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觀·德國丨社民黨換帥,執政聯盟會不會崩盤?
【編者按】
本文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及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35篇。
上周,德國社民黨選出新人“雙黨首”。新當選的社民黨黨首埃斯肯和瓦爾特-博爾揚斯都對執政伙伴聯盟黨持批評態度。本已存在嚴重分歧的社民黨-聯盟黨執政聯盟是否會因社民黨換帥而更加搖搖欲墜?

12月6日,在德國社民黨于柏林舉行的全國黨代會上,新黨首薩斯基婭·艾斯肯(Saskia Esken)和諾貝特·瓦爾特-博爾揚斯(Norbert Walter-Borjans)正式登臺亮相。這是戰后社民黨首次由兩位黨主席同時領導,社民黨為此還專門修改了黨章。在之前的選舉中,現年58歲的聯邦議會左翼議員埃斯肯獲得75.9%的選票,現年67歲的北威州前財政部長瓦爾特-博爾揚斯獲得89.2%的選票,“雙黨首”的支持率還算不錯——在去年4月的黨首選舉中,社民黨前黨首納勒斯(Andrea Nahles)的得票率只有66.35%。
2017年德國大選之后,社民黨與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組建了大聯盟政府,但聯合執政至今,支持率卻雙雙下滑。上周的最新民調顯示,聯盟黨的支持率為28%(2017:32.5%),而社民黨的支持率則被綠黨(22%)和德國選擇黨(14%)遠遠甩在身后,僅11%(2017:20.5%)。不僅支持率堪憂,執政聯盟內部存在嚴重分歧的事實也是廣為人知。眾所周知,新當選的社民黨雙黨首埃斯肯和瓦爾特-博爾揚斯都對聯盟黨持批評態度,那么社民黨此次換帥將對當前的執政聯盟產生怎樣的影響?
社民黨:重談執政協議,聯盟黨:No!
從兩位黨首個人的政治主張來看,艾斯肯強調回歸社民黨的本源,即勞動和社會政策,并著力與施羅德改革保持距離,提出“超越‘哈茨IV’”(編注:“哈茨IV”方案將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統一起來,結束了以往的雙重保險結構),“消滅由社民黨自己造就的低薪階層”;而瓦爾特-博爾揚斯除了支持歐洲團結、反對增加軍備開支之外,主要對德國當前的“債務剎車”計劃和財政盈余狀況提出質疑,他主張增加投資,加強稅收的公平性。
最終作為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的黨代會決議,社民黨要求新任領導就特定議題與聯盟黨重新談判,其中包括:將最低工資提高至12歐元/小時(目前德國法定最低工資是9.19歐元/小時,明年1月1日起將漲到9.39歐元/小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價格、引入兒童基本保障、對富人重新開征財產稅,以及一項為期十年的4500億歐元投資計劃。
但聯盟黨顯然并沒有與社民黨重回談判桌的意愿和耐心,基民盟主席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對社民黨黨代會的上述決議表示失望。她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原本希望本次社民黨黨代會能釋放出明確的信號來維護大聯盟。”“基民盟忠于已經簽署的聯合執政協議,我希望新的社民黨領導班子亦是如此。”
她第一時間就拒絕了就氣候保護一攬子協議進行重新談判,“我們已經就此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談判,現在已經進入聯邦參議院程序,我們不可能再重新從頭開始。”對于社民黨通過財政負債來增加投資的計劃,她也明確表示反對。基社盟高層也表示,社民黨要求為終止“債務剎車”而修改德國《基本法》是“非常不恰當的”。而社民黨要求對凈資產超過200萬歐元的富人開征財產稅,這更是觸到了聯盟黨的底線,絕無可能獲得其支持。
12月9日,聯盟黨拒絕了與社會民主黨就聯合執政協議重新談判。
社民黨退出,政府未必垮臺
可以看出,社民黨換帥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執政聯盟內部的矛盾,那么這是否會導致這一屆聯邦政府垮臺?
按照德國法律,參與執政的政黨可以隨時決定從內閣中撤回自己派出的部長,并終止議會黨團對政府的支持。如果現在發生這樣的情況,政府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沒有了來自社民黨的部長,并失去了議會多數。
在德國政治中,執政聯盟是黨派間締結的,而政府是由議會黨團支撐,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偏差:如果社民黨領導層決定退出執政聯盟,而聯邦議會中的社民黨黨團成員卻愿意繼續支持政府(事實上,聯邦議會中的許多社民黨議員的確希望繼續維持當前的大聯盟政府),那議會黨團是否可以阻撓黨派領導的決定,繼續支持政府?
畢竟黨團是由經自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按照法律,他們只需對自己的良心負責,而無需服從于黨派領導層。在現實中,如果黨派和議會黨團之間出現這樣的意見分歧,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究竟哪一方的權力更大。
按照德國《明鏡》周刊的分析,這一次的社民黨黨首是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因此將擁有非同尋常的授權(可以說,社民黨的此次黨首選舉是跟隨了全球性的民粹化和政治去職業化潮流),而議會黨團的影響力被相應地削弱了。因此,社民黨的確有可能做出決定,退出當前的執政聯盟。
但社民黨的退出也并不意味著政府垮臺。聯盟黨可以尋找另一個伙伴重新組建執政聯盟,也可以維持少數派政府。在德國,要提前大選絕非易事,而且決定權并不在社民黨手中。根據德國《基本法》,這需要聯邦總理向聯邦議院提出信任投票的要求,而在其未獲得聯邦議會過半支持時,請求聯邦總統在21天內解散議會,啟動大選。
基于現任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的一貫立場,如果社民黨退出執政,可以料想他會首先要求聯盟黨尋找新的執政伙伴,盡可能組建一個多數派政府,以維持德國政局穩定。當然,這在當前是非常困難的:本屆政府組閣時,自民黨就曾與聯盟黨談判失敗,而當前支持率穩步攀升的綠黨顯然更樂見提前大選。
因此如果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將給總理默克爾出一道難題,并且很可能使德國政壇再次陷入2017年大選組閣時艱難的拉鋸博弈。
大聯盟還能撐一陣,政局不穩的根子怎么破?
當然有德國分析人士認為,從社民黨本身來看,在經歷了歷時數月、艱苦漫長的黨首推選之后,很可能會首先尋求黨派內部的穩定,因此至少在最近一段時間不太可能貿然退出大聯盟政府。據路透社分析,在新組建的由兩位黨主席、五位副主席,以及總書記、司庫和歐盟專員組成的社民黨領導團隊中,實用主義者占據多數,在社民黨主席團中,明確反對當前執政聯盟的也并不占多數,因此不太可能退出執政聯盟。有消息稱,執政伙伴將在圣誕節前再次進行磋商。
然而,即便社民黨選擇維持當前的執政聯盟,也只是暫時掩蓋了德國政壇的根本性問題:政黨格局的碎片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聯盟黨和社民黨這兩大主流全民黨日漸衰落,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和生態主義政黨綠黨逐步興起。
2017年大選后,二戰后第一次有6個政黨進入聯邦議會,而之后艱苦漫長的組閣過程突顯出政黨間合作的難度。從德國政治制度設計來看,聯邦總統和聯邦總理的權力都十分有限,政治系統的運轉幾乎完全依托于黨派之間通過合作與協調形成議會多數。而德國選舉法為政黨進入議會設置5%得票率的門檻,也正是為了避免議會中小黨林立難以形成多數。因此,當今碎片化政黨格局已經極大地威脅到德國政治的穩定性和效率。各政黨如何更好地進行自我定位、響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選民偏好,在此基礎上,政黨間如何達成政治合作的意愿、構建政治合作的可能,從而通過有效的政治實踐服務于選民的訴求,這是德國政界面臨的最大挑戰——艱巨且十分緊迫。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