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責任踐行者年會圓桌對話|公益事業可持續:人才發展很重要
12月12日,由澎湃新聞主辦的“2019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于上海舉行。本屆年會以“非常公益”為主題,同時設置“美麗中國”“可持續公益”“商業向善”等議題,圍繞綠色環保、公益人才專業化難題以及商業向善過程中的創造力發揮等內容展開討論。

凌春香首先分享了愛德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她表示,愛德自成立至今已將近35年,他們曾挺過10年艱難期,發展到今天已有相對較大的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創新非常重要,“每一個階段都要滿足社會需求,把自己的工作和國家大政策,包括社會整體需求融合在一塊,不斷創新發展。”
“很苦的十年”發生了什么,愛德又是如何走過來的?
凌春香說,愛德早期資金、理念、技術包括人才引進都和國際接軌,由海外資金捐贈,在國內的公眾知名度很低,傳播是一大弱勢。2005年左右,國家經濟騰飛加上國際金融危機,愛德預知到了海外資金的大幅下降,將工作特別是籌資重點由國外轉向國內,并逐步開始做互聯網的宣傳和籌款,發展新媒體。
“適應不同的環境,適應不同的語言。”她說。
隨后,國際公益學院教務總監葉慕亞分享了國際公益學院在短時間內具備行業影響力的原因。
葉慕亞指出,2015年學院成立時,相當于有一個比較系統的公益慈善管理知識體系課程。一方面,學院在引進管理教育體系時做了很多本土化工作,如成立案例中心,進行本土案例挖掘;另一方面,學院公益慈善的教育很強調慈善與商業、社會的結合。這種結合第一在于搭建基于公益、商業、社會的體系,并在招募學員時進行設計,跨界招募;第二在于教學設計上做跨領域,如在課程設計方面既強調公益慈善的價值觀,也涉及商業、金融。同時,學院也發揮其國際優勢,納入國外課程。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籌資總監高俊旭分享了基金會吸引明星,極具影響力的秘訣。他說,中華社會救助基金的特征:敢作敢為。總結下來基金會的特點有:第一,專業,尤其強調對于客戶的服務意識要專業;第二,高效,對于企業、明星的公益營銷需求迅速反饋、指導、監督并保證實施;第三,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如何把握政策環境與社會公眾需求的分寸?
高俊旭則表示,基金會“符合各項規章制度要求”,他們設計的項目會和民政部、上級主管單位做充分的報備和溝通,在主管單位同意以后進行小范圍試點,并提交相關報告,向社會公示,在條件允許下投入更多資源,迅速打造品牌化。
高俊旭也指出,面臨公益市場越來越難做的現狀,基金會有三點培育市場的原則:第一,基金會要往專業化方向發展,專業化可以參考前輩和同事;第二,專業化角度很重要的一點是注重成本;第三,從外部培育市場,讓公益成為企業商業行為的前站。
對話的最后,凌春香談到了公益的機構問題。
她表示,不管是機構管理還是項目操作層面,人的發展非常重要。愛德的組織文化建設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除此以外,機構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多方面,對于行業來說,人才梯隊非常重要,包括存量和增量兩方面,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痛點和難點。
凌春香表示,首先,公益在道德層面讓大家肅然起敬,在職業和其他專業化的層面卻成效較弱。其次,國內目前沒有或很少出現公益、慈善的選修課,也沒有此類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價值仍未達到高度,很難吸引人才。最后,公益行業的薪酬也較為敏感,公益慈善從業人員的發展通道尚未搭建完善。同時,從數量上講,公益事業本身存量比較少。從質量上講,很多專業化的培訓缺乏體系,仍待繼續加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