生,這也被看成陶瓷與建筑文化的精華。

△ 齊瓦當拓片(資料圖)
與磚雕“同宗”,在齊國古都,有我國先秦三大瓦當(秦瓦當、燕瓦當、齊瓦當)之一、最具有寫實美學風格的瓦當——齊瓦當,它承載了中國建筑、歷史、文化的考古價值與藝術價值。精彩的圖案花紋、千年不變的質地,極大的煥發了對淄博“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想象。齊瓦當民間收藏第一人王也,曾定義,“齊瓦當是最能代表齊國的圖騰崇拜和民俗民風的文物遺存”。
磚雕、齊瓦當、陶瓷,這些既源自民間,又有官方推動的藝術,代表了淄博古老的時尚氣質,假如把他們放在現代的淄博,典雅、古樸,同樣會煥發淄博獨有的城市美學,這也是淄博當下城市建設“到何處去”為之努力的。淄博文化中心,便是這“何處去”的一點。

△ 淄博市文化中心(來源:淄博市人民政府網)
據了解,淄博文化中心,是山東省乃至全國較大的綜合性公共文化建筑群,也是體現淄博歷史文化和現代城市品位的地標性建筑。在這里,淄博將太公文化、齊文化、管子文化、蹴鞠文化、諸子百家串聯在一體。最為重要一點,淄博文化中心將城市與自然、古老與現代、高雅與世俗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融合,與小米醋博物館、潭溪山玻璃橋一般,建筑既能融入淄博這座城,而淄博的底蘊,也更能凸顯這些建筑的藝術氣質與時尚之美。
在城市規劃上,在今年年初,淄博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四位一體”“組群統籌”“全域融合”的發展思路,若從淄博地圖上看,宛如石子落入湖中,激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將工業、文旅、商貿、自然如棋子般,在淄博地圖之上,合理布局,這種城市規劃的藝術,在本質上,與建筑、與陶瓷的藝術理念相通,這也是“老工業城市”經過百年工業積累之后,邁向現代大城市、時尚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所要思考和為之努力的。

△ 淄博北站(來源:淄博市人民政府網)
淄博未來:“更淄博”
一座城市能不能令人陶醉,讓人向往,除了現代工業、服務業的承載,也需要城市藝術、時尚的襯托。淄博已經是一座百年的老工業城市,未來往何處去,不僅是淄博要研究的課題,也是眾多如淄博一般資源城市所要研究的課題。而創新、藝術、自然的運用成為中國城市思考的方向。在這一點上,淄博不僅有這樣的基礎,也有這樣的實力,將這些棋盤活。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任務規定,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其中,淄博位列其中。
今年6月,中國社科院與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淄博排名第43名,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9名,省內排名第4名,在其前面的北方城市是:北京(直轄市)、天津(直轄市)、鄭州(省會)、青島、濟南(省會)、西安(省會)、煙臺、徐州;宜商城市競爭力排名33名。淄博競爭力之強勁,這排名有一定說服力。

△ 淄博市(資料圖)
無論是把淄博放在II型城市,還是靠前的競爭力,這些都為淄博提高發展質量、提升發展品味,儲備了條件。而城市“行走的藝術”,便是改變淄博城市形象的關鍵一環。
除了上文提到的磚雕、齊瓦當、陶瓷等,還有許多元素,正涂繪著淄博。
比如,非遺。淄博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省級非遺項目54項,市級非遺項目172項,縣級772項,神話傳說、傳統名吃、傳統戲曲、傳統手工藝等等,這些從千百年前“行走”而來的藝術,在如今的淄博依然在“行走”,這些藝術的“遺產”,等待現代藝術的開采。
比如,以齊文化為原點的齊國故都、齊長城。淄博曾是齊文化的原點,這里保留了傳承千年的齊文化“原典”,原汁原味的經典,在齊國故都的磚瓦之間,在齊長城的磚石之間,它們鐫刻著歷史,承載著文化,這不僅是城市“行走藝術”的靈感源泉,也是淄博邁向時尚的底蘊。

△ 齊長城,中國長城之父“最古老”(資料圖)
比如,現代鄉村與傳統村落的同頻共振。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中,截止目前,淄博有25個村入選(第五批11個、第四批11個,第一批3個);以沂源蘋果為代表現代、高效農業,以及由此發展成的現代鄉村,這些讓淄博城市與鄉村之間,找到了融合在一起的點,現代與古樸、繁華與淡雅、匆忙與休閑,這些生活的藝術,正在這里煥發。
讓一座城市的建筑不再是普通的鋼筋水泥,讓城市的高度不再以“米”為單純的衡量尺度,讓城市的顏色不再是“灰”的色調,讓城市的“行走”不再是冷冰冰的,這便是城市“行走藝術”的價值所在。仔細窺探,這里正在改變。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淄博不僅因“工業”而“更淄博”,也會因“城市藝術”而“更淄博”。■
參考資料:
1.趙郁穎,膠濟鐵路調查②淄博段:老車站承載著市民盛情[OL].澎湃新聞,2017.5.9
2.看百年間工業發展 淄博工業產值從零到萬億[OL].魯中晨報,2011.12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