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用生態鏈共同助力綠色責任踐行

公益環境機構如何運用環境數據推動社會各界實現生態共治?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向中國公益行業貢獻了經驗。
12月12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上海舉辦“2019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這是澎湃新聞舉辦的第二屆公益年會。本屆年會主題為“非常公益”,重點聚焦公益領域的非常規事件,傳播具有新聞價值的公益。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以“生態鏈助力綠色責任踐行”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細致講述了由公益環境機構發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種怎樣的樣本。
據馬軍介紹,從2006年起,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成立后開始持續收集、關注來自于生態環境部門,包括水利、海洋、住建、工信等其他政府部門的權威環境數據,并搭建起環境信息數據庫。
在這期間,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從最初的2000條數據到今年12月突破了160萬條數據。
“雖然目前有很多環境違規行為,但是背后反映的是執法的大力加強,反映的是環境信息公開的拓展。這些已經使得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邁向了和世界先進水平能夠比較、比擬的程度。”馬軍說。
2009年以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連續第9年發布“PITI指數年度報告”。PITI指數從系統、及時、完整和用戶友好四個維度,對涉及污染源管理的日常監管、自行監測、舉報回應、排放數據、環評信息等五大項進行量化評價。
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努力開始成為綠色供應鏈、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多個領域的有用工具。
在馬軍看來,過去四年,中國經歷了最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歷程,可以說這是在真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天保衛戰、污染攻堅,都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今年我們看到秋冬季霧霾還是有可能大范圍的發生,有可能發生反彈。面對這種新形勢、新挑戰,在經濟下行等各種各樣的挑戰之下,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平衡發展和保護。”馬軍說。
除了環境信息數據庫以外,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還搭建了蔚藍地圖網站、蔚藍地圖APP這一平臺,把一批環保組織、政府部門都融入其中。不僅如此,公眾還能夠拍攝相關舉報內容上傳至平臺。
據馬軍介紹,目前越來越多的公眾加入到這個平臺當中,他們開啟了指尖上的環保。今年有超過60萬的圖片匯聚到上面,公眾拍藍天,拍污染,做出了很多表達,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打造美麗中國。
“當下的挑戰非常大,但有了政策支持以及相關環境法規的完善,很多負責任的企業以及社會各界愿意加入進來,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基于現在的環境大數據,我們不但能夠做好中國的工作,也能對周邊地區產生積極影響,未來希望能夠將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解決方案輸出。”馬軍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