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邵飄萍百年前創立的京報館咋樣啦?這位委員一直在“跟蹤”
老北京人常說: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要說這北京的胡同,是怎么逛也逛不完。
北京宣武門外魏染胡同,您去過嗎?
胡同里的京報館,您可曾了解過?
這條胡同雖然得名于明代一魏姓染匠,卻出名于一批曾經寓居于此的文人志士,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邵飄萍。
邵飄萍何許人也?他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史上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他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26年遭反動軍閥殺害。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親自批復:確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
魏染胡同30號就是邵飄萍1920年后在北京的住處以及他所創辦的京報館舊址。

最近小編聽聞,京報館舊址將建成北京新聞歷史博物館和邵飄萍紀念館啦!作為一位新聞工作者,著實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而這,離不開一位委員的推動,她就是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
“成為政協委員后,我首先認識到要結合自身的本職工作,圍繞首都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2018年,成為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后的王潤澤為自己畫了一幅清晰的履職工作路線圖。作為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學者,她關注到了京報館舊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

其實早在幾年前,王潤澤因為工作原因,就曾到過京報館舊址。“當時,那兒就是個大雜院,還住著不少居民,看起來雜亂無章,這么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沒有加以保護和利用,實在是太可惜了。”王潤澤介紹,目前全國范圍內,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時期老報館遺址僅有兩處:上海的申報館和北京的京報館。其中上海的申報已建成博物館,邵飄萍在魏染胡同所建京報館是當時北京乃至華北唯一一座自建館社,在中國報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鑒于京報館和邵飄萍在中國新聞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對報館及其附屬建筑進行保護利用意義重大。王潤澤表示,目前北京市西城區已經完成了對京報館及其附屬建筑內原居民的騰退搬遷工作,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這一建筑的問題了。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今年6月份,她還邀請“中國新聞史學界的泰斗”方漢奇先生與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們一同前往調研。方漢奇先生與邵飄萍遺屬多有交往,對京報館極為關注,向王潤澤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多次探討研究,形成了一份關于《保護和利用老京報館建筑 建立北京新聞歷史博物館》的提案。

王潤澤建議,將京報館及其附屬建筑進行保護性利用,成立北京新聞歷史博物館和邵飄萍紀念館。“一是將京報館舊址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二是打造成為新聞人才培養實踐教育基地,展示北京新聞歷史、學術研究,惠及新聞工作者和高校新聞學子;三是打造成為新聞界人士交流中心,增進往來,共同推動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王潤澤說。
令人欣喜的是,這份提案很快得到了北京市相關部門的重視與回應,將把北京新聞歷史博物館和邵飄萍紀念館納入到京報館的整體保護規劃中。“這件提案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迅速回復和落實,確實很高興!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因為之前西城區政府、文物部門、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和其他政府機構已經做了好多具體工作,我只是提出的時機比較合適而已。”王潤澤表示,她將繼續關注博物館后續的規劃和利用,使其能充分發揮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原題為《邵飄萍百年前創立的京報館咋樣啦?這位委員一直在“跟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